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寶可夢:夢幻之結局究竟是什麼?這個結局為什麼後來被廢棄呢
《精靈寶可夢》又名《寵物小精靈》或者是《神奇寶貝》,對於許多90後來說,這是童年的經典。作為全球第一大IP,這個系列自然是擁有很多的故事和傳說,因此在動畫版《精靈寶可夢》中就有流傳出「夢幻之結局」的說法,只不過很多人依然對這個所謂的結局模稜兩可而已,所以今天就簡單為大家來講述一下,所謂的「夢幻之結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及這個結局有可能所隱藏的一些內容。
夢幻之結局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所謂的「夢幻之結局」,與一名叫做夢幻的寶可夢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是當初《精靈寶可夢》廢棄的一個提案而已,由於江湖上一直流傳著這個結局的傳說,所以就會有「夢幻」這樣的字眼來表達,寶可夢系列作為一個不斷完善的作品,無論是遊戲也好,動漫也罷,實際上最初並不是非常完善的,比如說在前期的動畫版中,我們還是能夠見到寶可夢中有普通的生物等等,這些問題在後期就見不到了,所以說這個夢幻的結局自然是包括許多內容的,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從世界觀到人物設定,包括疑似小智和小霞最後的婚禮,都是這個最初的提案中的內容。
為什麼會被廢棄,以及這個廢案提出過什麼問題?
實際上《精靈寶可夢》是一部遊戲改編的動畫作品,這一點來說,大家應該都是清楚的,所以說當初就是打算要製作一部不同於遊戲的作品,因此當時的製片也非常確定,《精靈寶可夢》系列就是一部準備製作一年半的動漫而已,所以自然是要有結局的,只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部動漫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愛,因此製作方決定以這樣的套路繼續下去,所以這個最初的提案就被廢棄了,其實就是商業上的考量,並沒有多少曲折離奇的故事,在形成產業化的動漫行業,這種舉動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不過這個廢案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廢案中涉及到了大量關於寶可夢的秘密,雖然寶可夢動畫版被大家定義為「子供向」的動漫,可實際上,要打造一個完整的寶可夢世界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廢案中就涉及到了寶可夢的起源,寶可夢的研究發現,以及寶可夢世界的政治制度,社會關係,以及寶可夢與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等等,非常之多的領域組合成了寶可夢的世界,所以說最初的廢案,一定不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極有可能小智會隨著冒險發現更多矛盾的問題,而他也不可能永遠十歲,最後的結局可能就是長大,然後與小霞在一起,動畫完結。
首藤剛志的小說,以及消失的劇場版
熟悉寶可夢的朋友應該清楚,首藤剛志是早期寶可夢系列的編劇,所以在這之後,他也以小說的形式發售《animation》來完善自己動畫中的世界觀,只不過以今天動畫版的世界觀來看,與首藤剛志的小說還是有些許出入的,不過首藤剛志確實是奠定了寶可夢系列的基礎,所以很多設定也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動畫類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觀看,然而有趣的是,首藤剛志其實當初壓根就沒有打算讓寶可夢系列走後來的套路,從前期的動畫版中我們也能發現,《精靈寶可夢》系列其實提出來了許多問題,這其中不缺乏有深度的內容。
在早期的動畫版中,野生寶可夢其實是與家養寶可夢有著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在野生寶可夢眼裡,家養的寶可夢往往是墮落的,這其實就是寶可夢與人類微妙的關係,而建立在這一點基礎上的,就是「寶可夢並非是由人類控制」 的說法,小說是有交代的,即「七日創世」的神話傳說,意思就是說上帝用了六天時間創造萬物,人類為萬物之長,但是寶可夢卻是在星期日創造的,所以說是獨立的存在,人類是沒有領導它們並且控制它們的權力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也有寶可夢科學家認為,寶可夢其實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因為人類所理解的寶可夢都是建立在人類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就算是寶可夢的喜怒哀樂,也都是人類自己理解的結果,對於寶可夢自己真正的想法,人類是無法理解的,並且寶可夢是有著自己的語言系統的,這一點來說,喵喵就是關鍵因素,所以在前期會經常出現寶可夢利用喵喵來進行交流的橋段,這無疑是在告訴大家,寶可夢與人類都是各自獨立的存在,沒有誰是控制誰的,因此許多訓練家都曾經遇到過意外,被自己的寶可夢所傷,小智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小智不是打算控制,而是以同等的姿態與寶可夢交流,簡單來說就是交朋友,可以說是樹立了一座橋梁。
話雖如此,但是畢竟是一個廢棄的提案,雖然還有小說能讓我們見識到部分原本的設定,但是想要看到全部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不僅僅是動畫TV,就連劇場版也因為提案廢除也一起否決了,所以說寶可夢系列當初消失的第三部劇場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有些遺憾,但寶可夢能延續至今,不得不說,當初的廢棄從商業角度來說,也不能說是一個不明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