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裡啊!」隨著節目的熱播,這首由五個寶貝和明星爸爸合作的主題曲,在周五晚10點響徹大江南北。
由於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的意外走紅,讓選秀大戰結束後的螢屏依然熱鬧非凡。而這五個各具特點的寶貝,不僅讓節目變得更加豐富,也讓這些熱度本已下滑的明星父親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根據今晨出爐的收視率統計數據,上期《爸爸去哪兒》收視率為1.8%、收視份額為13.47%,再次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績。這個全新的節目究竟是如何做到一鳴驚人的?
請明星困難重重 「為什麼還要帶小孩來?」
作為一檔親子類節目,孩童是成功的關鍵。
從韓國MBC電視臺買下節目版權後,《爸爸去哪兒》節目組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尋找明星家庭。不過,由於國內首次製作這樣的節目,節目組頻繁吃到閉門羹,不想讓孩子過度曝光和明星檔期不合適成為拒絕節目的主要原因。
《爸爸去哪兒》節目現場導演蔣良向本報記者透露,從最開始節目組與明星溝通,到中間與明星的交流、家訪,再到最終陣容的確定,共經過了八個多月。
「在第一次與明星爸爸接觸時,我們基本都吃了閉門羹,幾乎所有人都會問『為什麼還要帶小孩來?』」談起自己遊說的經歷,節目總導演謝滌葵覺得,自己都快把這輩子要說的話全部說完了,「從節目的社會意義到跟明星交流韓國原版節目的觀看心得,再到暢想節目希望呈現的效果,需要一遍遍地與明星交流。」
因為李湘的關係,王嶽倫、王詩齡父女早早確定了下來,其餘的人都經歷很多周折。
「像林志穎和Kimi,我們從一開始就覺得很合適,請(湖南臺)臺長和《我是歌手》總製片人洪濤出面,才真正與林志穎交流上。在幾次赴臺灣之後,林志穎才最終確定參加節目。」謝滌葵說。
年齡層與原版不同 鎖定4至6歲孩童是意外
不過對於節目組來說,孩子的年齡層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在MBC電視臺的原版節目中,金民國、成俊、尹厚這幾個孩子的年齡均在6至9歲之間,而Kimi、王詩齡、森蝶、石頭、天天這幾個在節目中讓人喜愛的孩子,年齡都在4至6歲之間。謝滌葵坦承,這樣的年齡層是一個意外。
「你們看到Kimi在第三期節目中過了4歲的生日,而王詩齡是在《天天向上》裡面過了自己4歲的生日。我們的孩子普遍年齡都小得多。」原本打算參考韓國原版的年齡層製作《爸爸去哪兒》的謝滌葵,在看到這樣的年齡搭配之後,萌生了賭一把的想法。
「雖然說比起7、8歲的孩子,他們還沒辦法去完成太複雜的任務,但是第一次看到他們後,覺得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謝滌葵解釋說,「畢竟,比起7、8歲的孩子,他們的天性保留得更純真、也更純粹。」
沒想到的是,這個因為意外而形成的孩童年齡層,竟成為節目火爆的一個保障。
每一檔熱門節目的背後,都有製作團隊付出的大量辛勤勞動,而這是觀眾在電視機前難以覺察的。
對本報記者來說,每一次探班,都是不一樣的歷程。記得年初去湖南衛視探班《我是歌手》時,舞臺上歌手演唱效果美好如天籟,幕後工作人員卻24小時連軸轉,緊張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如今《爸爸去哪兒》也是一樣,節目中明星爸爸和孩子嬉笑玩樂,探險之旅溫馨、愉悅,背後卻是製作團隊的連日奔波,不同的是,緊張的除了隨時待命的工作人員,還有神經一直緊繃的明星媽媽們。
想看?不容易
寶貝不許看節目
《爸爸去哪兒》已播出三期,五個明星寶寶也成眾人談論的「大明星」,外界儘管熱鬧,但他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孩童世界裡。
節目總導演謝滌葵告訴記者,從節目播出第一期開始,幾個明星爸爸就與節目組形成默契,有意識地不讓孩子看電視裡播出的節目,既是為了保證孩子們在接下裡的節目攝製中繼續保持童真的一面,也是不想讓孩子的私人生活受到過多打擾。
「我們與明星父親約法三章,讓他們在周五晚上9點就把孩子哄睡著,而且不讓他們以任何渠道去接觸到播出的內容。而這些爸爸們也很支持我們的決定。」談到這裡,謝滌葵自己也樂了,「本來明星父母上節目之前,就有很多顧忌和擔心,而且我們要做的也不是造星,而是以明星真人秀的形式告訴觀眾親子互動、共同成長的意義。」
有意思的是,幾個明星寶寶也普遍對自己的節目不感冒,相比之下他們還是更喜歡動畫片。節目組外宣彭珊告訴記者,在節目去雲南的外拍之前,郭濤的兒子石頭和張亮的兒子天天無意中調臺調到了節目在重播,但是他們好像沒表現出興趣,立馬轉臺到了播放動畫片的頻道。
星媽全程被「監管」
對於同樣只能在電視機前觀看並經常表現出緊張感的明星媽媽們,節目組也專門約法三章,不探班、不跟隊,甚至連她們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要受到發布限制。這些條款,在當初確定參與節目時,就已經寫入合同裡「媽媽須知」一欄,包括錄製的時候不能跟隨節目組,也不能擅自透露節目的錄製情況等等。
「雖然李湘姐是特別舉薦王嶽倫和王詩齡參加的節目,但是對於這種規定,她也不能理解,再三詢問後才最終確認。」彭珊告訴記者。
不過據節目組外宣彭珊向記者透露,在第一期節目裡,田雨橙從頭哭到尾的表現,讓星媽葉一茜還是擔心不已。在節目組趕赴第三個攝製地點雲南文山時,葉一茜就一路尾隨田亮父女,並在準備強闖進組之前被節目組攔下。在經過多次勸說之後,葉一茜在距離攝製組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地方住下,與拍攝地距離甚遠,而且全程都有工作人員陪同。在錄製的72小時裡,她也只能默默等待,完全不知道孩子的表現。「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節目錄製完成之後,早點見到田亮和女兒,別的什麼都做不了。」彭珊說。
但對於這段情節,葉一茜本人在微博上表示,「我並不是不放心,而是因為田亮在福建拍戲沒有辦法到北京接女兒去雲南,節目組為了孩子的安全破例同意由我帶女兒去目的地和爸爸匯合,一下了飛機我就被安排到其他地方不允許靠近攝製組以免影響拍攝。」
去哪兒?有講究
外景地要夠「天然」
尋找外景地、設置任務和流程以及協調明星的時間,都是做這個節目需要解決的難題。
「光是第一個外景地靈水村的確定,我們就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節目現場導演蔣良告訴記者。「我們也曾想過把沙漠、草原這些場景放到前面,但是考慮到第一次錄製的磨合難度,還是遵照韓國製作團隊的意見,選擇了一個相對簡單的自然村落進行攝製。」
不過,在外景地的選擇上,導演組有著自己的原則。與韓國原版節目不同,中國的地大物博給了節目組很多的選擇,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謝滌葵告訴記者,從一開始,就有很多旅遊景區向節目組發出了邀請,不過再三考慮之後,謝滌葵和節目組還是放棄了這些已經開發完好的旅遊景點。「畢竟這些場所的設施都很健全,很難展現那種原生態的感覺。而且這種人工氣氛濃厚的環境,很難把孩子的天性激發出來。」
彭珊則用了「質樸天然」四個字來形容節目組尋找拍攝地點的要求,「除了攝製的需要,很多時候孩子們的成長是節目組更需要去考慮的。因此這時候避開熱門景點和大景點是很有必要的。」
誰帶?有規定
孩子發脾氣不能管
選定好地點,等到真正開始拍攝時,問題又來了。導演謝滌葵回憶起第一次拍攝,用了「頭大」二字來形容。「韓國版的製作人曾經給我們打過預防針,也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教訓,但是沒想到還是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困難。基本上製作團隊和導演團隊在錄製時,都是三天24小時不睡覺的狀態,生怕漏過了哪一個細節。」
考慮到孩子的狀態和明星爸爸的時間安排,節目組選擇周末進行拍攝,為的就是給他們營造出一種自然度假的感覺。「我們就是告訴孩子們這是一次特別的度假,而且會認識很多新的朋友。」彭珊說。
節目組有專門的編劇團隊來進行創意策劃和流程安排,每一對明星父子(女),都有專門的兩個攝像和一個編劇來進行跟蹤拍攝,但是到了後來,他們的工作卻變成了場記和跟蹤記錄。「從明星和孩子下飛機進組,到他們上飛機回家,兩個攝像和編劇都是從頭到尾在跟蹤記錄,一秒鐘都不能停著。小寶貝們所提供的奇思妙想太多,我們都不需要自己去設計,只需要完整地記錄下來,到後期再剪輯。」
在攝製過程中,遇到孩子們發脾氣、對爸爸撒潑耍賴的情況,節目組也只能聽之任之,任由事態發展。編劇團隊之一的小周告訴記者,剛開始看到這些情況,自己都覺得有些過意不去,「很多時候,看著星爸們在那兒發懵,孩子哭得也很可憐,心裡很想上去幫一把,但是為了節目,又只能忍著不幫。就像田亮家的田雨橙,在靈水村的第一天就哭了差不多大半天,我們也只能讓田亮自己去哄。像王詩齡的爸爸不會給她扎頭髮那種情況,我們也是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幫忙的。」
幕後·後期
製作團隊連軸轉
記者去長沙探班的時候,剛好是節目組在趕工第三期節目的後期製作。直到周五晚上節目播出後,導演團隊才有時間閒下來,謝滌葵和蔣良都感慨,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完整播出的成片。
從節目錄製到最後剪輯,一期節目只有短短兩周的時間,3天拍攝,11天剪輯,整個工作流程非常緊湊。謝滌葵告訴記者,第一季會在6個地方拍攝,在第四期節目播出之時,他們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往第四個攝製地點,拍攝第七期、第八期的節目。「整個節目的循環就是拍攝、剪輯、再拍攝、再剪輯。從9月份第一期靈水村的錄製開始,製作團隊已經兩個月沒有休息過了,而且這種狀態得一直延續到12月底節目播出完畢。」他說。(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