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對砂石骨料的選擇卻非常講究。這裡講的砂石,嚴格來講應是機制砂。它的巖性特點要一致,要不含活性成分,還要求其游離雲母含量小於2%。三峽大壩最後一方混凝土完成澆筑後,水電八局砂石分局副局長熊萬祥心中更有特別的情感:「三峽工程75%的砂石都是由我們生產的。如果將這些砂石砌成1米方的長堤,可以在長城上擺個來回。」
創機制砂生產先河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我國建造水利水電工程所用的混凝土骨料採用的是天然砂石,即從江河的河床中採集河砂和鵝卵石,作為混凝土的骨料。
然而,天然砂石中河砂的數量是有限的,鵝卵石的大小也不規則,不能按照人們的意願組成不同比例(級配)的混凝土,限制了築壩技術的發展。我國的水利水電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西部,而西部河流的天然砂石料是極其有限,甚至有的河流就根本沒有天然砂石料。
三峽大壩最後一澆的歷史性瞬間
在這種情況下,水電八局成立了科技攻關小組,勇敢地承擔起這項攻關項目。經過科技人員的潛心研究和精心設計,上個世紀70年代初,水電八局在貴州烏江渡水電站工地建成了以石英巖為料源的我國第一座大型機制砂石骨料生產系統,首次運用槽式洗泥機解決了機制砂的含泥問題,為烏江渡水電站建設提供了優質原料,滿足了工程建設的需要,開創了國內採用機制砂拌制混凝土修建大型水電工程的先河。
建「大壩綠色糧倉」刷新砂石生產供應世界紀錄
烏江渡、漫灣、大朝山、二灘、五強溪……一路走來,水電八局機制砂生產技術從成熟走向精巧和自動化。1994年,長江三峽水利水電樞紐工程開始動工興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水電八局以最優的技術方案、最合理的報價,獲得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峽下岸溪機制砂加工系統的設計、建設、運行和管理任務。
下岸溪人工砂石料場
三峽下岸溪機制砂開採加工系統位於三峽壩址左岸下遊12公裡,佔地面積165萬平方米,安裝配製各類設備1140多臺套,膠帶機76條,總長8.5公裡。系統設計處理能力每小時2400噸,砂石月生產最高強度可達45.2萬立方米。「這是三峽工程所需砂石料的主要供應基地,被稱之為『三峽大壩綠色糧倉』。」熊萬祥自豪地透露,三峽工地上75%的砂石全部由砂石分局提供的,而且砂石分局的水電砂石佔到了全國80%的份額,還三次創造和刷新砂石生產供應世界紀錄,最高達到了日供應4.2萬噸、月供應112萬噸砂石料。
質量優於國標,成本不到其1/10
熊萬祥介紹,天然砂石中含有泥沙,而且大小、繃漲係數都不一樣,機制砂則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熊萬祥自豪地表示,三峽右岸大壩無裂縫的奇蹟,少不了砂石分局的貢獻:「我們的砂石具有較強的抗壓強度,但其拉力小並易產生沁水,質量優於國標,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根據多次對下岸溪砂石料質量檢查結果,將下岸溪的砂石料定為免檢產品。」
不但質量要比天然砂石好,而且能大大降低成本。「1969年在貴州修烏江渡水電站時,曾經不得不用火車將湖南的砂石運到千裡之外的工地。」熊萬祥介紹,用機制砂,成本不到其1/10。
大壩雄偉,更應該敬佩的是那些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
剛進三峽,職工的生活是艱苦的:砂石料場下岸溪遠離壩區,沒有水喝、沒有水用,吃水、用水都要到1000多米以外的長江河裡去打,打上來要經過一天的沉澱後才能使用;洗澡更成問題,要下長江河裡去洗,但洗完後全身粘滿了泥漿。可就在這艱苦的環境中,砂石職工僅用440天就建成了年生產能力超500萬立方米的三峽下岸溪自動化機制砂加工系統,創造了水電行業同類系統建設和安裝的新紀錄。「日本專家說,我們至少要700多天。」砂廠分局下岸溪項目部黨總支書記覃令凡說。
如今你在壩區行走,一眼就能望見下岸溪後山的砂石基地,一片綠色。從環保角度看,當時在機制砂製作過程中也難免造成汙染。但作為一個世界之最的工程,能在近距離找到大壩澆築必需的高質量的取之不竭的砂石料,真乃工程之幸!與日新月異,偉岸崛起的大壩相比,下岸溪的名字和機制砂加工系統鮮為人知。宛若戲劇舞臺,物質的大壩是工程主體,是主角;而機制砂加工系統則是隱匿在臺後的配角,是幕後英雄。人也—樣,下岸溪機制砂加工系統同樣辛勤勞作的職工們,身處偏僻一隅,少有傳媒宣傳和介紹他們;他們與一線建設大軍協同作戰,卻絕少有拋頭露臉的機會一一唯如此,則更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