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的瘋狂收視率,芒果臺應該感謝所有的「中國式主婦」——這個在中國家庭中承擔著孩子吃喝拉撒、與孩子一起成長、整天悶在心裡期待著丈夫多陪陪自己和孩子的「弱勢群體」。
林志穎總能將心平、快樂的表情傳遞給兒子kimi。
現在,每周五,年輕的母親、準母親們,終於在這檔節目中找到了將丈夫拉到身邊的正當理由,並且告訴他們,你也可以像林志穎一樣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可以像張亮一樣把飯菜做得讓孩子喜歡,可以像郭濤一樣成為孩子的精神領袖。總之一句話,孩子需要你。
像排炮一樣架開的拍攝機位、高空飛翔的航拍陣勢,在五對爸爸與孩子面對的極端生活環境下,在長達72小時的全程跟蹤裡,哪怕不導演劇情的衝突,也會捕捉到無數令人笑、哭、嘆、贊的鏡頭來。何況五個爸爸,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他們與孩子的生活狀態,本身就能滿足人們八卦的欲望。所以,與其讚嘆這檔從引進韓國的節目有多麼超人的智商和創意,不如慨嘆巨額投資的決策者過人的膽量。這個膽量,就是一種賭性,賭的是一個真理——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爸爸。而將這些爸爸拉到電視機前的這檔節目中,成為收視率中的一分子,根本就用不著電視臺花功夫去宣傳。媽媽們比誰都賣力。
「爸爸,去哪兒?」,是「老公去哪兒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在這隱藏句式中,有兩個身影——孩子和媽媽。似乎中國爸爸,都應該是這檔節目的受教育者,身上都帶著親子教育的原罪。所以,《爸爸去哪兒》劇情設計的形態與衝突,在很多媽媽眼裡,便帶著懲罰式、實驗式、啟發式的意味。她們在這檔節目中,寄託了「浪子回頭」般的哀怨,也寄託了對家庭角色中傳統的「主內主外」角色分工有所突破的嚮往。
《沙漠中的水塘裡,沒撈到一條魚的郭濤,很沒面子地要攝製組給他一個機會,就是想在兒子面前,掙回一個爸爸和別的孩子的爸爸一樣能幹的面子;北京農村,抽到蜘蛛屋的林志穎,面對將要與孩子一起住在這個破屋兩天的「壞運氣」,依然將心平、快樂的表情傳遞給兒子……太多衝突的場面中,爸爸和孩子同時面對的細節,不僅能夠觸動中國媽媽們的感懷,同樣能夠觸動爸爸們內心深藏的柔軟。這是《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難以簡單定位為綜藝或者親子實驗節目的原因所在,更是這檔節目想要達到的收視效果。
這時候,「爸爸,去哪兒?」這個句式,已經不是爸爸和孩子今天要到達的目標,而是帶給中國所有爸爸的一個命題:你要怎樣的生活?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的爸爸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你是要滿世界找錢養家,還是要撿拾自己身邊最珍貴的親情與教子的責任?每個入戲太深的媽媽,已經將劇中的名人名星,與自己的丈夫對比起來;將劇中的情景,與自己每天生活的情景對比起來。她們在一邊看著《爸爸去哪兒》、一邊對比自己的家庭生活,覺得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回到家裡來得更迫切,更重要。
這是所有綜藝娛樂節目賦予「正能量」內涵之後,帶給觀眾糾結不清的尷尬。海選類節目不停地上演屌絲的逆襲,讓人們恍恍惚惚懷疑自己是不是還有太多的能量沒有得到展示;相親類節目不停地傳遞愛就大膽說出來,讓人們不停地懷疑哪個女孩沒追到,一定是鮮花送得不夠多;現在,這一親子類節目衝擊波,不停暗示教子缺失爸爸有責,讓人們不停地自責孩子身上的缺陷是不是都是爸爸陪孩子太少。
綜藝類節目無不讓人生發出各種不同的夢想。還沒生孩子的,已經在《爸爸去哪兒》中像發現了夢中丈夫一樣,找到了身邊男人的差距或期待。生了孩子的,夢想著自己的老公通過這檔節目,洗洗澡、出出汗,華麗轉身,像節目中的那些明星一樣,既要風光體面,又要像他們一樣,在這些可愛的孩子面前觸及心靈,讓自己的寶貝,不輸給明星的孩子。
這就是娛樂的教化功能,帶給現實社會的衝擊。在這種衝擊中,娛樂性與教化性相互作用,讓有的人分不清什麼是娛樂,什麼是現實生活。在這種衝擊中,正能量與負能量相互抵衝,讓有的人看到了方向,讓有的人不知所措。
屏幕中的五個爸爸,沒有一個不是優秀的。五個孩子,沒有一個是不可愛的。而事實上,生活中每個平常爸爸們的優秀,被雞毛蒜皮生活化了,被養家餬口屌絲化了,他們被《爸爸去哪兒》尋求的完美爸爸,對比得灰頭土臉。
拍完節目,明星爸爸和他們的孩子,該去哪兒還會去哪兒。倒是那些平常爸爸們,他們如果還想該去哪兒還去哪兒,可能從此心裡就會打個格登。
《爸爸去哪兒》賺飽了廣告費,卻撂給爸爸們一個尷尬。這實在是個要不得的尷尬。平常爸爸們,不妨該去哪還是去哪。親子的柔情,跟陪子的時間,不一定是完全成正比的關係。用心去愛,有時候只需要一個眼神的時間。這就像看《爸爸去哪兒》一樣,對於一個有悟性的爸爸媽媽來說,看一兩集,與看十二集帶給心靈的觸動和教益,本質上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再原始,再生態,它總是個看著玩的東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