鑑賞|雲岡石窟菩薩寶冠的類型:化佛、蓮花、素麵……

2020-12-16 環球網

【來源:曹彥】

始建於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以規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徵。《敦煌大辭典》稱:「寶冠,菩薩之主要首服,敦煌歷代諸窟中的菩薩及諸天聖眾,均束髻頭頂,餘髮披肩,頭戴寶冠。所謂寶冠,即以七寶鑲成之冠」。雲岡的菩薩寶冠既吸收了外來佛教文化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根據寶冠正面雕刻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樣式。

(一)化佛寶冠

這種寶冠中央圓盤中雕刻有化佛(坐佛像)因而稱為「化佛寶冠」。代表性的有第18窟主像東側的脅侍菩薩的寶冠,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東面交腳菩薩寶冠及11窟東壁中部盝形龕交腳彌勒。

18窟主像東側的脅侍菩薩(左) 11窟東壁中部盝形龕交腳彌勒(右)

(二)三面冠

菩薩頭戴的三面寶冠,是由三個等大的圓盤在正面和左右側面構成裝飾的頭冠形式,在大的圓盤中央還有一個小的圓圈,這種樣式有別於西域菩薩冠中三個圓盤不等的形式。在第17窟思維菩薩與脅侍菩薩中可見到這種冠飾。

第17窟明窗東壁的思維菩薩(左) 第17窟明窗東壁的脅侍菩薩(右)

(三)蓮花寶冠

菩薩寶冠的一種,這種寶冠通常由中央和兩側三朵圖蓮組成,也有的中央為蓮花,對稱的兩側則是其他的圓形花盤。第6、9、10窟和第12窟可見頭戴蓮花寶冠的菩薩。

第6窟上層盝形帷幕龕主尊(菩薩)(左) 第6窟明窗西壁白馬吻足中的菩薩(右)

(四)三角式寶冠

三角作為冠的中央部分,第11窟中有此類菩薩寶冠的造型,第6窟這種用三角裝飾寶冠的菩薩數量眾多,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背靠九層塔的8個脅侍菩薩均為三角式寶冠,三角式的寶冠也不盡相同,有的為三角上飾三朵蓮花兩側裝飾忍冬紋,有的將三角形的下角兩側雕刻為對稱的上卷形式,別具匠心。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背靠九層塔的脅侍菩薩

(五)獸面冠

獸面形式出現在菩薩高髻的正面。在第3窟後室菩薩像的獸面寶冠,冠中獸額有日月,獸眉粗凸上卷分叉,獸形雙眼圓睜,猩鼻,咧嘴,獠牙,口出三排對稱的捲毛。箍帶兩側有四葉蓮花的長方形狀裝飾,往後有「出」字形花飾,桃形花心。

第3窟脅侍菩薩

(六)素麵冠

寶冠上沒有任何裝飾,頭髮與冠之間僅用一根髮帶進行裝飾。這種裝飾在11窟中較為常見。

第11窟盝形楣拱龕內的交腳菩薩

雲岡還有許多樣式的菩薩寶冠,比如中央與兩側的圓盤上有向右旋轉的螺旋紋飾的寶冠,還有中央圓盤中央有發束穿過的寶冠樣式等等。這些寶冠的上方通常有仰月的裝飾,這些仰月裝飾可能來自波斯薩珊王朝流行的日月星冠式。

樣式的起源

(一)化佛寶冠

出土於馬土臘2~3世紀The Kronos Collection 的菩薩,中央有一個圓盤形的裝飾,圓盤中央有一坐佛,坐佛後有幾圈裝飾紋,下面有一條長長的束帶。雲岡石窟的化佛冠也是端坐於圓盤的中央。

馬土臘造像

(二)蓮花寶冠

現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王子菩薩像》約完成於2世紀,堪稱犍陀羅菩薩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造像頭部纏著印度王子的攢花頭巾,下穿印度式圍裙和羅馬式珠履,王子髮式中央有圓形的蓮花紋圓盤。雲岡石窟的蓮花寶冠可能是吸收了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精華。

犍陀羅造像

(三)素麵冠

寶冠上沒有任何裝飾,頭髮與冠之間僅用一根髮帶進行裝飾。用束帶裝飾寶冠的做法,在馬土臘2~3世紀The Kronos Collection 的菩薩已可見到,在西秦建弘元年(420)的炳靈寺第169窟第17號龕菩薩與第6號龕菩薩中也可見到用帶將高高的髮髻束起的裝飾,雲岡的第5、6窟中也有很多脅侍菩薩用帶子將頭上高高的髮髻束起。

第5窟脅侍菩薩

(四)雲岡開創的模式

在第11窟東壁中部盝形龕交腳彌勒的化佛寶冠中,可看到坐佛下有高高的束帛,這種束帛一般是作為菩薩坐的物件,一起裝飾於菩薩寶冠之中,是雲岡開創的新模式。在雲岡第6窟,第11窟可見到簡潔的三角式冠飾,也為雲岡的獨創。

(本文來源於雲岡石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有佛國之稱的雲岡石窟,為啥只有文殊菩薩像,而無觀音菩薩像
    在筆者家鄉雲岡石窟第7窟後室門拱西側有一文殊菩薩像。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佛教的諸多供養神也隨之來到了到中國,並為中國的信徒所尊信,文殊菩薩即是其中之一。文殊的全名為文殊師利(尸利)菩薩,亦有稱其為曼殊師利菩薩者,這是她的音譯。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石窟就是山洞裡刻著一些大佛。其實,「石窟」的正名是石窟寺,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非常重要的類型,絕大部分石窟都是佛寺。比如雲岡石窟,在《魏書》或者《水經注》裡稱作「武周山石窟寺」或「靈巖寺」,金代碑文記載,遼金時期這裡變成了十座寺廟,所以雲岡從歷史上來說其實是大型的石窟寺廟群。    石窟寺先從印度傳入西域,今天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是典型代表。
  • 鑑賞|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看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
    金剛力士是保護佛和佛法使命的侍衛和護從。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雲岡,經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後,金剛力士在雲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雲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那麼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有什麼特徵?在雲岡石窟的不同時期,金剛力士形象又有怎樣的變化?
  • 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作者: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深入挖掘北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創作表現北魏歷史題材的影視精品,繞不開對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研究。雲岡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其誕生並非偶然,它是諸多歷史必然性的歸結。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別樣的胡風樂舞  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頗具西來樣式,胡風胡韻較為濃鬱,而中晚期的石窟造像又引領了中華佛教藝術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風尚。如今,它以恢宏的皇家氣勢、自然的園林生態和優雅的文化環境,成為海內外遊客的禮讚聖地。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雲岡的5.9萬多尊佛造像,最高達17.3米,最小僅2釐米高,拇指大小。他們一寸寸採集圖片和數據,正在將讓這些佛造像在數字空間裡「重生」,永遠保持今天的容貌和色彩。
  • 3D列印雲岡石窟上海開啟巡展,高科技讓文物得以永生?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正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行,展品包括來自雲岡石窟的120件文物和相關文獻資料、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傳統對話的作品,而最引人矚目的,便是由雲岡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學歷時3年合作完成的國內首個1:1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從敦煌北魏壁畫的力士像、雲岡第10窟及龍門石窟北魏洞窟的石刻力士,仍可追尋當年《力士舞》的形象和風貌。這些力士是石窟的守護神,是佛的衛士和侍從。他們或託起巨石,支撐石窟,或舉起佛座,或立於佛龕兩側。他們瞪目而視,表情凌厲,常作出胯叉腰姿:那粗壯健美的體魄,凸起的肌肉,既富於力感,又具舞蹈的美感。從這些力士像中,我們似乎可以窺探到北魏奚康生那氣勢凌人的《力士舞》的風貌。
  • 揭秘|雲岡石窟第3窟新發現銘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中部凸出巖柱西側有一佛二菩薩造像,題材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造像組合, 學界普遍認為三尊像是初唐時期作品(圖3)。1993年7至8月,第3窟窟前地面和前室地面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北魏開鑿石窟留下的未完工基巖地面(圖4);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築的臺基;金代修建的殿堂建築遺蹟的夯土築基等 [1]。
  • 雲岡石佛手印的含義
    著名的印度巴爾胡特塔門浮雕樹下女神,就以雙手合十的手印表示了對佛的虔誠。隨著佛教藝術的不斷擴展和表現形式的日益豐富,手印也表現了極大的擴展和豐富的狀態。作為世界上最大型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雲岡石窟雕刻中手印的表現極為豐富。
  • 洛陽「龍門石窟」,石刻藝術的瑰寶,你來過這嗎
    進入洛陽的這個城市在我心裡一直很憧憬,憧憬著自然,憧憬著美麗的風景,我嚮往著盛開的牡丹花的景色,除此之外,洛陽的龍門洞窟也是久違地聽到的盛景,景色絕佳,石刻藝術在這裡有著極致的出現,這個景色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一起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這裡的景觀極為精緻的石刻藝術解釋
  • 雲岡38窟音樂樹上的秘密:微風吹動五音聲,佛國淨土安樂
    本期推出的是, 雲岡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昆雨的文章: 雲岡第38窟音樂樹圖像研究 通一、董玉祥先生《雲岡第五〇窟的造像藝術》一文中,首次將此樹定義為「音樂樹」,並對此題材內容的出典以及部分樂器的考名進行研究,其成果影響至今。閻文儒先生《雲岡石窟研究》一書中也涉及第38窟音樂樹雕刻內容,並對這一題材的佛經依據進行了考證。王恆先生《雲岡石窟辭典》中觀察到第38窟東、西兩壁音樂樹雕刻樹形不同。事實上,佛經中記載能發出音聲的瑞樹有許多種,本文所謂「音樂樹」只是泛稱。
  • 雲岡紋飾:一種流動的風景
    第12窟拱形窟門頂部龍形 雲岡石窟的紋飾,尤其是蓮花紋飾是當時佛教的典型紋飾,這種圖案在莊嚴中顯出質樸剛健的精神氣質。雲岡紋飾在雲岡石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漫步景區,紋飾圖案充實著遊人的視覺。第9窟前室北壁須彌山畫面下雕刻著飛天或童子手牽瓔珞的「V形瓔珞紋」。第5窟拱門東西兩壁的上方雕刻著「二佛並坐菩提樹紋」。第18窟北壁東側菩薩寶冠之上雕刻著「人字支撐忍冬紋」。第6窟中心塔柱西面「九龍紋」講述著佛傳故事「九龍灌頂」,第9窟前室佛像裝點著「三葉環形忍冬紋」,圖形簡單,彰顯著深邃的生活哲理。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曇曜五窟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則屬於,雲岡石窟的早期開鑿,由著名高僧曇曜法師主持。先看十四窟和十五窟。作為雲岡石窟早期工程,曇曜五窟,既有鮮明的佛教藝術風格,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表述,這與營造者曇曜法師不無關係。
  • 雲岡:小造像中的大慈悲
    菩薩、弟子, 天王、力士, 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中, 我們肉眼所見, 往往看到眾星託月—— 佛需要居於中心地位, 也必須居於中心。
  • 龍門石窟,刻在大山上的靈佛,開鑿時間竟持續了400餘年
    然而,歷史記憶裡的深深淺淺,從不曾忘卻佛的存在。那些銘刻於石窟中的一座座佛像,早已成為不可忘卻的時代符號,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心臟之中,遙遠的龍門,其實就在眼前。 龍門,作為與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並列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一直在國人心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科普篇」佛造像的分類 II
    >溥儒 【菩薩像】佳士得2013秋拍成交價292萬何謂菩薩,是指天國中低於佛的階次的諸神,釋迦沒成佛前也是菩薩的身份。菩薩束髮,袒上身,下著大裙,飾有項鍊、瓔珞、耳環、手鐲、腳鐲,肩上搭帔帛等,一般情況下,菩薩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八大菩薩畫像軸(明)觀音菩薩:早期的觀音菩薩像多是蓄鬚的男性,觀音像的小鬍鬚一直保持到五代,到明代還有時可見。據《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說,觀音有三十二種應化,是非男非女的。
  • 鑑賞|麥積山石窟造像中的東方微笑
    此時,我透過窟欄看到了佛在微笑,菩薩在微笑我感覺周圍的凡人也都在微笑。麥積山石窟的確,麥積山的石窟造像當然也包括壁畫,不能不說是精湛、精道、精緻、精雕細刻的。它改過去的形象,像一面面旗幟在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的路上高高飄揚。
  • 現場|龜茲石窟「搬到」上海青浦,原大復原第38窟
    這次展出年代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壁畫是數字高清複製品《天相圖》,原作於公元三世紀,高229釐米,寬達500釐米,出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頂部,由日天、持杖託缽立佛、挾猿猴的金翅鳥、雨神、對鳥、立佛和月天組成,兩側菱格內繪圖案化的樹木和水池、坐禪比丘、伎樂和鳥獸等,表現山林禪修的意境,畫面以暖紅色調為主,藝術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