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上海證券報 黃蕾
南國吹來的海風,飽含著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澎湃激情。
32年前,一個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蛇口工業區管委會工作的年輕人,緊緊抓住了深圳開創市場化經濟和我國保險業打破「大一統」的機遇,迅速撕開一個口子。
這個敢想敢做的年輕人,就是馬明哲。
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劉鴻儒現在仍記憶猶新,當年他在招商銀行考察時,有個年輕人筆挺地站在門口,向他發出「要不要去馬路另一邊看看」的邀請。
他在《平安心語》一書中回憶說,「那實在是一家太小的企業:一個樓層,十幾個員工。但真正讓我記住的,是以馬明哲為首的那群年輕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
這家不起眼的企業,就是後來成長為全球保險公司市值第一的中國平安。
平安的成功,既來自於「贏得時間」的搶跑思維,也得益於「快速變革」的高效執行力,更來自於對經濟發展大勢的把握,以及對「創新引領發展」這一理念的篤行。平安的基因裡,有著深圳的獨特烙印:在強者環伺的競爭中突圍的渴望,激發出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
事實上,平安為我們講述的不只是國內首家股份制保險企業的成長史,亦是一座城市從邊陲漁村到超大型城市的發展史。平安成長之路,印證了深圳40年滄桑變幻。而這個故事還在延續……
在深圳寸土寸金的CBD,一幢近600米高的大樓在陽光下光彩熠熠。這裡駐紮著平安的總部。這幢世界第四高建築,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地標,也被視作深圳金融創新成果的象徵之一。
站在樓頂鳥瞰鵬城,紫蟬花怒放,鳳凰木結果,位於深圳中軸線上的蓮花山公園美景盡收眼底。在公園主峰的山頂廣場中央,矗立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健步前行的銅像。
鬥轉星移,32年間,伴隨著深圳的蛻變,平安從一家偏於一隅的財險公司,成長為覆蓋全金融領域的綜合金融集團,並且還在將觸角延伸至科技領域,不斷加固「護城河」。
白手起家、非國有背景的平安,深諳「機會是搶出來」的生存法則。
熟悉平安的人都會驚訝於它心無旁騖、一路奔跑的高速行駛模式。在同行眼中,這更是一個習慣性搶跑的強勁對手。從開發投連險、建立員工持股、引入外資股東、引進海外人才、請諮詢公司開「藥方」,再到併購銀行、實踐綜合金融、變身金融科技集團,平安無一不是首吃螃蟹者。
探索現代保險道路,構建綜合金融模式,確立「金融+科技」雙輪驅動戰略——平安三個十年的階段性定位,幾乎踩準了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每一個節奏。
在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看來,在緊緊抓住制度和趨勢紅利的同時,這種持續的領先感,還源於平安前瞻性的戰略,強大的執行力,以及關鍵的內部文化——危機意識。
謝永林清楚地記得,馬明哲曾連續五年在平安年度幹部大會上發表題為《我們別無選擇》的演講。這個演講金句迭出,廣為平安員工所知:不管洋貓、土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如果河上有橋,付點過橋費就能很快過橋,何必摸著石頭過河;和市場比賽,內部首先要比賽。
「貓論」「過橋論」體現的是平安對於領先人才、先進模式的開放姿態;「賽馬」文化、以結果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反映的是平安提倡高度競爭、追求效率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思路。
這些被深深烙印在平安文化之中的特質,正是來自於深圳成長的內在基因。地處廣州與香港之間,如何在強者環伺的競爭中突圍,給深圳植入了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這從蛇口最早「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口號中就可見一斑。
因此,深圳倡導以開放的胸襟廣納良才,以公平的競爭爭取回報,以極致的效率創造價值,以拓荒者的果敢追求創新。「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背後,是深圳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而蛇口「敢為天下先」的拓荒精神,則奠定了深圳崇尚競爭、鼓勵創新的文化土壤。
「平安的成長早已融入深圳的崛起之中,深圳的城市精神也塑造了平安的文化氣質。」讓謝永林來形容深圳之於平安的影響,他說,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發達的市場經濟水平,服務型政府及其打造的良好營商環境,開放包容、競爭創新的城市文化,高質量的人力結構和技術資源以及尊重、弘揚企業家精神,這些都是成就平安的深圳因素。
即便是已壯大至今時今日的規模,平安的危機感依舊。
作為平安創始元老中的股肱之臣,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孫建一偶爾也會「吐槽」一下老戰友。「平安三個十年的階段性定位,都是他(馬明哲)挑的頭。他還時常交代我們:不創新就完了。現在公司每年的收入、利潤都增長得不錯,但他還是擔心:增長還能保持幾年?未來的增長靠什麼?所以,集團每個業務板塊每隔三五年,必須要進行一次改革。」
始終敬畏市場、敬畏變化,根深蒂固的危機感,不斷給平安注入創新突變的血液,提供源源不斷的變革激情。
平安與麥肯錫的淵源,在金融業早已耳熟能詳。1996年,馬明哲提出已經8歲的平安應該請個「洋大夫」對自己「動刀子」,架構和戰略必須徹底梳理。摩根和高盛給他推薦了麥肯錫,那是一家曾幫助諸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進行流程再造的世界頂尖管理諮詢公司。
面對「有沒有必要花數百萬,請人來革自己的命」的質疑,馬明哲彼時這樣說服公司董事們。「河水湍急,我們為什麼不請懂行的人搭這座橋,幫助我們過河。」馬氏「過橋論」正是來自這一典故。而在此後平安集團及其子公司的每一次變革中,都會出現麥肯錫等諮詢公司的身影。
三十而立的平安,愈發體會到「改革與開放是企業根與魂」的內涵。前面三十年,平安一直在尋找最佳參照物,倒逼和鞭策自己實現超越。對於第四個十年的構想,馬明哲定下的目標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態」,成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的服務集團」。
一邊奮力奔跑,一邊不斷變革,對於成長型企業也許並不罕見。但對於已覆蓋全金融領域、達到萬億營收體量的平安而言,要保持持續的前瞻力,且如此高密度的新技術、新模塊、新方法被植入公司體內,光有自上而下的危機感文化是不夠的,還得有打通層層業務板塊的高度協同性和高效執行力。這就必須要把制度固化成企業運作的流程,從而將個人主導變成群體的價值認同以及企業規範運行的制度保障,最終呈現出強大的執行力。
眼下,平安的新探索,已經進入無人區、深水區,放眼世界,無先例可循。誠如深圳創造的城市崛起奇蹟。曾經,深圳創造了「三天蓋一層樓」的發展速度,「深圳速度」是一個時代快速發展的符號。如今,深圳以「平均一天227件發明專利」的發展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樣本。
「深圳在短短的40年裡,以令人震驚的速度創造了從邊陲漁村到超大型城市的發展奇蹟。平安伴隨著深圳的發展,也在短短的32年中發展壯大。如今,平安將以『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全新模式,挺進全球巨型企業發展的戰略無人區。」謝永林向記者詳解平安探索「第二增長曲線」的新目標。
回顧平安的發展歷程,過去以花旗、滙豐等金融公司為榜樣,隨後又向BAT等網際網路巨頭學習。而近年來,通過自身的技術突破和業務的快速發展,以目前平安的發展願景和目標,在全球範圍內已經無法找出可以對標的參照公司。
也就是說,平安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自己。因此,如何選擇正確的路徑實現自我超越,是平安未來最大的戰略考驗。
勇立潮頭、銳意改革、創新實踐、頑強拼搏,擔當起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先行者、奮進者角色,正是馬明哲這樣一批優秀企業家匯聚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個令人驚嘆的「深圳奇蹟」。
作為一畢業就加入平安的「老人」,謝永林對馬明哲頗為了解。「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強烈的好奇心、極強的學習能力和跨界思維,馬總的這些特點可能在很多成功企業家上都有共性。但30多年來,他始終自我驅動式地不斷打破舒適圈,最近幾年更是跳出金融領域,這種自我革新和跨界思維能力可能並不多見。」
馬明哲曾披露過他的日常節奏——基本上白天開會,晚上處理郵件,深夜思考複雜的問題,周末的下午畫畫規劃圖紙。
圈內有人開玩笑說,誰讓他姓馬呢,馬就喜歡跑。孫建一更是直白,「像他這樣的企業家,是用靈魂入股了企業。30年如一日,幾乎每天都工作13-15個小時。」
時勢造英雄易,英雄造時勢難。馬明哲用其勤奮、智慧和超前視野締造了平安,而平安重塑了中國保險業和金融業格局,甚至未來還將重塑科技業格局。
平安正踏上新徵程,以科技為軸,去探一探世界。謝永林告訴記者:「過去十年,平安已累計投入1000多億元用於創新科技的研發與應用,相關科技技術已廣泛應用在金融、醫療及智慧城市等領域,極大提升了傳統業務的價值,且部分核心技術已對外輸出。」
在新一輪科技浪潮興起之前,平安就已進行了前瞻性的投入與布局,特別是在全球金融科技和醫療健康科技領域確立了領先地位。
在今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金融科技專利榜單上,平安以1604項專利位居榜首。更重要的是,平安廣闊的業務場景又為前沿的技術打造了最好的試煉場,能夠批量鍛造出與產業貼合的科技賦能方案,從而支撐起技術輸出的商業模式,孵化出金融壹帳通、平安好醫生等一批領跑行業的新科技「獨角獸」。
目前,陸金所、金融壹帳通、平安好醫生已分別在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市場落子布局,技術輸出的版圖已從國內延伸到了海外。已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好醫生和在美股上市的金融壹帳通,更是在今年雙雙錄得市值翻番的優異表現,讓平安的科技業務收穫了真金白銀的市場認可。
但在馬明哲眼中,科技業務更宏大的價值則在於生態的塑造。近年來甚少發聲的馬明哲曾在2018年的平安業績發布會上,首次親自描繪平安未來最重要的戰略發展路徑: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
「我們要利用科技手段,讓金融核心業務發展得更好,更有競爭力,這是第一步。我們把過去建立起來的科技手段拿出來,用它賦能生態。我們通過生態融入到社會,融入到客戶的服務當中。當我們生態建立好之後,我們希望用生態來賦能我們的金融。過去傳統的金融模式是先賣產品再做服務,現在的方法是先提供服務再提供產品,我們相信未來在金融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全球的趨勢,這就是我們提出來的『金融+生態』的戰略。」提起第四個十年目標,他表露出少有的滔滔不絕。
在這條戰略路徑上,當下的平安已行之過半,金融生態圈、醫療生態圈早已系統而周密,汽車及智慧城市生態圈也已雛形初具。未來生態圈中的各環節如何在跨界共生中實現價值的二次締造和釋放,是平安最大的發展看點和市值期待,也將詮釋馬明哲從「大勝靠平臺」到「常勝靠生態」的戰略內涵。
40年風雨路,誰主沉浮。從生於夾縫到市值問鼎全球保險業,從20年前花數百萬「請洋大夫來革自己的命」,到如今將科技技術向全球輸出,平安的一路成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金融市場勃興的點滴印跡。它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