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華星研策近幾年,寧波產業園呈現井噴之勢,各大產業地產開發商紛紛布局,其中聯東U谷中交科技產業園半年內清盤;聯東U谷姜山科技產業園銷售半年僅剩少量尾房;奉化萬洋眾創城前三期基本售罄;啟迪智能裝備(氣動)科技園房源供不應求......
撰文︱葉海濤Nov.2020
寧波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階段,培養產業鏈聚集,實現產業集約化發展,同步發展圍繞產業集群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產業園已經成為產業地產最主流的載體。而近幾年寧波的出售型產業園項目,均有不錯的銷售成績,這也證明目前寧波產業地產需求的旺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寧波大市範圍內產業園區共954個,主要集中在鄞州區、慈谿、海曙、北侖、餘姚等產業發達的區縣。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根據華星研策調研統計,目前現有的產業園區,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大類:政府主導、企業主導、第三方運營、高周轉模式。下面我們詳細來看這四類產業園各自的優劣勢。
1st
【政府主導運營】
政府基於城市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重點發展某類產業,這類產業園一般規模較大,通過針對相關產業的支持政策、稅收補貼、租金補貼等政策措施,面向社會招商引資。有政府平臺做支撐,投入資金和資源均有保障,前期推進速度快,執行效率高,所以這類產業園具有較高的成功率。
但政府作為一個宏觀視角,打造的平臺往往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宏觀服務平臺,面向整個園區,缺乏針對性,無法深入到具體產業或企業的需求;其次,政府對市場經濟、產業、運營不夠專業化,更多的是以行政資源來換取經濟資源,與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園區背道而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這類產業園如果運營的好,那麼極有可能發展成城市的新名片,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如果運營的不好,那麼吸引的大多是衝著園區優惠政策的企業,導致園區徒有其表,對城市發展沒有實質性意義。
如寧波智慧園,是寧波市「十二五」重點工程、寧波市六大智慧產業基地之一。在寧波市政府的支持下,聚集了大量智慧產業和高新企業,逐漸形成寧波高新產業的集聚區。智慧園在前期銷售階段,依託政府的號召力以及綠城的品質,前期銷售較好,客戶認可度很高;但在後期運營階段,表面上看,智慧園引入了大量高新企業和高等級人才,但是實地考察過就知道,智慧園的辦公氛圍並不濃厚,園區內部的商業區也是門可羅雀。
2st
【企業主導模式】
以某個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為主導,依託自身的產業基礎,整合上下遊產業鏈資源,藉助企業在行業中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引進其他同類企業或相關企業,從而形成完善的產業鏈生態和產業集聚。
打造這類產業園的要求較為嚴苛,首先,主導企業在行業中要有絕對的龍頭地位和影響力,擁有清晰的產業IP;其次,區域內需擁有諸多的供應鏈、上下遊產業鏈以及相關企業,具備打造產業鏈集聚的基礎;第三,園區內需要打造有針對性的行業服務平臺和企業服務平臺,園區的服務平臺是吸引企業入駐的關鍵因素。若是產業園未來可實現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創新升級等前景,甚至可以獲得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支持,促進園區發展和產業鏈生態的成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企業作為個體站位,格局有限,面臨同業競爭問題,很難引進同等規模的龍頭企業,產業集聚的程度受局限,產業園的發展空間也有限。如柯力工業物聯網產業園,工業物聯網是寧波市建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聚焦突破的八大重點細分行業之一,在江北區政府的支持下,由工業物聯網龍頭企業柯力主導,聚集一系列工業物聯網相關企業,打造工業物聯網產業園。產業定位清晰,園區內部服務配套也很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業物聯網產業鏈。但是園區的招商始終是園區發展的一大難題,雖有政府助力,舉辦多次大型招商會,而現實是,園區整體入住率僅只有50-60%,入駐企業主要還是以中小微企業為主。
所以對特定產業的產業園區建設者來說,其實是很有講究的,主導者既不能站位太高,也不能站位太低,既對行業有宏觀的把控能力,又對行業有深度的了解和接觸,這個角色,行業協會或行業聯盟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3st
【第三方運營模式】
以第三方運營平臺的身份,為園區招商引資,並為入駐企業提供產業服務配套和運營管理服務等,主打園區平臺價值和服務價值,核心即運營+服務。
產業園的核心是產業鏈,產業鏈的基礎是企業聚集,因而,滿足產業企業的訴求,為產業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價值,進而實現園區產業的發展,便是園區運營的核心使命。
除了為園區企業提供物理載體外,還需提供產業服務平臺、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平臺、金融平臺、孵化平臺等等,形成產業鏈生態圈,搭建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服務體系,從而提升園區資產價值,實現企業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園區運營需要的龐大的資金支持,涉及的專業領域也非常廣,是一個專業性強、周期性長、複雜程度高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高投入、長回報的項目,所以真正能運營好的項目寥寥無幾。
大多數第三方運營的產業園,由於產業運營商運營能力一般,打造園區服務平臺的專業度也有限,對相關企業吸引力較弱,招商引資難度大,因此很難形成清晰的產業IP和產業集聚。更多的是通過孵化企業,打造加速器和眾創空間等公共服務設施,培育和扶持企業,在企業獲得成長後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或上市,實現資產增值並收回投資;以及結合政府的扶持政策,培育的企業達到一定標準後,可獲取政府補貼和獎勵。
如中創科技產業園,園區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雖有清晰的產業定位,但園區內部的產業服務配套尚未完善,對企業的吸引力較弱,因此目前園區的入駐率不高。園區重點發展方向以孵化器、加速器為主,培育和扶持企業為園區主力盈利點。
這類產業園的優勢在於輕資產運營,進入門檻低,資金佔用小,機制靈活等,但由於門檻較低,所以易於複製,同類型產業園的競爭激烈。
4st
【高周轉模式】
以聯東U谷、萬洋等開發商為典型代表,通過「拿地-開發-銷售」,從產業載體的建設、招商到後期運營的完整產業鏈中獲利。然而產業園區是「長周期、慢回報」的模式,政府為了統籌區域的產業格局和定位,對產業園提出了嚴格的政策要求,如投資強度的限制、產權分割的限制、預售按揭的限制、單畝納稅的限制等等,政策圍堵導致了產業園的銷售困難,加劇了開發商的資金壓力。
在面對前期的資金壓力時,開發商為了實現快速銷售回款,為吸引企業入駐,無論企業優劣、規模大小,來者不拒,導致園區企業良莠不齊,產業過多,前期規劃的產業定位、前期承諾的產業運營服務體系更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最後致使產業園區只是成為了諸多產業的物業空間集聚,失去了產業園區原有的戰略發展意義。
如奉化濱海新區的置信工業城和萬洋眾創城,園區的產業定位不夠清晰,依託奉化融城、主城區退二進三的城市紅利,產權分層分割實現快速銷售。廠房雖然賣出去了,但是入住的企業多而雜,簡單來說就是將一些企業集聚到園區內,而對園區甚至濱海新區的可持續發展沒有任何促進作用。因此管委會對濱海新區的工業用地也實施管控,拒絕類似的高周轉產業園,後續的工業用地僅針對產業或是自帶產業的開發商出讓。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類產業園開發模式比較適用於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舊產業園改造升級,淘汰低產能、高能耗的落後產業。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實現工業園區化、集約化發展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前提是這類產業園不能泛濫。
四大模式優劣勢匯總:
產業園區的物業價值主要是看產業運營的好壞,運營好的產業園,物業價值也高,園區形成產業集群的效應,使入園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開發商也會享有產業帶來的永久性發展紅利。無論是可售還是自持,想得到更高的回報率,前提是要把產業園運營好,一個運營的好的產業園,產生的回報收益,並不會比前期出售的收益低。
◎往期回顧:一文讀懂寧波產業地產現狀及未來趨勢|2020華星專題No.1111.8萬套次新房,寧波樓市的「灰犀牛」?|2020華星專題No.10類住宅,土拍爭奪戰下的拿地法寶?|2020華星專題No.9『當下市場』如何控制總價贏得熱銷?|2020華星專題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