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7月15日,山東博物館珍貴文物數位化保護利用項目啟動,山東博物館、北京郵電大學等單位,將對山東博物館館藏的近50件明代服飾文物進行數位化採集。如此大規模、精細化的工程,填補了國內服飾類文物採集的空白。
央視《國家寶藏》欄目中,山東博物館館藏的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明衍聖公朝服、戰國銅餐具三件瑰寶驚豔亮相。此次文物數位化,明衍聖公朝服將是受益者之一,在這之前,戰國銅餐具已經體驗到了文物數位化。
戰國銅餐具,1991年出土於淄博市臨淄區永流鄉張家莊村的一座戰國墓,是一套製作精美的組合餐具,共計62件。這套銅餐具,不僅反映了當時齊國工匠的高超技能,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齊國的繁榮和興盛。戰國銅餐具外形小巧,卻內含乾坤,分別由10個耳杯、10個小碟、10個盒子、4個碗、25個盤組成,以罍形的外殼盛裝。每件餐具之間套合緊密,環環相扣,稍有偏差,便無法再次裝入或取出。
歷經千年滄桑與歲月洗禮,戰國銅餐具出土時已變形,無法進行組合。央視《國家寶藏》欄目選定這件文物後,山東博物館與技術企業全方位採集了銅餐具的各種數據,並利用特定算法推算各餐具的弧度,然後對模型不斷進行打磨、優化,實現了對銅餐具的數位化重組過程,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組合,重現古人智慧。
文物數位化除了採集信息、方便觀眾欣賞以外,還有更重要的用處。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損毀極為嚴重,震驚了世界。值得慶幸的是,有人曾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為巴黎聖母院建造三維模型存檔。這個人是安德魯·塔隆,生前是美國瓦薩學院建築與藝術史副教授,也是全球第一個帶隊對巴黎聖母院進行全景及內部結構掃描的專家。2015年,他對巴黎聖母院進行了雷射束掃描,獲取了其三維模型。
他用雷射束掃過教堂的每一個部分,測量掃描儀和雷射打在建築結構之間的距離,每次測量結果都用一個光點表示。搜集完畢後,他把數以十億計的光點放在三維圖像裡,可精確到5毫米。畫上線條,再與實地拍攝的全景照片結合,將圖像立面上色、加上光影效果,一座數位化巴黎聖母院便誕生了。有了這些資料,巴黎聖母院完全修復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然而,並不是所有文化遺產都有這種運氣。2018年9月2日晚,南美洲館藏最豐富博物館之一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燃起了大火,火光照亮了裡約熱內盧。最終,曾經擁有超過2000萬件藏品的博物館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眾多的藏品中僅僅搶救出72件。有評論稱,有500多年歷史的巴西,一場大火「其中的200年就這樣永遠消失了」。
這場大火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任何文物終究是有壽命的,特別是那些不可移動文物,隨著環境的變化,在不斷衰老,只有文物數位化技術,可以讓文物信息精確地、永久地保存下來。
國內這方面做得最早的文博機構是敦煌研究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敦煌研究院就在做文物數位化,目前已有200多個洞窟全面實現數位化。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向全球免費提供敦煌石窟30個精品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圖像及全景漫遊,目前訪問量突破750萬次。
文物的敵人是時間,文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文物保存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每年旅遊旺季,過量的遊客對敦煌洞窟保護造成很大壓力。溫度、溼度、二氧化碳等指標的劇烈變化,日積月累會給洞窟帶來不可逆損害。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如今敦煌的大部分洞窟,遊客都無緣得見,即便進入洞窟,停留時間也相當有限。
有了文物數位化,文保技術團隊可以通過對數據分析處理,了解文物當前情況,並預測其若干年後的形態變化,未雨綢繆地制定保護方案。即便文物受損,也有可能進行高精度修復,為文物延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