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抗擊新冠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又一壯舉。
源自野生動物的新冠病毒,釀成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人類需要進一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沒有自然提供各種資源,人類就無法生存。只有認識到人對自然的這種依賴,我們才能真正感激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才能認識到人類所獨有的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的能力是一把雙刃劍,萬萬不可得意忘形。
疫情再次警示我們,如果人類再不謙虛謹慎,像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熊孩子那樣無知、任性、屢教不改,有一天無意觸發了潘多拉的魔盒,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只有儘量不打擾、少打擾自然,節約資源能源,努力維護生態平衡,才能減少再度發生類似災難的可能性。對我們個人來說,需要樹立新的生活理念,使生活方式從更多地追求物質消費、物質享受,向更多地追求精神消費、精神享受轉變。我們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道路,兩個「富裕」不但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有的人先富起來後,精神空虛、驕奢淫逸,或大肆毀林佔田建豪華別墅等,為個人享受而破壞公共生態,這絕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在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倡導過綠色、簡約的物質生活,更多地追求健康的精神享受和精神境界的升華,不但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現實需求,也是人類吃飽穿暖這一低級需求獲得滿足後,向自由而全面發展、實現自我等高級需求邁進的必然結果。據統計,在去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總額中,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僅佔11.7%,這說明拓展精神消費的潛力還很大。
消費引領生產。種種奢侈型物質消費容易耗費大量資源能源,破壞生態環境;反之,綠色、精神性的消費需求會促進綠色發展。例如,穿皮草、吃魚翅、開高耗油豪車的人越少,抓捕野生動物、毀林佔田建豪宅等活動就越少,越有利於環保。
人是富有思想和情感的高等動物。雖然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能讓人感覺愉快,但經驗證明,後者給予人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更持久、更深刻、更引人回味。當一個人已衣食無憂,物質享受產生的快感往往就開始漸漸降低,此時能較大增強其幸福感的,是豐富、有品質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精神生活,特別是從事能不斷開掘自身潛能、能讓人持續產生成就感的創造性活動,比如學習、科研、文藝創作等。很多有傑出貢獻的人生活都很儉樸,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經常穿幾十元買的衣服,他說到稻田裡搞科研最幸福。這是因為,精神世界豐盈的人不需要藉助物質享受來尋求快樂,精神空虛者則想通過紙醉金迷的生活填充生命的蒼白。
樹立新的生活理念,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應當在全社會營造重視精神生活的氛圍,積極創造和改善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引導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崇尚更多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
【來源:福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