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的教授,作為一個老師,是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歡。在她的課堂上,就是幾乎是坐滿了學生,大家都喜歡聽她講課。而在學校之外,也是經常開講座,當然也是會接受採訪,在一次問答中,她是說了,如今的家長是在該管的地方不管,不該管的地方管。
雖然是一個大學的教授,但是專業是一個犯罪心理學,這和孩子難道有什麼很大的關係嗎?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面對這個問題,她給出了答案,因為犯罪心理的是來自於人早期的心裡,想要知道真正犯罪的原因,很多時候要從小的心態找起。看到這裡,大家也明白了。
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做錯了一些事情,父母沒有及時的糾正,或者說正確的引導。讓小朋友把這個壞習慣變得越來越大,之後甚至是回到了犯罪的行為。那麼在教育中,什麼事情家長應該管,而什麼事情不管呢?教授是給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教導下,能培養出應該優秀的孩子,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
一,對孩子有兩個不管
1、能自己獨立做的事情不管
家長都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所以平常生活中都是各種的呵護。穿衣吃飯這個事情也是父母幫助,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太過度於保護孩子,會他們就是一種溺愛。沒有了動手和獨立的能力,當長大之後,很多很小的事情也完成不了。
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夠很好的獨立完成。形成了良好的服務自己的行為,長大之後才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2、能夠承受的事情不管
平常遇到困難,或者面對一些小小的失敗後。孩子最經常的行為就是哭鬧,對於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或者沒有成功過的事情,之後似乎都會刻意迴避不去嘗試。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一味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困難。怎麼會有家長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但是這些都是他們成長中應該要經歷的。
現在就我們困難可以幫他們一些,開始在之後的漫漫長路中,誰又能真正幫助他們一生,這個人就只能是他們自己。
二、對孩子有三不慣
1.、不尊重他人
前幾天,看到有一個孩子坐在地上哭,本來還挺心疼的,但是在了解到事情的結果後,認為孩子確實是做得不對。原來這個小朋友是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之後就坐在地上哭鬧。這樣的行為家長是要及時制止。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這就是不尊重人的一種表現,孩子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問題,沒有想過別人。長此以往後,會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
2、觸碰原則的事情不能慣
每一個家庭都會給孩子立一個規矩,什麼事情不能做。當孩子觸碰了這些規矩後,家長一定要及時的教育。比如說當他們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可能在他們的意識中是沒有偷這個概念。所以家長在知道這個事情後,就要正確地引導他們。不然,當長大之後,所偷的東西是越來越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做錯事不敢勇於承認,推卸責任
大部分小朋友是比較淘氣,平常可能是會做錯一些事情。當知道父母要責罵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推脫責任,說不是自己做的。面對這個問題,家長也要糾正,告訴孩子,自己做錯的事情就應該承擔。通過這個事情,要讓他們學習到責任感。長大之後,才可以成為應該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期是3-6歲,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越發不願聽父母管教。其實想讓孩子乖乖聽話,最合適的方法,就是通過繪本學習。家長可以給孩子看這套《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
這本書能引導孩子改掉愛發脾氣、撒謊、無理取鬧等性格的,《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對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書中採用可愛小動物作為主角敘事,故事情節有趣,可以讓他們通過故事,逐漸領悟到書中的道理。
並且這套繪本全部採用中英雙語,讓孩子在聽故事看圖話的同時,提高他們對英語的興趣。 原價126.8元,現在只需69.9元,點擊連結就能直接下單購買。
總結:教授所提出的「兩不管三不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給他們正確的引導,該管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糾正,該放手的時候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讓他們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走向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