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有些粉絲媽媽們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一些這樣的疑惑:
家裡面有條毯子,是孩子一出生就用的,到現在已經是又破又舊的,但孩子就是不放手,特別是睡覺的時候,說什麼都要抱著,只有抱著才能睡覺;孩子都已經5歲多了,按正常情況都已經是可以自己睡覺了,但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抱著個毛絨玩具不放手;有些已經是很破舊的玩具,孩子還是愛不釋手走哪裡都帶著,怎麼看都有點不合時宜。
很多媽媽們看著孩子的表現都比較擔心,這到底是怎麼了啊!且不說這麼大了,行為舉止還像是個小孩子一樣,光是這種戀物的行為就足夠讓人害怕了,畢竟孩子的這些行為和大家所熟知的「戀物癖」還是很像的,都是無比迷戀某個物品,都是一旦見不到這個物品就手足無措大哭大鬧的。
如果不去及早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是長大後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呢?
其實大家只要細心觀察,有類似行為的孩子很多,甚至有些孩子長大了,這種「戀物」的習慣還是改不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遊泳健將傅園慧,在參加綜藝節目的時候,身上總是有一根紅繩,據說她睡覺啊出門啊都必須帶著這跟紅繩。傅爸爸解釋說,這根紅繩傅園慧從小就帶著,吃飯睡覺從不離身,一根紅色的帶子能給她足夠的安全感,能讓她變得安靜很多。戚薇的女兒也是走哪裡都不能離開「彩妝蛋」,易烊千璽睡覺的時候也總是抱著一隻小熊。
那麼,這種行為到底正不正常,爸爸媽媽要怎麼看待孩子的這個行為呢?今天開心爸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孩子戀物的那些事。
孩子戀物,到底戀的是什麼?
在《善解童貞》這本書中,作者對於依戀物是這樣說的:
「依戀物對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
一句話講出了孩子依戀行為的本質。
戀物≠戀物癖
雖然說孩子的戀物行為和戀物癖的表現,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二者本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戀物癖是一種心理疾病,是一種變態的心理。他們對依戀的物品,往往是撫摸、咬、玩弄甚至是撕毀,通過這些行為來達到心理上的快感。物品可以不一樣,對物品的處理方式也可以不一樣,但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快感的目的是一樣的。
而戀物呢,更多的是對某個特定物品的特殊依戀,比如上面開心爸爸說過的小毛毯啊,小玩具啊等等。一旦與這些物品分開的話,孩子就會出現哭鬧或者急躁的表現。
所以說二者實際上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種行為。
對於戀物癖呢,是需要強行進行心理治療,或者輔之以現實中的強制手段,才能慢慢引導使其逐漸走向正道,變得正常;而戀物行為呢,實際上都用不著過度幹預,畢竟孩子們心中真正依戀的,並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媽媽的味道而已。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社會經驗的增長,只要沒什麼外界幹擾,孩子身上的戀物行為都會逐漸的消失,根本不用爸爸媽媽費大力氣去糾正。
孩子戀物,其實戀的是「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這個詞是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他認為:
過渡性客體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非我」的所有物,最早出現在孩子的玩耍中,也是藝術經驗的前導指標。
這段話給出了過渡性客體的一些特徵,比如是孩子自己發現或者創造出來的,比如最開始出現在孩子的遊戲中,再比如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的明顯特徵等等。
一般來說,過渡性客體對孩子來說,不同的年齡有著很明顯的不同。
比如小月齡的孩子喜歡吃手,一方面是他們探索世界靠的主要是嘴巴,另外一方面就是孩子自己的手,象徵著媽媽的乳房,這是能夠帶給他們安慰以及穩定的物品。所以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往往會選擇用手指作為過渡性客體,來代替媽媽給自己安慰。
比如眾所周知的安撫奶嘴。這更是完全模仿媽媽乳房的感覺,來作為孩子的過渡性客體,幫助他們度過斷奶期,以及媽媽不在身邊的時間。
在之後的過渡性客體就聚集在毛毯啊,毛絨玩具之類的物品上了。這類物品有著熟悉的媽媽的味道,聞著就能讓孩子變得安心;也有很舒適的觸感,特別是毛毯裹在身上的感覺,幾乎就是媽媽懷抱的感覺;另外這類物品還有隨時移動,不會因為某些事情就不在了的情況出現,所以被很多孩子青睞,成為了自己的過渡性客體。
所以,孩子戀物其實真正戀的是媽媽,戀的是媽媽的味道,戀的是和媽媽在一起的安全感。至於他們放不下的小毛毯和毛絨玩具什麼的,只是一個階段的過渡性客體而已。
孩子戀物背後的小心思
那麼,孩子戀物這件事情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一些什麼樣的語言呢?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孩子的戀物行為知道孩子的心理變化嗎?其實是可以的。
一般來說,孩子戀物行為的背後,往往會有這些屬於他們的「小心思」。
比如分離焦慮
很多孩子出現戀物的行為,都集中在斷奶這個階段。
按照美國兒科學會的推薦,每個媽媽都至少應該母乳孩子到2歲左右,這樣才能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做好準備,面對之後不能再吃母乳的變化。但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工作的原因還是家庭情況的原因,還是有很多媽媽們並不能一直給孩子母乳的。而她們選擇的斷奶方式也比較粗暴,什麼塗醬油啊塗辣椒啊的,用一種極為強烈的方式,來迫使孩子離開媽媽。
這種方式效果其實是很好的,絕大多數孩子很快的就適應了沒有母乳的日子,但生理上的適應並不代表心理上的適應,畢竟斷奶對孩子來說,是自己第一次面對沒有媽媽的世界,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這種焦慮使得他們往往會選擇一些安慰性的替代品,這就是戀物的來源了。
比如缺乏安全感
戀物的孩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缺乏安全感。
顧名思義,安全感就是說一個人有自信,能夠接受被愛也能夠主動去愛別人。足夠的安全感就代表著足夠的與外界接觸的意願,代表著足夠的願意探索未知的動力。
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時期。
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孩子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比如經常見不到爸爸媽媽啊,比如經常被爸爸媽媽批評啊,比如爸爸媽媽很少能坐下來和他一起玩玩啊等等。這些事情看上去其實並不起眼,但卻真切的影響著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而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就會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現。什麼戀物行為啊,什麼喜歡咬手吃指甲啊,什麼情緒變化大動不動就哭啊,什麼黏著媽媽說什麼都不放手啊,什麼只要媽媽在就一點都不乖啊等等,這其實都是缺乏安全感的直接表現。
所以,戀物行為其實並不可怕,相反它更多的是孩子一些心理問題的表現,是孩子像我們發出了需要「愛」,以及需要「安全感」的信號。
家有戀物的孩子,爸爸媽媽該怎麼辦
上面開心爸爸說了那麼多,如果孩子真的是表現出來了比較強烈的戀物行為,作為爸爸媽媽們,該做一些什麼呢?
這裡開心爸爸給大家幾個比較實用的建議:
尊重孩子的戀物行為
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這種行為,真正理解他們對過渡性客體的依戀需求,能夠明白這其實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行為,會隨著他們長大而逐漸消失的。所以,不要粗暴的去阻止他們,也不要為此而批評他們。
事實上,就算是戀物再嚴重的孩子,在3歲左右這種行為也會逐漸消失的。畢竟長大了的他們,就算是依戀,也會從之前的具體的事物逐漸轉化到實際的對象上。
不過在這之前爸爸媽媽還是需要多留點心的,畢竟小毛毯以及毛絨玩具都是細菌滋生大戶,如果不能及時清洗以及做好消毒工作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生病的。所以選擇一些質量比較好的毛絨玩具很重要。
比如這款阿狸的毛絨公仔就很不錯。
阿狸作為我國一個比較出名的IP動漫形象,其實很受孩子喜歡的。特別是阿狸的漫畫,說是給成年人看的,但其中傳達的那些愛和溫暖的力量,更能深刻感染到孩子們。而愛屋及烏,阿狸的毛絨玩具也就更加受孩子喜歡了。
這款公仔造型很卡通符合孩子的審美觀,而且用料紮實,填充物健康,孩子長時間抱著也不會有危險。而且本身顏色也比較豔麗,髒了馬上就能看的見。建議爸爸媽媽們給有戀物行為的孩子入手一個,小心呵護他們。
戀物的孩子需要安全感
作為爸爸媽媽呢,更應該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特別是在他們3歲之前。
就算再忙,走之前也可以和孩子說清楚自己要去幹什麼,什麼時候就回來了;回家後哪怕只是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說說自己上班發生了些什麼,孩子在家發生了些什麼等事情;有可能的話,每周帶孩子出去走走,既能在大自然中開闊心情又能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不會拘泥於過渡性客體不能自拔。
戀物的孩子需要陪伴
這裡開心爸爸說的陪伴,更多的是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自己在那裡邊玩手機邊看著孩子,就算是陪伴了,其實不然,這種行為充其量只能是叫看護,和陪伴是一點都挨不上邊的。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是爸爸媽媽能夠放下手機全身心的參與到孩子中間,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聊天,甚至和孩子一起讀一本繪本也是。所謂的高質量,更要求爸爸媽媽們能夠參與進去,體會到孩子的快樂,也能和孩子分享快樂。
這樣的陪伴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但對孩子來說,效果卻遠好於長時間的看護。
開心爸爸有話說
其實爸爸媽媽們,還是多關心一下那個抱著小毯子,毛絨玩具就不撒手的孩子吧,他們才是最敏感最需要愛的人,給了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以及足夠的陪伴,才能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