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雲岡石窟裝入「貨櫃」?刁常宇帶你深入了解文物數位化保護

2020-12-24 澎湃新聞

把雲岡石窟裝入「貨櫃」?刁常宇帶你深入了解文物數位化保護

2020-11-07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請關注 浙大城市學院

「文物數位化保護技術使雲岡石窟這種不可移動的巨大文物變成可以通過貨櫃運輸的展品,運送到國外進行展覽。雲岡石窟的這一段歷史,展現出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的美好。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程,我們不去講,就沒有人去講。通過這種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闡釋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計算機算法與文物保護相輔,技術創新與工匠精神相成。11月5日晚,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刁常宇做客城院大講堂,為師生帶來一場關於「文物數位化保護的實踐探索」的主題講座。

「文物不可再生,不能永生」

文物保護必要且緊迫

現存文物正陷入人為破壞、自然破壞等威脅中,考古發掘過程潛在的文化遺址信息丟失問題也常常發生。在文物挖掘過程中,諸多隨機性的因素都會導致文物的損毀,比如浙江著名的河姆渡遺址曾出土人類最早的水稻,但在人為採收幾分鐘後迅速發生「碳化」。

講座伊始,刁常宇分析了現今我國文物保護的現狀。文化自信的展現和文物保存的迫切使文物數位化保護不斷發展。

此外,文物信息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考古隊員當時的意識。「通過數位化技術的應用,考古發掘過程可以不受這種影響。」刁常宇指出,「只要我們保留好文物的高清三維模型,那麼500年後的人們還可以看到現在中國文物的樣子。」

前瞻性技術支撐,將文物存進硬碟

研究院有著許多個「第一」

文物的完美保護需要具有高科技的技術作為支撐。從本科至博士一直攻讀計算機專業的刁常宇在1999年便開始嘗試文物數位化保護方面的技術研究,他所在的團隊成功開發出許多文物保護典型技術。

在文物保護研究架構中,信息的採集是研究重心,旨在解決「如何將文物信息原真地『搬進』計算機?如何將體量大的文物很細緻地『搬進』計算機?如何將具有高反光特性的文物『搬進』計算機?」這三大問題。

高反光文物高光三維掃描設備解決了顏色偏差和常規三維掃描設備無法很好處理高光的問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有效解決方案,團隊通過微米級的可移動高光三維光度立體掃描系統,確定文物高光係數,使幾百年歷史的文物也能展現出原真色彩。

此外,浙江大學自主研發的壁畫書畫高保真數位化採集技術設備,是敦煌壁畫能夠變成圖像的重要技術支持。20米長的敦煌莫高窟壁畫,需要通過特殊的拼接算法,才能保持光線統一,然後經歷三維模型到正射影像圖再拼接,才能最終實現測繪級別的像素控制。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從2001年成立至今,在職工程師已有30位,已完成133個數位化文物保護項目,積累了200TB的珍貴數據。2017年6月,石窟寺文物數位化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浙江大學掛牌成立,「作為第一個該類研究機構,掛牌成立意味著要承擔起解決更多國家文物保護領域重大戰略需求的使命。」在進行數位化文物保護研究的同時,刁常宇所在團隊作為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已參與修訂了多條國家數位化文物保護的驗收標準。

典型學科交叉

技術創新與工匠精神並行

在用創新技術解決信息採集的問題方面,計算機科學與考古學交叉融合以及工匠精神的加入為文物數位化增添了人文溫度。

雲崗第12窟「積木式「原真複製項目讓刁常宇記憶猶新。「其中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偏差值一兩個毫米之內,將3D列印出的石窟復原品一層層往上裝。」刁常宇回憶,完成這座可移動石窟,僅乳白色磨具的3D列印就花費了長達13個月之久的時間。

原真複製同時也需要對色彩進行還原,為避免彩色3D印表機打出的塑料感,團隊決定採用人工方式對石窟雕塑上色。在幾百次的自動上色實驗後,五位專業人員耗時八個月,完成了總計920平方米的石窟雕塑表面色彩還原工作。

文物數位化技術還承擔著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推廣的任務。刁常宇與哈佛大學合作,將這一技術帶入VR埃及考古課程,浙江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學生通過遠程連線,齊聚在四千五百年前的獅身人面像面前。「在地球兩端的學生,共同『穿越』回到從前,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刁常宇如是說。

短短兩小時,刁常宇通過豐富案例,結合親身實踐講述了學科交叉、技術創新與工匠精神融合的文物數位化保護實踐探索歷程。

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視傳1803班的郎爍敏頗有體會:「通過文物數位化技術可以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幾百年前的文物完好的呈現到現在甚至未來,很難得給與我們這樣寶貴的機會去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發展的歷程,同時也從刁常宇老師的講座中學到很多專業以外的知識。」

關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便可遊覽線上展廳和預約線下參觀哦!

「魏風堂堂」展覽時間:11月30日前

文字 / 盧伊 代林茹

攝影 / 楊舒涵 費飛

責任編輯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原標題:《把雲岡石窟裝入「貨櫃」?刁常宇帶你深入了解文物數位化保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一千五百年屹立不倒。但通過精細的測量手段,保護它的人知道,每年在自然狀態下,洞窟每平米平均有超過10立方釐米砂巖剝落。 看似微不足道的形變,放在十年、百年、千年的尺度裡,便十分可觀。雖然文物保護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但石窟的退化遵照自然的法則,無法徹底遏制。
  • 3D列印雲岡石窟上海開啟巡展,高科技讓文物得以永生?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正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行,展品包括來自雲岡石窟的120件文物和相關文獻資料、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傳統對話的作品,而最引人矚目的,便是由雲岡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學歷時3年合作完成的國內首個1:1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雲岡石窟的莊嚴偉大是我們所不能想像得出的。」1935年,著名作家鄭振鐸在《雲岡》中感慨,「必須到了那個地方,流連徘徊了幾天、幾月,才能夠給你以一個大略的美麗的輪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著走著的看。你得仔細的去欣賞。」  2020年的今天,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穿越時空看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數位化讓一切皆有可能
    自10月18日起,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藝術聯展在河南洛陽舉行。 闞力 攝中新網洛陽10月20日電 題:穿越時空看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數位化讓一切皆有可能作者 闞力為期三個月的首次中國三大石窟藝術聯展自18日起在河南洛陽開展。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古代宮廷交響樂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5月13日,記者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第12窟內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當日,記者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室副主任何勇的辦公室電腦裡看到,一座3D複製的雲岡石窟第12窟栩栩如生。目前,雲岡石窟的保護,正從文物本體逐漸走向數位化,邁開雲岡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
  • 現場|雲岡第12窟「移動」來滬,同展百餘文物與當代藝術
    此次展覽由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帶來120件雲岡文物和復原窟(12窟),同時展覽還呈現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澎湃新聞了解到,第12窟復原窟是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的該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這也是一這一復原窟首次「移動」來滬。
  • 「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學術論壇在洛陽舉行
    據悉,本次論壇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推進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工作。洛陽師範學院校長梁留科、黨委副書記宋文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明全,西北大學教授耿國華,龍門石窟研究院副院長陳建平等 2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 「中國文化報」雲岡石窟:閃耀中華文明的自信光芒|楊俊芳
    參與、主持完成了洞窟危巖體加固工程、風化綜合治理工程、防水工程及試驗工程、申遺、大景區建設、五華洞保護工程、洞窟保養工程等一系列雲岡石窟文物保護與修復的一線任務。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近日,筆者採訪了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主任閆宏彬,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故事。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
    5月13日,記者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第12窟內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
  • 20餘名專家齊聚洛陽 關注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
    13日上午,由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洛陽師範學院、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學術論壇,在洛陽市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行。他說,期待各方能在文物數位化保護與修復、石窟寺遺址體系研究、國家重大項目聯合攻關等多方面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實現龍門石窟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周明全圍繞「資訊時代的文化創新——從兵馬俑復原到非常秦腔」作報告,他表示,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使得文物保護方式多了起來,運用數位化保護手段,藉助數位化採集數據實現文物本體虛擬展示及模擬修復,可以實現「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考察雲岡石窟時發現,雖然不斷有外來建築、雕刻文化的輸入,但云岡石窟的建造證明「中國建築數千年來一直保有獨立性」,體現了中國古代匠師善於選擇、消化和吸收外來影響的文化自信。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如何更好地繼承和保護文化遺產?如何在保護有形的同時傳承其中的「文法」?
  • 雲岡石窟中釋迦牟尼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歡迎點進我的小小世界,在這裡晨雪cx以一個遊客的身份帶你遊覽景點,告訴你我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還有不定時的有趣小故事亮相呦!走進大同,走進雲崗,便是走進了北魏時期佛家的歷史。遊覽雲崗石窟,了解不一樣的大同文化。外省的人們甚至是同省不同市的人們每次一聽到大同,都會來上一句靈魂上的拷問:「你們那裡煤老闆真的很有錢嗎?」我:"……"我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大同的煤炭確實出名,但是我真的沒有接觸過煤老闆,甚至連見都沒見過。但是大同的刀削麵確實非常不錯,這個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平價又大碗)。
  • 鑑賞|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看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
    金剛力士是保護佛和佛法使命的侍衛和護從。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雲岡,經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後,金剛力士在雲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雲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那麼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有什麼特徵?在雲岡石窟的不同時期,金剛力士形象又有怎樣的變化?
  • 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作者: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深入挖掘北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創作表現北魏歷史題材的影視精品,繞不開對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研究。雲岡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其誕生並非偶然,它是諸多歷史必然性的歸結。
  • 揭秘|雲岡石窟第3窟新發現銘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2019年4月,雲岡石窟第3窟危巖體加固工程開始啟動。6月14日,筆者在施工現場調研時,在第3窟後室三尊像與窟頂間的崖壁上(圖1),發現了六處銘刻文字,其字數不等、大小不一、內容各異、時代不明。從位置和字跡情況看,應為歷史上某階段石窟開鑿或修繕後工匠留刻的痕跡。
  • 這些被「毀容」的文物令人哭笑不得,該怎麼修復才對呢?
    「比方說一個破碎的碗,我們會把碗的外面修到完美,裡面保持不修,」張老師說,這樣的方法可以讓觀眾從文物的外觀看到古時的工藝、圖案的完整性,了解文物的美學價值,同時也體現了修復的技藝;近距離觀賞時從裡面可以看到文物的破損狀態,了解文物保留的一部分歷史信息。有舍有得——這是目前能夠達到的比較平衡的一個狀態。
  • 文物數位化有啥用?巴黎聖母院復建就靠它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7月15日,山東博物館珍貴文物數位化保護利用項目啟動,山東博物館、北京郵電大學等單位,將對山東博物館館藏的近50件明代服飾文物進行數位化採集。如此大規模、精細化的工程,填補了國內服飾類文物採集的空白。
  • 鑑賞|雲岡石窟菩薩寶冠的類型:化佛、蓮花、素麵……
    【來源:曹彥】始建於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以規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徵。箍帶兩側有四葉蓮花的長方形狀裝飾,往後有「出」字形花飾,桃形花心。 第3窟脅侍菩薩 (六)素麵冠寶冠上沒有任何裝飾,頭髮與冠之間僅用一根髮帶進行裝飾。這種裝飾在11窟中較為常見。
  • 雲岡:小造像中的大慈悲
    春節期間,一條來自雲岡的消息刷爆了文博圈:雲岡石窟研究院在文物日常保養中,在第16窟的梁孔處發現一尊失載的小造像,憨態可掬,雕工精湛。 這一發現有什麼幕後故事? 2月28日,記者採訪了雲岡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室主任王雁卿,了解她與小造像謀面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