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只需做到「兩不管三不慣」,父母很省心

2020-12-24 橘子的課堂

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的教授,作為一個老師,是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歡。在她的課堂上,就是幾乎是坐滿了學生,大家都喜歡聽她講課。而在學校之外,也是經常開講座,當然也是會接受採訪,在一次問答中,她是說了,如今的家長是在該管的地方不管,不該管的地方管

雖然是一個大學的教授,但是專業是一個犯罪心理學,這和孩子難道有什麼很大的關係嗎?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面對這個問題,她給出了答案,因為犯罪心理的是來自於人早期的心裡,想要知道真正犯罪的原因,很多時候要從小的心態找起。看到這裡,大家也明白了。

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做錯了一些事情,父母沒有及時的糾正,或者說正確的引導。讓小朋友把這個壞習慣變得越來越大,之後甚至是回到了犯罪的行為。那麼在教育中,什麼事情家長應該管,而什麼事情不管呢?教授是給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教導下,能培養出應該優秀的孩子,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

一,對孩子有兩個不管

1、能自己獨立做的事情不管

家長都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所以平常生活中都是各種的呵護。穿衣吃飯這個事情也是父母幫助,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太過度於保護孩子,會他們就是一種溺愛。沒有了動手和獨立的能力,當長大之後,很多很小的事情也完成不了。

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夠很好的獨立完成。形成了良好的服務自己的行為,長大之後才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2、能夠承受的事情不管

平常遇到困難,或者面對一些小小的失敗後。孩子最經常的行為就是哭鬧,對於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或者沒有成功過的事情,之後似乎都會刻意迴避不去嘗試。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一味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困難。怎麼會有家長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但是這些都是他們成長中應該要經歷的

現在就我們困難可以幫他們一些,開始在之後的漫漫長路中,誰又能真正幫助他們一生,這個人就只能是他們自己。

二、對孩子有三不慣

1.、不尊重他人

前幾天,看到有一個孩子坐在地上哭,本來還挺心疼的,但是在了解到事情的結果後,認為孩子確實是做得不對。原來這個小朋友是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之後就坐在地上哭鬧。這樣的行為家長是要及時制止。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這就是不尊重人的一種表現孩子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問題,沒有想過別人。長此以往後,會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

2、觸碰原則的事情不能慣

每一個家庭都會給孩子立一個規矩,什麼事情不能做。當孩子觸碰了這些規矩後,家長一定要及時的教育。比如說當他們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可能在他們的意識中是沒有偷這個概念。所以家長在知道這個事情後,就要正確地引導他們。不然,當長大之後,所偷的東西是越來越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做錯事不敢勇於承認,推卸責任

大部分小朋友是比較淘氣,平常可能是會做錯一些事情。當知道父母要責罵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推脫責任,說不是自己做的。面對這個問題,家長也要糾正,告訴孩子,自己做錯的事情就應該承擔。通過這個事情,要讓他們學習到責任感長大之後,才可以成為應該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期是3-6歲,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越發不願聽父母管教。其實想讓孩子乖乖聽話,最合適的方法,就是通過繪本學習。家長可以給孩子看這套《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

這本書能引導孩子改掉愛發脾氣、撒謊、無理取鬧等性格的,《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對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書中採用可愛小動物作為主角敘事,故事情節有趣,可以讓他們通過故事,逐漸領悟到書中的道理

並且這套繪本全部採用中英雙語,讓孩子在聽故事看圖話的同時,提高他們對英語的興趣。 原價126.8元,現在只需69.9元,點擊連結就能直接下單購買

總結:教授所提出的「兩不管三不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給他們正確的引導該管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糾正,該放手的時候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讓他們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走向成功的道路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用,就不能對他愛得太滿,牢記三不慣兩不管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用,就不能對他愛得太滿,牢記三不慣兩不管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有用之才,從孩子出生之後,大多數父母就會用儘自己的全力去培養孩子,這不僅僅是在孩子的的教育上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對孩子生活中的需求父母也是盡力去滿足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14歲少年離家出走投奔網友,結果讓人痛心英國14歲男孩Breck,從小乖巧懂事,是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崇拜的好哥哥。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文/胡胡育兒日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縮影,家庭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孩子在還沒有認知能力的時候,就只會模仿大人的舉動,而最佳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身為父母者對孩子的教育是否上心,有沒有對孩子盡到父母的責任都可以通過孩子的身上看到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 孩子愛頂嘴?首先就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3句話孩子不敢再頂嘴
    他們對父母的行為和自己做到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孩子做事都有自己的習慣和節奏,有的時候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或是對孩子打罵,孩子就會通過頂嘴的方式反抗父母。小孩子又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對是錯,他們才不管父母是否高興,宣洩了心中的情緒就是"賺到"。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孩子頂嘴,意味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產生,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己的想法,若是父母仍然用自己的想法去壓制,去控制孩子,那麼只會讓頂嘴變得更加嚴重。 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有的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每個階段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分水嶺。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過得不辛苦,這3種「厚臉皮」要教他
    前幾天在某綜藝節目上,幾位老師對教育孩子展開了探討,李玫瑾教授指出,想讓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就要讓他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網友聽後評論:漲知識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厚臉皮」是一個貶義詞,通常被理解為「無恥」、「不要臉」。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有句俗語,叫「養兒方知父母恩」,當自己有孩子後,才明白父母當年的不易,因為養孩子真的太難了。這個難,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飽穿暖的物質層面,不讓孩子餓著冷著,就算是成功。但到了80、90後這一代父母,已經升級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來了。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再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教授作為我過為數不多的育兒類網紅專家,她的育兒觀可以說是火遍全網,並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推崇,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想讀書的問題,並表示:現在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主要是所處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生活得過於安逸所以缺少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對學習自然會失去欲望。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趁早,到了青春期,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了 13帶孩子去超市路上,爸媽忍不住說:「在學校好好讀書,不要太貪玩。」可剛說兩句,阿福就說「不用你們管」。這句話讓爸媽不高興,雙方鬧得僵硬,阿福逛超市時也全程擺著臭臉。 李玫瑾教授曾說:在青春期的時候跟孩子說話,第一,話要少。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教育也需「以柔克剛」
    中國式父母似乎成為了一個專有代名詞,中國式的母親大多是管孩子學習、生活,比較溫柔;中國式父親都是威嚴、不苟言笑的。 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律贊同的道理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具有權威性,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 李玫瑾:家裡有男孩,父母要格外注意三件事,長大才能有出息
    」心理專家李玫瑾:家裡有男孩,教育上一定要格外注意這三件事很多家長有這種經驗,從某個時間段開始,男孩忽然變得不聽話,叛逆,冷漠,處處與大人作對,父母以為這是叛逆期,過了就好,實際上,這是小時候沒有管理好的原因,教養男孩一定要注意以下這些方面。
  • 李玫瑾教授:老人帶孩子有多種弊端,父母別掉以輕心!
    現在年輕家長通常雙方都是上班族,加班時候接送上下學,孩子的飲食起居都只能是家中老人來照料。也有些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們可能從小就由祖父母帶大,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爸媽一面。祖輩對孩子往往是寵愛有加,不同於父母的恩威並施,他們基本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
  • 立規矩要趁早!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相反,如果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樣就怎樣,早晚有一天他會被社會所"摒棄"。鄰居家的小朋友從小和長輩在鄉下長大,因為爺爺奶奶的寵愛,小朋友的身上帶著很多壞習慣。自從小朋友被接到媽媽身邊之後,鄰居便想要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可愁壞了鄰居。
  •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家長態度如果是淡定,寶寶的破壞行為繼續行就會降低;相反當父母情緒越激動的時候,反而會刺激到寶寶心中的叛逆情緒,會導致類似情況屢次發生。當父母比孩子還要著急時候,就會去打罵孩子,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童年陰影的,並且會伴隨孩子一生,不可磨滅。寶寶出現咬人,第一句話很重要: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等到孩子6歲後,性格基本固定成型,家長再想要培養孩子的性格就很難了。在這個階段要對孩子的性格進行正向培養。李玫瑾教授認為性格培養的關鍵問題是:克制任性、自我控制、經歷挫折、學會忍耐以及防止壓抑、自私。這些問題正對應了3-6歲孩子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