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060,閱讀約3分鐘
近年來,教科書中有關魯迅的文章被刪除的消息屢屢成為頭版頭條。比如,2013年9月,有媒體報導,初一年級的學生發現,拿到的語文課本中,魯迅的文章《風箏》被刪掉了。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網絡上的批評,人教社相關負責人當時表示,「一些網絡紅人基於錯誤的解讀進行無休止的反駁,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每年都要重印,還會做一些微調。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吸收新的文學成果,也是為了緊跟社會的脈搏。目前,人教版初中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魯迅還有6篇,在國內作家中佔比最大。」那麼,魯迅的文章該不該陸續退出教科書呢?一起來看看一線語文老師是怎麼說的吧。
這位逐漸刪除魯迅文章的老師說,「魯迅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毋庸置疑,但教材的選擇要看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風箏》就不太好理解,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另一位老師認為,「《風箏》這篇文章必須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來理解,要真正理解,需要了解很多相關知識,即使是我們老師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理解,以初中生的年齡,閱讀量和社會閱歷,是無法真正理解的。」。
在所有主張刪除魯迅文章的評論中,有一位專家的觀點令人瞠目結舌。這位專家說:「魯迅的文章太深刻,初中生難以感知,不如多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和課外活動。」筆者堅決反對這種觀點。魯迅的文章應該長期保留在語文課本中。原因無需多說。
在反對教科書逐步刪除魯迅文章的專家中,影響最大的是曾任語文出版社社長的王旭明。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本刪除魯迅的文章《風箏》時,王旭明通過社交媒體強烈反對。他說:「我堅決不同意『教材中魯迅作品和初中生閱讀不要太深刻』的觀點。現在很多教材編者揣測魯迅的深刻性,以自己的淺薄影響學生,是很庸俗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編寫真正的語文教材,改革教學方法。」。
筆者以為,魯迅的文章是讀不出來的,越讀越深刻。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解讀魯迅,他始終站在那裡,站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頂峰上。僅基於此,魯迅的文章就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魯迅被譽為「教材一哥」,有調侃之意,但也從側面說明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地位。
最後,《風箏》是一篇非常經典的文章。我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還和同學一起做了風箏。特別是魯迅在文中寫道,「不幸的是,我偶爾看到一本外國關於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使我大為贊同。
參考:魯迅在新聞報導中的文章再次從教科書中刪除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