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筆下的教堂皇后,哥德式教堂的經典教科書。它位於巴黎的心臟位置,是法國掛在胸前的耀眼"徽章"。
巴黎人習慣了它的存在,也習慣了它門前廣場上遊人如織的熱鬧景象。
然而這一切,在2019年4月15日傍晚戛然而止。一場大火,令這座擁有850多年歷史的教堂滿目瘡痍。時隔近九個月,巴黎聖母院的清理工作進展如何?後續修復又有哪些難點?讓我們跟隨看看新聞Knews記者的鏡頭,一起重返現場,尋找答案。
家住巴黎聖母院附近的法國畫家西蒙,當時看到電視裡大火燃燒的畫面,還來不及整理情緒,就本能地衝下樓,向巴黎聖母院跑去。
西蒙回憶說,"我們馬上跑到了橋上試圖幫忙救火,然後我們眼睜睜看著塔尖塌下來,如同一把刀子插在我們法國人心裡。"
塔尖倒塌,屋頂燒毀,本以為是永恆的存在,卻轉眼付之一炬。悲劇突如其來,令法國人猝不及防。
大火燃燒了15個小時後才被撲滅。所幸,建築主體部分得以倖存,不少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也被搶救了出來。
巴黎聖母院主教肖維向看看新聞Knews記者細數:"聖母瑪利亞雕像是巴黎聖母院的'女主人',非常幸運的是它沒有在火災中損壞。荊棘皇冠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戴的皇冠,所以對基督教和天主教來說是重要的聖物,它也沒有損壞,現在保存在羅浮宮。"
原先被安置在塔尖上、象徵法國的大公雞風向標,也在廢墟中被找到。這個被譽為法國人精神"避雷針"的雕塑,如今正在巴黎建築博物館展出。
巴黎建築和遺產博物館策展人霍夫曼希望,這次展覽能夠讓觀眾了解文物修復的發展進程,同時引發人們思考如何修復和保護古建築。
然而對法國人而言,巴黎聖母院遠不只是建築瑰寶、藝術品的陳列室。八百多年來,它以更具體的形式融入成了當地人的生活,成為他們的文化導師、精神寄託。
西蒙在孩童時代就經常由父親帶著在塞納河的橋上散步,畫一些速寫。他還記得畫過一幅巴黎聖母院,就站在著名畫家馬蒂斯當年畫巴黎聖母院的同一個地方。
十幾歲的時候,西蒙經常在周日晚上,去巴黎聖母院聽管風琴音樂會,他開始了解巴赫、管風琴,也是在那裡聽音樂會時,他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詩。
在巴黎聖母院接受了藝術啟蒙的西蒙,是火災時第一個用畫筆紀錄災難的畫家;火災後,他也堅持每天到塞納河畔,為聖母院寫生。
和以往畫作不同的是,如今,西蒙的畫上多了扎眼的吊車、起重機和腳手架。
五萬根腳手架管,在火災前是為了維修巴黎聖母院而安裝的,如今卻成了清理工作的最大風險。一旦在拆除過程中不小心墜落,可能砸中聖母院的三個拱頂,導致這座古建築結構受損。巴黎聖母院院長估計,教堂結構完整保存下來的可能性只有50%。
假設清理過程一切順利,修復工作也要到2021才能正式開始。而替換受損磚塊、修復並加固拱頂和牆體,也是耗時耗力的精細活兒。
至於最後如何重建,是依樣還原,還是引入現代設計和材料,仍是一個未知數。
前法國文化與交流部文物建築總監穆棟說:"如何重建塔尖屋頂,是使用木質結構,還是混凝土結構?鋼筋也是一個選項,但可能太輕,所以現在還在研究和決定的階段。"
火災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多次承諾,將在五年內,讓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去年11月訪華期間,馬克龍促成巴黎聖母院與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合作,中國將派遣文物專家參與現場修復工作。
雖然重建工作困難重重,但不少專家認為,馬克龍的"五年之約"仍有望實現。
前法國文化與交流部文物建築總監穆棟解釋說,從技術的角度講,重建尖頂和整個屋架結構,修復拱頂、修復電纜需要至少四年,後續還要進行大量的維護和修繕。但是在五年或者說四年半之後,還是可以讓巴黎聖母院重新對公眾開放。
不過眼下,資金成了大難題。
儘管在災後的籌款活動中,全社會總承諾捐贈額高達8.5億歐元,但目前實際到位的資金還不到十分之一。
好在,許多巴黎人正自發行動起來,西蒙也是其中之一。火災至今,他已經為"受傷"的巴黎聖母院畫了18副油畫。他將畫作出售,所得款項悉數捐給了聖母院的修復工作。
西蒙說:"我希望用這些畫記錄巴黎聖母院日復一日的變化,從清理到搭建第一個加固保護罩,我想跟進整個過程,幾周、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用畫筆來為巴黎聖母院"拍照"##直到整個修復工程完工。"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陳彬 編輯:陳硯青 方舒 實習編輯:陸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