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軍旗下的人民海軍
截至2013年4月數據資料
海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是保衛國家領海主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主要軍事力量。
【創建歷史】
1949年4月23日 人民海軍單誕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
1949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熱烈慶祝「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1949年4月4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央軍委命令,到達江蘇省泰縣白馬廟鄉,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受國民黨起義投誠艦艇,組建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部隊。
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構在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人民海軍從此誕生。1989年3月,中央軍委批准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人民海軍成立日。
1950年4月14日,以第12兵團部部分機構為基礎組成的海軍領導機構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和指揮的海軍部隊最高領導機關,肖勁光任第一任海軍司令員,劉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為副司令員,羅舜初為參謀長,後相繼組建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
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視察海軍艦艇部隊,為5艘艦艇寫下了5張同樣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海軍的創建和發展,是在一面戰鬥一面建設中實現的。從1950年5月萬山群島首次參戰起,到1955年1月一江山島戰役止,海軍共組織和參加了500餘次戰鬥,擊沉、擊傷敵艦船300餘艘,飛機100餘架。
創建之初,中國海軍僅以雜舊艦船、商船、漁船為主應付作戰需要。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中,人民海軍從國外引進購買了一大批戰鬥艦艇、作戰飛機以及岸炮裝備。在這批裝備中,包括第一支驅逐艦部隊的「鞍山」「撫順」等驅逐艦,第一支潛艇部隊的「新中國11號」等潛艇,第一支魚雷快艇部隊的多艘魚雷快艇。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人民海軍又花巨資從國外引進技術、材料,組裝了多艘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護衛艦,進一步壯大了人民海軍力量。到1955年底,人民海軍已擁有各種艦艇800餘艘、飛機500餘架,各種口徑海岸炮、高射炮600多門。並先後組建了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岸防兵、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等5個兵種,初步形成了一支諸兵種合成的可用於近海作戰的輕型海上戰鬥力量。
此後,海軍各項建設不斷完善,到1960年,由海軍東海、南海、北海3個艦隊和海軍航空兵部隊構成的海軍部隊主體已基本建成。
經過65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海軍組建了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岸防兵、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等5個兵種,並完成了由半機械化向機械化的轉變,正逐步向著飛彈化、電子化、核能化、自動化方向邁進。走出近海,走向遠洋,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是人民海軍65年來來孜孜追求的目標。
【主要任務】
海軍是人民解放軍中以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為主體的部隊,其主要任務是獨立或協同陸軍、空軍防禦敵人從海上的入侵,保衛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
海軍是海上作戰的主力,具有在水面、水中、空中作戰的能力。
【海軍五大兵種體系】
65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海軍已經建設發展成為由五大兵種組成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包括: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海軍岸防部隊和海軍陸戰部隊。
此外,海軍還陸續組建了各種專業勤務部隊,包括觀察、偵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氣象、防險救生、防化、後勤供應和裝備修理等部隊,其任務是保障海軍各兵力順利進行戰鬥活動。
根據2013年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海軍現有23.5萬人,下轄北海、東海和南海3個艦隊和海軍航空兵部。艦隊下轄艦隊航空兵、基地、支隊、水警區、航空兵師和陸戰旅等部隊。
2012年9月,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中國發展航空母艦,對於建設強大海軍和維護海上安全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