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得越多,孩子成績越可能不好。
養育孩子,給了他強壯體魄,營造安全環境,可沒有激發出孩子內驅力,就像汽車沒有安裝發動機,雖說也能靠著外力前行,終究跑不快。
管得越多,孩子越無法激發內驅力。如同嬰兒學習走路,如果始終有人在旁給予幫助,嬰兒學習速度反而很慢,因為會心存依賴。
親戚的孩子一放學回到家中,就打開電視看動漫,沒有任何自主學習的念頭。學習要盯著,聽課要管著,稍不留神,他就溜去玩遊戲。
一些成績好的孩子,父母管得沒那麼多。今年有位考上北大的女孩,父母都在外省工作,沒法看管。記者採訪時,母親坦言自己壓根不知道如何管孩子,只是孩子自己勤奮,願意學習。
管教太多不好,但不等於放任不管。有位母親就遇到這種問題:孩子上了初中,他跟母親說,自己已經長大,學習事無需你操心,我自己學習就好。
母親一聽,很欣慰,任由他自行安排學習。結果出乎意料,期末成績一塌糊塗,原來孩子說的主動學習都是幌子,每次關上房門,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能悄悄玩遊戲。
正確的放手是,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和尊重。
首先,父母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自驅型成長》一書甚至把這點視作,養育中最重要的事情。
越關注孩子的缺陷,越無法做到心平氣和地溝通。激發內驅力的關鍵之一是「歸屬感」,孩子能否感受到父母的愛。
見過一位母親,整天忙著數落孩子:太懶惰,不知道主動幹家務活;沒耐心,遇到丁點困難就想退縮;沒禮貌,有零食就想著獨食……
孩子整天聽著母親的責備,早就心生厭煩,叛逆之心油然而生——越讓我學習,我就越不去做。
多欣賞孩子的優點,不要把每次的親子溝通變成批鬥大會。
其次,讓孩子能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激發內驅力的第二招是「自主選擇」,簡單來說,就是能讓孩子有「自己說了算」的事情。
小到看動漫,玩積木的時間,大到每周的學習安排,如果能放手讓孩子自行制定,效果可能會更佳。
孩子初期可能沒法完成得很好,可如果能報以耐心,父母在旁細心呵護,不幹預內驅力的生長,不需要多長時間,他就可以做得很好。
最後,預期設定的標準要合適。激發內驅力的第三招是——勝任感,即「我能做得到」。
比如,孩子數學只考到60分,母親卻非要他一個月後考到90分以上,標準可能就偏高。
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做題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美。如果標準設得太高,孩子會覺得反正都實現不了,乾脆自暴自棄得了。
既不能大包大攬,又不能完全放任,就像園丁種下花朵,悉心澆灌,又不去打擾花朵的自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