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熱搜新聞,上海一初中生指出歷史教科書錢幣錯誤。
今年暑假期間,上海光華中學七(3)班學生顧則行在翻看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 第19課時,發現了古錢幣照片與說明不太符合平日知識。
《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的第41頁,引用的兩枚古錢幣照片,文字標註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太和五銖和宣和通寶」。
經過向專家求證,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錢幣學會第七屆理事傅為群直言:
「如果具備一些錢幣學方面的知識,就能發現這個明顯的錯誤。『宣和通寶』不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貨幣,書中配圖和說明都錯了,中小學教材更需要科學嚴謹。」
北魏孝文帝年號有延興、承明、太和,沒有「宣和」。太和五銖錢始鑄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青銅質。面文『太和五銖』,篆書,對讀」。宣和,是北宋宋徽宗第六個年號。宣和通寶錢鑄於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至1125年),有青銅、鐵兩種材質。宣和通寶有小平錢、折二錢等,面文「宣和通寶」,有楷、隸、篆等書體,對讀。
也就是說,書上所示錢幣並不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貨幣,把它和太和五銖放在一起是不嚴謹的。
那麼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正確的是什麼樣的呢?
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久的古錢之一,版別眾多,今天小域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五銖錢的主要版別,分別為梁鐵五銖、梁陳內郭五銖、陳五銖、北魏太和五銖、北魏永安五銖、北魏永平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內郭五銖和置樣五銖。這裡的北魏太和五銖就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五銖錢。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梁陳內郭五銖
南北朝時期流通的內郭五銖。
陳五銖
陳五銖為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鑄行,亦稱"天嘉五銖"。是南朝流通較廣的貨幣。
北魏太和五銖
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
北魏永安五銖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永安二年(公元529)鑄造。直徑約2.3釐米,重約3克。
北魏永平五銖
永平五銖錢,拓跋鮮卑所建北魏銅錢名。
北齊常平五銖
北朝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鑄。
北周內郭五銖
五銖錢,有內郭與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並用。
置樣五銖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置樣五銖"。
五銖錢在中國錢幣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流通八百多年,版別款式眾多,所以現存量也相對較大,版別尤其多。
古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見證,有著特殊的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分辨各代五銖錢需要仔細鑑別,作為傳播知識的教科書,編者更應該謹慎考究嚴格審查,避免如此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