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規矩要趁早!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2020-12-25 寶爸寶媽育兒說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個浮躁喧鬧的社會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著一定的規矩,能夠遵守規矩的人,便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相反,如果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樣就怎樣,早晚有一天他會被社會所"摒棄"。

鄰居家的小朋友從小和長輩在鄉下長大,因為爺爺奶奶的寵愛,小朋友的身上帶著很多壞習慣。自從小朋友被接到媽媽身邊之後,鄰居便想要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可愁壞了鄰居。

其實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覺得孩子年紀小不用急著定規矩,等到他們真正到了應該遵守規矩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上提到過:"孩子的犯罪率和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想要孩子省心、好帶,家長要在孩子6歲之前給他們立下這5個規矩。"

為什麼一定要在6歲之前制定規矩?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做事習慣在6歲之前就會基本成型。也就是說6歲之前,孩子還處於可塑造期,只要家長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和教育,便能把他們輕鬆"捏造"成家長想要的樣子。而 6歲之後,孩子就像是已經幹了的雕塑,想要改變他們的形態,就需要用上很大的力氣。

立規矩要趁早!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孩子6歲之前應該制定哪些規矩:

1、"等待"的規矩

因為是家中最小的寶貝,孩子們習慣了什麼東西都先讓自己得到,無論是喜歡的玩具還是喜歡吃的食物都是如此。以至於現在的孩子心目中根本沒有排隊的意識,而家長就要在生活中幫助他們培養這種習慣。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比如在超市、等公交、玩遊戲的時候都要排隊。讓小朋友從小養成先開後到的意識,並且願意等待。

2、"誰的"的規矩

孩子是單純的,在他們的意識中,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以至於家長會發現,小朋友總是伸手去搶別人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誰的"地意識。家長在生活中要做好這一點。

比如孩子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他們:"這是爸爸的,你要徵求爸爸的意見。"當然,如果家長想要用小朋友的東西,也要徵求他們的意見。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小朋友的自我意識,還能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

3、"歸位"的意識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東西在哪裡拿的就要送回到哪裡去。家長會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整理的房間,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就被小朋友恢復成了"戰爭現場"。這其實就是小朋友沒有"歸位意識",這一點其實從小朋友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訓練。

比如1歲的小朋友剛剛會走,家長便可以要求他們幫忙扔垃圾,讓他們知道垃圾要放在垃圾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便可以要求他們收拾自己的玩具甚至是自己的房間。這樣做不僅家長能夠省心,小朋友還會得到相應的鍛鍊。

4、"責任"的規矩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自己能夠幫忙便幫忙做了,尤其是孩子闖禍的時候。家長總是習慣性地把小朋友"藏"在身後,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向別人道歉,以至於孩子根本意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也不會懂得承擔責任。適當的時候,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成長為有責任心的人。

給大家分享一套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習慣的繪本:

《聰明寶寶成長教育》 兒童好習慣養成安全行為管理 人格培養繪本。

這套繪本適合0~6歲的寶寶,分別有30冊,以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為目標,每冊用一個簡單有趣的小故事,向孩子分享一個好習慣或行為,比如:爸媽真辛苦、我會繫鞋帶、插座不能摸、安全意識等。通過繪本故事卻能夠起到暗示作用。孩子會根據繪本故事來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5."安靜"的規矩

自己越是有事情和別人聊的時候,孩子越是喜歡在周圍嘰嘰喳喳。這其實就是小朋友沒有養成"安靜"的意識,試想一下,連自己的父母都會覺得煩躁何況是別人呢?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培養小朋友的安靜意識,當看到別人在忙的時候,不要打擾,在公眾場合不要大聲喧鬧。

寄語:這些規則或許看著比較困難,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非常簡單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在生活中要做好榜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除此之外,家長還要知道,培養習慣並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足夠的耐心也很關鍵。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因此李教授在演講中多次提醒家長: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我覺得女兒也是同理的!)6歲前孩子以接受家庭教育為主,家長一定要狠心管孩子,給他立好規矩。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8歲前這3個生日要重點過,家長疏忽不得 【一】「14歲生日」——犯大錯會被量刑 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14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節點。
  • 給孩子「立規矩」,別錯過6歲前的黃金期,有界限感內心才更強大
    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在六歲之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不趁早立規矩,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很難管教。這個時候想要再管孩子就很難了,孩子因為青春期的叛逆會抵抗父母,而且孩子從小就沒有規則意識,也很不習慣。最主要的是孩子有界限感,內心才會更強大。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孩子6歲前立規矩要循序漸進,掌握這3個技巧,孩子長大會感激你
    主要原因還是六歲前的教育沒有到位,該立規矩的年紀,父母選擇了溺愛,所以才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規矩,不服從管教。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而不是一味的滿足和縱容。可能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六歲前他們什麼也不懂,所以再多的教育也是無意義的。只想說,所有的好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因此教育是越早越好。
  • 給娃立規矩從這個年齡開始,太早或太晚都不行,過來人教你方法
    給孩子「立規矩」屢次失敗,可能是漏掉了這點前幾天表姐給我發了一段微信視頻,是她自己在網上刷到的育兒經,上面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的一段發言:6歲之前一定要立好規矩,3~4歲的孩子鬧,無非就是撒潑打滾;但是等到14歲,他可能會離家出走,甚至是輕生
  • 給娃立規矩經常以失敗告終?這一原則不可動搖,否則容易前功盡棄
    不論爸媽是否寵溺成性,熊孩子總會形成,不離不棄,這無疑讓爸媽們一次次陷入崩潰:孩子就是不聽話,規矩到底應該怎麼立,才有效呢?其實很多爸媽都陷入了一個誤區,給娃立規矩,切忌左右動搖,否則規矩立不成,很容易前功盡棄。給娃立規矩經常以失敗告終?
  • 孩子上小學前,父母需要立下這9個規矩,早立早受益
    孩子小的時候要有父母管著,上學後有老師管著,畢業後有外面的條條框框約束著,我們的世界正是有這些規矩才能夠運轉自如,而那些不遵守規矩的人,往往不受歡迎,更難以獲得成功。父母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未成年的孩子會犯錯和迷失方向,都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以前,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還處於依戀的階段,在這過程中,6歲前是孩子更關鍵的階段。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父母要把握住孩子這一成長發育規律,對孩子有針對的開發和教育,以免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 李玫瑾:6歲前「嚴抓」這4方面,孩子長大情商高,做事也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個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明確地提出了"3歲之前有恩與他,6歲之前立規矩"的教育理念。 為什麼管教孩子要在6歲之前?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是6歲之前?
  • 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錯過心理最佳建設時間每個人的心理發展都是有臺階的,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早已失去了最佳矯正心理的時機。李玫瑾教授: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家長需要把握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注重物質撫養的同時別落下精神撫養,家長的教育方法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走的更穩。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趁早,到了青春期,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了 13爸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可初一上完了,阿福的成績還是不上不下的,爸媽很擔心他上不了好的高中。阿福很少和家人交流,月考完了就甩張成績單要媽媽籤字,被問到學習就不耐煩地敷衍兩句。 爸媽想起,小學時候的阿福可不是這樣的,他小學的時候成績還算好,每次考完試爸媽問起,都會把自己哪裡出錯、哪裡不好講一遍。現在的阿福,爸媽剛開口問:「最近在學什麼啊?」
  • 李玫瑾: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這5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更出色
    3-6歲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5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更出色都說孩子2歲的時候是可怕的2歲,但是孩子3歲的時候也是非常難管教的一個時期,因為孩子3歲的時候,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孩子已經不再會盲目聽從父母的一切指揮,也會開始反抗父母,有了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管教孩子的策略,也要開始轉變
  • 不想養出熊孩子,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以後帶娃輕輕鬆鬆
    其實在孩子搗亂的時候特別容易激怒到父母,明明知道了這樣做不對,但孩子就是愛玩,家長只要一吼或者把孩子打一頓就很快讓孩子停下來了,但是有沒有想過一點,當自己沒有在孩子身邊呢,還不是犯一樣的錯誤。所以說,規矩立下了,不是效果就馬上有的。當孩子老是犯同樣錯誤的時候,要清楚知道孩子這樣的做的原因是什麼。3. 一個勁和孩子懟或者較勁。
  •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6歲之前一定要訓練孩子接受「不」的能力。6歲之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1、寵壞孩子的後果李玫瑾教授曾經陳述過這樣一個觀念:男孩子3-4歲的時候和家長鬧,最多也就是在地上打滾,可等到他14歲了,這孩子再和家長鬧會怎麼鬧?
  • 李玫瑾教授:如果你有兒子,四種能力要教會他,最好別晚於6歲
    01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對每個孩子而言,3到6歲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上,0-6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時期,如何讓他認識到周圍的環境,以及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經常談論到關於男孩的教育方式,其中很多具備值得借鑑。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孩子出生後,這些規矩要一個一個遵守,不然等長大了就晚了
    有的家長不喜歡給孩子立規矩,家長總覺得孩子小,沒有必要這麼早就約束孩子,孩子在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自由一些,規矩可以等孩子大一點再讓孩子遵守也不遲,家長的想法倒是挺好,但是等到孩子大了真的能如家長所願的去遵守規矩嗎?
  • 10歲孩子大鬧商場要玩具,媽媽不買,第二天孩子就「拿」回玩具
    生活裡有各種各樣的規矩,而在培養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最好也要給孩子立一些規矩,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是非對錯。小趙的孩子最近讓小趙非常頭疼。現在小趙的孩子已經10歲了,但是總是很不懂事,經常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如果碰到什麼想要的東西,不給他買就會在原地賴著不走。孩子這麼不懂事,小趙非常的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