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2020-12-21 騰訊網

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會成人也不會成才。

哪些事情不該管?哪些行為不該慣?一起來看看

——鹿媽

◆ ◆

作者 | 張可粒

來源 | 女兒派原創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實在是啼笑皆非。

杭州的一位盛先生說自己等紅燈時被追尾了,警察判定是對方全責。

這位追尾的小夥子慌慌張張下了車,第一時間不是跟盛先生談理賠,也不是報保險,居然是打電話給媽媽求助。

而小夥子的媽媽反在電話裡責怪盛先生:

「你害得我兒子丟了好幾個訂單,他現在很生氣你知不知道?」

盛先生對這位媽媽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行為感到無奈,更令他震驚的是,這位看起來白嫩胖實的小夥子已經30歲了。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

長不大的孩子背後

往往站著「直升機」式父母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深以為然。

父母不留空隙的愛就是鋼筋鑄成的牢籠,限制孩子長大成人,阻礙孩子展望未來。

以下這些父母,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不會吃飯、穿衣服?我來喂,我來穿,可別把孩子餓著、凍著了。」

「孩子的手工課作業太難做?我來做,可別把孩子累到了!」

「孩子差一分及格了?我去找老師理論,多要一分是一分!」

「孩子和夥伴關係緊張?那不行,我得親自出馬找同學聊一聊!」

這種時刻環繞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我們可以統稱為——「直升機父母」。

他們對孩子的關照無微不至,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的上空盤旋,孩子一有問題和麻煩,便隨時要「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幫助。

「直升機父母」以保護、為孩子好的名義過度幹預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蠻橫剝奪孩子獨自歷練的成長機會。

也正是父母的次次包辦與打擾,於無形中摧毀了孩子的獨立性、求知慾、創造力,讓孩子時常懷疑自我,失去自信,認為自己難以擔當,乾脆放任自流。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報導:

16歲的少年,要求爸爸給自己買手機,父親因為當下手頭緊,便拒絕了。

少年竟拿出刀傷害了父親,最後孩子因為故意殺人進了少管所,而父親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原來,少年的家庭其實並不富裕,可父親總是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因為他不忍心看到孩子傷心、受挫。

直到某一天,父親再也滿足不了孩子的渴求,孩子開始嫉恨上了父親,最終把尖刀刺向最愛自己的父親。

是啊,為人父母總是為孩子付出一切,希望孩子長大後有所成就。

可現實是,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會不成人也不會成才。

孩子只會在父母的過度溺愛中,變得一無是處,好壞不分,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

「孩子的胃口是餵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種綿力,要把控好溺愛與管教的空間。

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只會讓孩子把我們撞飛了。

聰明的家長

都懂得做好「兩不管三不慣」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規則內管教,規則外放手。

先給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的風風雨雨。

李玫瑾教授曾針對不願放手的家長,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在有的放矢之間,實現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標:

1.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楊絳的父親曾說過:「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幫助孩子逐步培養起來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從3歲就慢慢開始成型,聰明的父母就應該將穿衣、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動手,無形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父母不跨界幫助,不包辦一切,那麼孩子就不會把自己本該完成的責任,推脫成是父母的任務了。

2.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獨立,更需要父母培養孩子心理上的強大耐挫力。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裡,小魚兒自己拿著麵包手舞足蹈地跳著,一不小心踉蹌跌倒了。

而在一旁做飯的媽媽胡可,卻是十分的淡定瞄了一眼,確定孩子沒有受傷,便讓小魚兒自己爬起來了。

也正是因為媽媽的「狠心」,才養出了不矯情、勇敢可愛的小魚兒。

獨立決定孩子走多遠,而抗挫力決定令人孩子能夠飛多高。

我們不是要培養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要讓孩子去體驗失敗與受挫的感覺,明白成功的不易,懂得不放棄的珍貴意義,使孩子擁有更強的社會核心競爭力。

3. 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孩子的教養,是對外交友的最好名片,沒有教養的孩子,只會讓人敬而遠之。

某次節目中,何炅問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自己又不想給的時候怎麼辦呢?」

戚薇說到自己的育兒理念:會把孩子當成大人去溝通。

女兒有次鬧著要穿戚薇的裙子,被戚薇拒絕了,戚薇還說:

「孩子絕不能慣著,不能說你年紀小就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這是不對的!」

是的,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

如果孩子每一次靠著撒潑就能實現目的,久而久之,就會養成驕縱性格,變得自私自利,毫無教養可言。

身為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不過分寵著孩子,用自己的優良行為去塑造孩子的好品行。

4. 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如此一來,更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一位10歲男孩放手回家後,把4層到30層的電梯按鈕按了個遍,被其他業主投訴了。

而男孩的父親也沒有息事寧人,隨意敷衍,而是教育兒子,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其他人乘坐電梯,還會影響運行安全,並要求兒子寫一份檢討書貼在電梯裡給大家道歉。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男孩的父親也在檢討書上寫下了致歉的話語:「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向大家道歉,並請大家一起監督孩子的行為。」

小孩好玩是天性使然,但是家長的教育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責任。

用心地告訴孩子,規矩在哪,邊界幾何,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5.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教育孩子發生在每一瞬間,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刻,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

責罵與懲罰都不是目的,讓孩子懂得自我擔責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意義。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要求他賠償12.5美元。

年幼的孩子被嚇壞了,回去請求父親的幫助,而父親對他說:「你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可以借錢給你!但你一年後必須還給我。」

按照父親的要求,小男孩把玻璃錢還給了鄰居,也通過自己打工的方式,還清了自己欠下的債務。

這位男孩就是後來的總統裡根,每當裡根回憶此事的時候,他會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父母替孩子包辦所有、承擔一切的初衷,自然是愛孩子。

但是有太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不斷犯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

孩子親身經歷過的教訓與體驗,比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口頭指導來得更深刻、更有價值。

為人父母不需要做專橫霸道的管控者,而是要努力成為耐心等待的守望者,相信孩子的明天就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一條著名的理論:

「父母的愛是一個從100分漸漸變成60分的過程。60分是剛剛好、量力而為。」

孩子需要援助時,我們應盡力給予;孩子不需要時,我們也要懂得適時退回。

就像《小歡喜》中所說: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我們不能代替他們,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內,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切他喜歡做、他能做到的事。

我們要學會不控制,去引導孩子;

我們要學會不懷疑,去相信孩子;

我們要學會不插手,去接納孩子。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擁有獨立思想、敢於擔當的人,並且在不斷地探索之中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與各位父母共勉!

*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只需做到「兩不管三不慣」,父母很省心
    那麼在教育中,什麼事情家長應該管,而什麼事情不管呢?教授是給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教導下,能培養出應該優秀的孩子,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一,對孩子有兩個不管1、能自己獨立做的事情不管家長都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所以平常生活中都是各種的呵護。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用,就不能對他愛得太滿,牢記三不慣兩不管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用,就不能對他愛得太滿,牢記三不慣兩不管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有用之才,從孩子出生之後,大多數父母就會用儘自己的全力去培養孩子,這不僅僅是在孩子的的教育上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對孩子生活中的需求父母也是盡力去滿足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孩子身上的惡習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分注重孩子的智力發育,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性格培養對於父母來說也是重要的責任之一。李玫瑾:孩子在6歲前父母該管什麼?做好這5點,孩子長大後易成才1.
  •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李玫瑾: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要學會放手
    李玫瑾老師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則要學會放手! 有的父母,就會忍不住指責孩子的錯誤,並且試圖讓孩子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道理。越指責越疏離,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變得越來越反叛。 李玫瑾老師認為「青春期,孩子的父親,要多幫孩子,父親要有更大的胸懷,更寬的視野,更穩定的情緒,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去糾結。」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但親生女兒卻未能「成才」,人設翻車了?
    李玫瑾女兒曝光,職業被質疑太普通李玫瑾教授走紅後,很多網友猜測李玫瑾的孩子應該也特別優秀,畢竟是育兒專家的孩子不說哈佛、劍橋也要985打底。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李玫瑾教授的女兒並不是什麼名校畢業,也不是什麼行業精英、業內翹楚。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 李玫瑾教授感悟:二十年後,孩子最感恩的,將是這樣的父母
    大家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父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 據悉,武亦姝的爸爸是名出色的律師,從小在良好的家庭和學習氛圍中,對武亦姝的成才之路也鋪墊了許多。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提到過:父母要在初中階段和兒女提,我當初是怎樣看上你爸爸(媽媽)的?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而在家長看來,自己辛辛苦苦、操心勞力地為孩子考慮,孩子卻如此不耐煩,實在是頑固、不聽話。可以說,這樣的交流,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喜歡。那麼,父母究竟如何給這時候的孩子建議呢?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解答。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簡單,不聽話?打,不好好學習?打,不吃飯?不存在的,因為根本就吃不飽!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打?孩子是玻璃心,罵不得更打不得,吃不得一點苦;叛逆起來連父母都不認,視生命為兒戲,頭腦一發熱,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原本天真可愛,善良淳樸的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炸藥包,而引線在哪裡,父母們根本不知道!
  • 李玫瑾:獨立意識父母要早培養,get狐狸法則,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包辦一切,不是時時刻刻地保護在孩子周圍,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自己來」。01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擔心,只會成為溺愛。擔心,讓我們不敢放手。不放手, 操不完的心,無條件的溺愛,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任何自己可以做的小事,慢慢地,就會把孩子養懶、養廢、養得蠻橫霸道、不懂尊重,最好成了「巨嬰」「啃老族」。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趁早,到了青春期,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了 13爸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可初一上完了,阿福的成績還是不上不下的,爸媽很擔心他上不了好的高中。阿福很少和家人交流,月考完了就甩張成績單要媽媽籤字,被問到學習就不耐煩地敷衍兩句。 爸媽想起,小學時候的阿福可不是這樣的,他小學的時候成績還算好,每次考完試爸媽問起,都會把自己哪裡出錯、哪裡不好講一遍。現在的阿福,爸媽剛開口問:「最近在學什麼啊?」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這能夠在彌補孩子心理的創傷,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不會覺得自己沒有人關心,也會讓害羞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樂趣。父母多和孩子溝通李玫瑾教授認為害羞和膽小的孩子,就是缺乏練習,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這樣不僅能夠對孩子起到練習的作用,還能加強父母和孩子間的感情。
  • 青年參軍後,兵爸兵媽要做好這五個方面,助力孩子在部隊成才
    世間的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兵爸兵媽也是如此。只不過絕大多數的家長對部隊的環境比較陌生,即便想參與孩子在軍營的成長,也感覺無從下手。那麼在孩子參軍以後,兵爸兵媽做好哪些方面才能有助於孩子在部隊更好的成長、成才呢?我認為可以從5個方面來考慮。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要說孩子長大以後家長最煩心的事情,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但其實頂嘴,也代表著他們擁有著自己的獨立的思想以及獨立的認知。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壓制、去控制孩子的話,必然是解決不了孩子總頂嘴的這個問題的,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服氣、變本加厲。
  • 孩子愛頂嘴?首先就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3句話孩子不敢再頂嘴
    他們對父母的行為和自己做到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孩子做事都有自己的習慣和節奏,有的時候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或是對孩子打罵,孩子就會通過頂嘴的方式反抗父母。小孩子又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對是錯,他們才不管父母是否高興,宣洩了心中的情緒就是"賺到"。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講座中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作為家長的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家庭教育脫不了關係。也許是媽媽的愛太深了,一心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教育自然也是要把他培養成最優秀的。殊不知媽媽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誤導,媽媽的錯誤做法導致了孩子不會體諒父母,長大也不懂得孝順。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身為成年人,我們都很清楚學習對我們的生活和未來有多大的幫助,特別是許多學習好的父母,更是為他們在童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而高興,但在今天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而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卻在急劇下降。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再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
  • 李玫瑾:父母少說3句「口頭禪」,將「不倒翁精神」注入孩子體內
    同事家的孩子今年6歲,眼看著就要上小學了,平時是個很「倔強」的小男孩,一遇到困難無法解決,就會偷偷抹淚或是逃避,甚至不說話,也不理人。面對這樣的兒子,同事和她老公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和別人發發牢騷,她自己也挺納悶:「按說自己和老公都是銷售出身,在市場上也是經歷過風吹雨打的,怎麼生的兒子這麼軟弱呢?一點不倒翁精神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