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觀察力比較好的家長會發現,有的時候寶寶的愛好挺莫名其妙的。最近有人留言到,自己家的孩子,明明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卻不知不覺開始喜歡上了玩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孩子以後的發展會不會受到影響,這是不是不正常了?
寶寶不自覺地開始迷戀玩偶、毛絨玩具,家長大可放心。這不是戀物癖,也不是家長想的那樣,有些「不正常」,而是「過渡性客體」在發揮作用。
表哥小武前幾年剛做爸爸,記得嫂子懷孕的時候,他是千小心,萬小心,生怕自己一個不留神,傷害了孩子和老婆。早早地讓老婆辭了工作,安心在家裡養胎。孩子出生後,表哥也沒有減少自己的關心,直到現在孩子好幾歲大了,才慢慢地敢多放點心思在事業上。
夫妻倆聊天的時候提到,孩子這段時間的愛好有些不一樣。原來,嫂子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很迷戀毛絨玩具,睡覺的時候想抱著它,平常玩玩具的時候對毛絨玩具的態度也更好。同樣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玩他的小推車就可以,但是毛絨玩具不行。
嫂子擔心地問表哥,這是不是孩子有戀物癖,或者性別傾向歪掉了呢?起初表哥乍一聽也挺害怕的,但是表哥了解一番後才知道,原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要經歷這個階段。
寶寶依賴毛絨玩具,其實這是「過渡性客體」,父母別輕易剝奪,了解「過渡性客體」,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一、什麼是「過渡性客體」?
1、物體性依賴
過渡性客體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對物體非常的依賴。常見的依賴物體有毛絨玩具、毛毯、自己的衣服、媽媽的衣服等。這是因為,孩子喜歡這些物體上自己熟悉的味道,它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可以更讓他安心。
2、實則為「母愛」的替代品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物體性的依賴和迷戀,是因為孩子想要通過這些熟悉的物體,來增強自己的安全感,與此同時,它也是孩子內心對於母愛的替代品。這些東西就像是媽媽的陪伴和愛一樣,能夠溫暖孩子,讓他覺得開心。
3、出現的時間大概在寶寶8個月大的時候
莫名其妙地孩子就進入了所謂的「過渡性客體」階段,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它的出現有規律,而且有大致的時間。一般在幼兒8個月大的時候,會出現「過渡性客體」帶來的行為影響。
二、為什麼寶寶需要「過渡性客體」等安撫物?
1、作為情感的寄託
既然孩子對物體依賴行為的出現,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對家長的依賴,和愛的感知。那麼在孩子的行為裡,勢必包含了一種情感的寄託。
也就是說,孩子把不敢放在爸爸媽媽身上,或者習慣於從爸爸媽媽身上獲取的情感,轉移到了這些物體上,作為情感的寄託載體。
2、心理得到安慰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爸爸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可能還會比較多,但是一旦產假結束,孩子就會與媽媽產生一定的距離。再加上後來又開始上學,幾乎每天的時間裡,孩子都是在學校度過的。
因此,他內心的安全感會受到影響,為了平衡,孩子會尋找這些情感的載體,讓自己的心理得到安慰,這樣就會更舒適。
三、父母是否需要對寶寶的「過渡性客體」做斷舍離?
1、給予孩子安全感
「過渡性客體」能夠順利地進入孩子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非常非常需要一份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他們選擇了毛絨玩具。所以,父母在決定要不要「斷舍離」之前,一定要先給孩子安全感。
2、多引導,少幹預
儘管父母很想在這方面讓孩子有所改變,但是我們依然建議,多引導少幹預孩子的這些依戀行為。因為當他有足夠認知能力的時候,便會慢慢擺脫,但是突然改變的話,反而不適應了。
3、可以反對孩子的習慣,但是不要嫌棄孩子
當有的家長聽到,可以阻止孩子依戀行為時,便覺得這很有必要馬上讓孩子改,因為自己不喜歡。其實家長的這種態度也會這樣孩子,家長們不能這樣做。
在這裡提醒大家,「過渡性客體」的存在是正常情況,很多孩子在不到一歲的時候就會進入這個狀態,家長要多加呵護,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過渡性客體」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