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抗疫一線見聞之天使在戰鬥④ 金建敏:為英雄城市培育永久的力量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3月12日訊(記者 朱國旺)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全國醫療隊緊急支援。大年初三(1月27日),北京同仁醫院12名醫護人員組成以呼吸科主任醫師金建敏為隊長的醫療隊,與北京市屬醫院援鄂醫療隊一道,奔赴武漢抗擊肺炎疫情第一線。作為隊長,金建敏衝鋒在前,連續奮戰,帶領團隊在荊楚大地書寫了動人的抗疫故事。
專業能力贏得患者信任
在武漢,北京同仁醫院醫療隊與北京市屬醫院援鄂醫療隊共同承擔了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目前他們總共管理了300餘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家人照料,除了承受身體的痛苦之外,還會有更多的焦慮、無助、恐懼和孤獨感,惟一能見到的就是醫護人員,這是他們最願意依賴和相信的對象。
但有些患者,並不是一開始就會相信醫生。在已經出院的數十名患者中,最讓金建敏難忘的是一位可以出院卻拒絕出院的朱先生,因為這位患者並不是被動的接受治療,而是與金建敏等醫護人員「鬥智鬥勇」。
朱先生敏而好學,每天通過手機上網搜集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和新的信息。剛剛發布的疫情信息、診療方案,他都在第一時間了解。當醫生查房時,就會提出各種專業問題。因為與金建敏主任有共同的德國留學背景,朱先生和金建敏交流相對其他醫生更多一些。
「有時還真有被他問到手裡出汗的那種感覺。」即使已經從事呼吸病臨床工作二十多年,但面對新的疾病,在患者窮根究底的問題面前,金建敏也感覺到挑戰。她說,不要指望隨便說一句就能把他「應付」過去,這樣他能從你的回答中再找出新的問題。這種挑戰促使金建敏每天都把功課做足,認真地跟患者交流,給他更明確的解答。雖然這樣會導致查房時間延長,金建敏為此需要忍受更長時間穿著隔離服難受的感覺,並承受體力透支的艱辛,但她覺得這是值得的。「這種高智商的患者是不容易輕信別人的,但如果他信任了你,就能夠幫助他從根本上消除顧慮,你自己也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經過治療,幾天後朱先生達到出院標準,血氧飽和度、炎症指標等都恢復正常,但他還有一些胸悶、憋氣的感覺,擔心病情出現反覆,因此不想出院。其他醫生勸說也沒用,金建敏值班時,把患者的各種檢查結果,與出院標準一一對照,與他詳細分析。為了消除患者顧慮,還把自己的微信號告訴他,並對他說:「有任何疑問或者不舒服隨時可以微信聯繫,我會及時給予認真解答。」經過耐心解釋,朱先生最後想通了,同意出院。出院後第二天晚上,朱先生就給金建敏發來微信,說感覺特別好,不需要吃安眠藥就能入睡了,由衷感謝金建敏給他的信心和鼓勵。
團隊溫情給患者信心
在抗疫一線,金建敏處處用專業的力量給患者信心。同時,作為隊長,她還帶領團隊,用醫護人員的溫情化解患者的憂慮,在充滿壓抑氣氛的病房中,給予患者積極向上的力量。
金建敏告訴記者,新冠肺炎患者普遍焦慮、恐懼、無助,甚至絕望,所以除了治療他們的身體疾病外,還要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給予鼓勵和幫助,病友之間的互相「打氣」,共同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同仁醫院醫生工作10樓病區,流傳著一個蘋果的故事。
從第一批患者出院開始,10樓病區就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每位出院患者都會得到醫療隊送來的一個蘋果。
給出院患者送個蘋果剛開始是因為物資供應不太充足,同時家屬由於隔離觀察或治療也不便探望,水果並不容易得到。醫護人員把自己的蘋果、桔子等水果,作為小禮物,拿出來送給出院患者。後來慢慢就成了一種儀式,水果也固定為蘋果,代表了平安的含義,是對患者的美好祝福。
不久前一位黃女士在出院的時候,護士照樣送給她一個蘋果,並且向她說明其中的特別意義。黃女士聽後很感動,卻沒有把蘋果帶走,她把這個蘋果送給同一病房的鄰床姐妹。她說這個蘋果所包含的意義讓她有更深的想法,希望能借這個蘋果把美好的祝福傳遞下去,讓鄰床姐妹也能夠早日出院。鄰床姐妹鄭重地接過那個蘋果,含淚表示這份美好的祝福和治癒的信心一定會留下,等到她出院的時候,會把這個蘋果傳給下一個姐妹……
從頭開始培養持久力量
金建敏剛來武漢時,就體會到武漢人民抗疫的積極心態,以及對支援力量的感激之情。據了解,醫院周邊每天都有志願者自發組織的車隊,免費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飲食有專門廚師為他們做飯,還會有志願者組成的送餐人員,盡力變換餐食花樣,滿足隊員的不同口味……
同仁醫療隊到達武漢兩天後,去超市採購生活物資,當地百姓發現是來援助的醫療隊時,紛紛買來物資免費塞給隊員。「感覺像是曾經紅軍受到老百姓歡迎的場景,我心裡特別激動。」金建敏很是感慨。
來武漢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金建敏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新冠肺炎是一個全新的疾病,如何治療沒有太多經驗可鑑,目前尚缺乏特效藥,患者的具體治療需要不斷摸索和思考。影響患者預後的因素有哪些?抗病毒藥物哪一種效果較好且副作用少?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最佳適應症或時機是什麼?具體劑量和療程在不同患者如何界定?什麼指標有助於發現患者可能從輕症轉為重症?患者的死因究竟是新冠肺炎還是其它合併疾病(例如肺栓塞)?患者究竟是死於新冠病毒所致的嚴重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所誘發的「炎症風暴」?達到出院標準的患者如何隨訪和用藥?如何把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和分析,發現某些內在規律?……」
除了思考如何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金建敏還想著如何為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持久的抗疫力量。
武漢協和醫院是一所綜合實力很強的醫院,但在重症/危重症呼吸系統傳染病的救治方面,力量還需進一步加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與北京醫療隊一起奮戰的當地醫生並非來自呼吸專科或者重症醫學科。面對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醫療工作的實施包括患者收治、病曆書寫、查房流程、病例討論等都需要重新培訓。
「我們醫療隊隊員不僅是醫生,也是老師,跟我們配合的當地的一線醫生,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在一線戰鬥,這就需要我們把他們帶教出來。」金建敏從每個細節入手,教會當地醫生如何從症狀表現識別病情,如何閱讀胸片和胸部CT,如何分析異常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如何注意並篩查深靜脈血栓栓塞症等合併疾病;如何鑑別呼吸困難的病因,等等。
關於新冠肺炎的診斷與治療,目前有不斷出臺和更新的診療方案作為參考,但金建敏發現住院醫生很難記住,有的內容背了好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枯燥」的知識與「生動」的臨床實踐反覆印證才能加深記憶。金建敏帶著這些醫生去接觸更多的患者,從病史詢問到體格檢查、從輔助檢查的選擇、到治療方案的制訂依據。通過這樣的實踐講解,住院醫生們很快就把重要的知識點記住了。金建敏說,他們只要細心按照流程處理兩個這樣的患者,對知識的記憶比念十遍書都管用。
這樣的努力也帶來了很好的回報。金建敏說:「雖然本地的醫生在呼吸系統傳染病救治中缺乏經驗和豐富的理論基礎,但他們非常勤奮,尤其是年輕醫生,手勤、腿勤、眼勤,不怕辛苦,又很聰明,因此剛開始遇到的不適應和困難很快就解決了,現在我們之間的溝通已經非常順暢。」
「我們醫療隊的任務是支援本地醫護人員工作,終究有一天會離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當地醫護人員能夠單獨處理患者,學會更多的本領,才算是真正地幫助到他們,才達到了我們來支援的目的。」金建敏說。
(責任編輯:郭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