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連雲港市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周翀在鯉魚山、孔望山、花果山等地發現大量傳說中的「小青龍」——白帶螯蛺蝶幼蟲。據專家介紹,白帶螯蛺蝶隨適宜環境擴散,是氣候變暖的標誌蝶,國內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地區。
「體表呈碧綠色,與毛毛蟲相似,頭部有四個朝後的角,看上去與龍相似,這就是傳說中的『小青龍』—— 白帶螯蛺蝶幼蟲。」 近日,周翀在鯉魚山上的香樟樹葉上發現幾隻「小青龍」,它們安靜地趴在樹葉正面,圓滾滾的身體,看上去非常可愛。隨後不久,他又相繼在孔望山、鹽河路、花果山的香樟樹上發現大量「小青龍」,有些已結成了蛹,「它們會以這樣的形態越冬,直到明年四五月份化蝶。」周翀說。
連雲港市蝴蝶專家、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專家吳麗業表示,白帶螯蛺蝶是氣候變暖的標誌蝶,國內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2017年,他首次在連雲港觀測到。
「今年幼蟲大規模出現,說明它們已經往北遷移,紮根連雲港了。」周翀表示。
「蝴蝶雖然弱小,但它們對自然環境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周翀說,在觀察這些「小青龍」及其蛹的過程中,他發現,大部分幼蟲都會選擇新鮮的樹葉作為支撐進化成蛹靜待化蝶,少數在枯葉上結蛹,會吐絲將那片乾枯即將掉落的樹葉與周圍的小樹枝緊緊連在一起,確保不會掉落地面。
此外,不同種類的蝴蝶對付天敵,方式也是多樣的。「『小青龍』的背上有一個『天眼』,就是用來嚇唬天敵的。」周翀說。
周翀說,他會時刻關注「小青龍」,希望它們平安越冬,期待明年成功化蝶的精彩瞬間。(記者 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