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2021-01-17 BiuBiu育兒

身為成年人,我們都很清楚學習對我們的生活和未來有多大的幫助,特別是許多學習好的父母,更是為他們在童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而高興,但在今天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而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卻在急劇下降。

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再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過為數不多的育兒類網紅專家,她的育兒觀可以說是火遍全網,並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推崇,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想讀書的問題,並表示:現在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主要是所處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生活得過於安逸所以缺少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對學習自然會失去欲望。

李玫瑾教授還表示,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而讀書,但並不單純地對孩子說讀書很重要,而是要通過言語向孩子表達清楚,告訴孩子:你的未來並不取決於你現在生活的好壞,沒有人會為你編排命運,你的命運要有自己書寫,你的未來應由你自己掌控!

通過這樣一番話告訴孩子,讀書是為自己而讀,就算父母現在能夠養你,照顧你,但是將來都需要你自己前行,你的人生若不向命運掌控,那就要拼命學習,將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正如龍應臺所寫給兒子的一句話所說:孩子,我要求你努力學習,不是要你拿成績比別人,而是希望你在未來面對人生難題時有更多的選擇的權利,而是被迫謀生以求生存!

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

讀書給孩子帶來的好處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不過家長們想靠孩子讀書,將來發大財的想法就可以省一省了,讀書雖然不一定能夠讓孩子變得多有錢,但是對孩子眼界、格局的提升絕對有很大的幫助;讀書雖然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容貌,但是卻能夠提高孩子的氣質,就像蘇軾所說的那樣「腹有詩書氣自華」。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古今中外的名人,各大集團的總裁,哪一個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哪一個不是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的馬雲,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強東,深圳大學的馬化騰,除了他們,還有很多有氣質的明星,在拍戲休息的時候,都會拿起書本看。

比如胡歌,徐靜蕾,劉亦菲,佟大為,陳柏霖等人,都喜歡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儘管讀書對於現在享受安逸的孩子來說是比較痛苦的,但對孩子將來的影響卻是絕對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使再苦再累,父母也要逼孩子一把,正如《家有兒女》中的劉星所說,要從小培養孩子,從小教育孩子,從小強迫孩子學習。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呢?對年幼的兒童而言,我們不應上來就讓他們閱讀經典名著,這些難度偏大、內容過深的書籍,由於兒童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所以這類書往往使兒童感到閱讀過於枯燥,從而產生厭煩心理。

對兒童來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兒童相應的年齡為其選擇適當的書籍,要知道適合的書遠比用得起重要,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興趣,對於兒童來說,建議父母給兒童選擇國際上公認的最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繪本,以幫助兒童培養閱讀興趣。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伊伊小時候看了很多繪本,這套《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就很不錯,一套共有8冊。家長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並且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新婚三到六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不注意引導,很容易養成壞習慣,一旦壞習慣形成了,就很難改變。因此,如果孩子有了這些壞習慣,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不懈」地改正!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家長態度如果是淡定,寶寶的破壞行為繼續行就會降低;相反當父母情緒越激動的時候,反而會刺激到寶寶心中的叛逆情緒,會導致類似情況屢次發生。當父母比孩子還要著急時候,就會去打罵孩子,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童年陰影的,並且會伴隨孩子一生,不可磨滅。寶寶出現咬人,第一句話很重要: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疫情期間,鄭州的一位大姐被兒子氣得幾近崩潰。「我裝一袋水泥是1塊錢,4萬多塊錢,我得裝4萬袋子水泥啊!」原來,大姐是做水泥生意的,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工作。
  • 孩子做錯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更有甚者,一言不合上來就一巴掌,孩子都不知哪裡錯了,怎麼改正?只會錯了再錯,這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被家長請教如何在孩子犯錯時批評孩子,她說千萬別打,只要你一打他就知道這是最壞的結果了,以後犯錯孩子就會想,大不了挨一頓打!也別罵,辱罵孩子除了傷孩子自尊,起不了任何作用。
  • 孩子調皮愛頂嘴怎麼辦?李玫瑾:父母學會說3句話,勝過打罵責罰
    孩子:「憑什麼別人都能看電視,我就不能?」媽媽:「別人都做完作業了,考試都95分以上,你才考多少分,你還要看電視?」孩子:「不讓我看電視,我不喜歡你了,哼!」你家是否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李玫瑾: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責罰李玫瑾教授是很多寶媽們都認可的育兒心理專家,她的話有非常大的權威性,她說過:「當孩子生氣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責罰」。
  • 致家長—孩子不喜歡讀書,你會怎麼做?快來看看李玫瑾的回答
    孩子看都不看一眼,更別提去了解了,那麼今天欣兒媽邊待著大家來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李玫瑾:沒有孩子天生喜歡閱讀閱讀這一行為並不是天生的、本能的自然行為,而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汲取知識的文化行為,閱讀不同於語言表達這種本能行為,所以孩子不可能天生愛閱讀。
  • 孩子不想讀書怎麼辦?張雪峰:帶他去這4個地方,比講道理管用
    父母們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厭學,畢竟在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學習是一項能夠幫助他們打下知識基礎、塑造健全人格的行為。在大多數父母看來,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停止學習,那麼他基本上就"廢"了。事情是這樣的,周女士的大兒子在讀初三,本來應該是努力一把,衝刺重點高中的年紀。可是不知為何,孩子突然開始不斷逃學,甚至在網吧通宵一整夜不回家。孩子每一次被父親抓回來,都免不了遭到一頓毒打。兒子跟周女士說,他不想去學校,不想讀書了,讓父母不要逼自己。因為這件事,父子倆徹底鬧掰,父親每天回家就板著一張臉,兒子則是每天把自己鎖在房門。
  • 孩子不想讀書時,和他一起看看這些「紀錄片」,比講大道理更管用
    孩子不愛學習、貪圖玩樂該怎麼辦?有時候,孩子不想學習時,家長怎麼勸都勸不動?你越是強迫孩子學習,他就越是反感和排斥,這可把家長們愁壞了。龍應臺對他的兒子說過這樣一段話,非常具有教育意義:「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哦為我想讓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想讓你未來擁有選擇的權利,能夠選擇一個有意義、有時間的共同,而不是被迫謀生活。」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其實像丁女士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都喜歡控制孩子,利用孩子來實現自己當年的夢想,並且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活著,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若是家長不能理解這個概念,那麼說再多也沒用
  • 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這3招」勝過打罵,父母值得借鑑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現在的手機成癮可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大哥大、小靈通可做不到像智能機一樣吸引年輕孩子的注意力。李玫瑾曾表示: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管教孩子的"這3招"勝過打罵,還能從根上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父母值得借鑑。
  • 孩子愛頂嘴?首先就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3句話孩子不敢再頂嘴
    李玫瑾教授:3句話讓孩子從此以後不頂嘴研究兒童犯罪和心理多年的李玫瑾教授也曾經列舉了三個關於孩子頂嘴的例子,她說:3句話讓孩子不再頂嘴:當孩子和父母發脾氣時,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心裡有情緒,但是你這樣說話是不對的,你先冷靜思考一下
  • 李玫瑾:想孩子現在頂嘴,未來會感激你,不應打罵而是多說3句話
    父母安排的一切都是對的,父母說的話要當做金科玉律,不能有絲毫差錯。更不允許質疑、頂嘴。有次,因為她答應了同學,去郊遊,但父母要她上培訓班,她和爸爸頂了嘴,爸爸怒極了,給了她一耳光。她一氣之下,說了那一番話。
  • 李玫瑾教授坦言: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老實人」,就別怪同學欺負他
    孩子上學以後,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和同學好好相處,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有的父母訴苦:我平時在家裡教育孩子,要懂禮貌,要謙讓他人。但別的孩子,會過來搶自己孩子的玩具,欺負他們。父母不在身邊,又該怎麼辦?有父母曾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被欺負了,卻不敢反抗。校園暴力,已經有越來越幼齡化的趨勢了。
  • 孩子在學校被打怎麼辦?告老師沒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如何讓孩子保護自己,關鍵是靠他 自己。李玫瑾教授曾做客《開講啦》時,被問到「當你的孩子被打時,你會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坦言,肯定要打回去的。甚至是舉了自己孫女的例子。被打時,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孩子或多或少地都會遇到校園暴力,嚴重的是打罵,輕微的是拽頭髮,語言攻擊之類的,如何讓孩子自我保護,李玫瑾教授提到了這幾點。1、讓孩子打回去讓孩子打回去並不是說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而是當情況發生時,暴力其實能保護自己。
  • 哈佛女校長: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比打罵更有效
    她又繼續說道:「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第一個是火車站、第二個是地鐵站、第三個是飛機場!」 你帶著孩子來到火車站,你看看坐在火車上的人有什麼樣的打扮、說什麼話、是什麼樣的素質,然後再去地鐵站、飛機場看看,最後反思自己,孩子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李玫瑾教授坦言:從小就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是學霸
    作為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培養出「學霸」般的孩子,這樣不僅孩子的學習和將來不用家長操心,而且孩子也更容易有出息,但是學霸畢竟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學生,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成為學霸呢?對此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提起過這件事,由於李玫瑾教授之前一直從事著犯罪心理的調查,所以對孩子的調查和了解總是能夠追溯到根源,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去解決。
  • 李玫瑾:四歲娃別急著讀書,避免長大患抑鬱症,父母要這樣做
    這話一出,有同事說少報幾個班不就行了,誰知道他說那不行,大家都這樣,他們家例外的話,那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聽多了各國神童的故事,現在的父母好像都熱衷於早早培養孩子,也不考慮孩子感受如何,就把什麼英文算數等一下知識一下子都擺在他面前。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父母們深思
    有一次樓主回家看望孩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孩子在拿著棍子打爺爺,於是問孩子「為什麼打爺爺?」孩子回答說「奶奶也打,爺爺不疼的」。媽媽耐著心思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過後孩子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最終,媽媽忍無可忍,給了孩子一巴掌,問孩子「疼不疼」?孩子哭著說疼,接著媽媽又對孩子說「你覺得挨打疼就不能打別人」。從此以後,孩子再也沒打過爺爺。
  •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有關孩子的教育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關注的地方,因為,大家都希望小孩將來可以有出息,懂事孝敬,以便讓小孩健康成長,家長願意傾盡所有,給孩子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
  • 李玫瑾給父母的3句話:孩子頂嘴時說這3句話,將來他會感激你
    父母太強勢這一點也是孩子頂嘴的一大原因,父母在家的強勢讓孩子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一旦自己有什麼想法跟父母說了以後,立刻就會受到父母的拒絕,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和父母頂嘴,時間長了孩子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也不想去聽自己父母的話。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可事實上,就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的行為其實就能看出來。李教授的女兒在學生時代,就向媽媽明確表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而且怎麼學都學不好,沒辦法提高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