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所謂「熊孩子」,早已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諷刺詞,而成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
不論爸媽是否寵溺成性,熊孩子總會形成,不離不棄,這無疑讓爸媽們一次次陷入崩潰:孩子就是不聽話,規矩到底應該怎麼立,才有效呢?
其實很多爸媽都陷入了一個誤區,給娃立規矩,切忌左右動搖,否則規矩立不成,很容易前功盡棄。
給娃立規矩經常以失敗告終?這一原則不可動搖
同事小蓮最近上班總是低著頭,見人也不愛打招呼,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讓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在我們的「嚴刑逼供」之下,小蓮才說出實情:「孩子越大越難管,成天淘氣,一說就哭,簡直無法無天了。」原來,小蓮也是在管教孩子的道路上遇到了絆腳石。
每個孩子都有「狗都嫌」的時候,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撒潑耍滑,學習一點不認真,調皮搗蛋倒是有著用不完的精神頭。
為啥孩子這麼難管教呢?其實很多人都和小蓮犯了同樣的錯誤,孩子一哭就心軟,導致之前立下的種種規矩盡數作廢,孩子的教育瞬間打回解放前。
給娃立規矩常常以失敗告終,主要就在於「溫柔且堅定」這一原則的執行問題,如果寶媽自己動搖了,就很容易前功盡棄,規矩都白立了。
規矩何時立
說起育兒這些事,李玫瑾教授是非常有發言權的。李玫瑾認為,給孩子立規矩不應晚於6歲,在2~6歲間立規矩是最合適的。
規矩立得太早,孩子對很多語言還無法理解,也很難準確表達自己的看法;規矩立得晚了,孩子的性格已經基本形成,再想管教就非常困難了。
在恰當的時候開始立規矩,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
立規矩的重要原則
「溫柔且堅定」是立規矩的重要原則,但是在這一原則的執行上,需要爸媽們走的路還有很長。
① 溫柔:孩子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外表看起來調皮搗蛋,其實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採取過於強制的措施,很容易給孩子心靈造成傷害,因此對待孩子需要足夠溫柔。
② 堅定:溫柔意味著不體罰、少訓斥,與孩子進行平等溝通,但是溫柔並不意味著妥協和順從。爸媽們在溫柔的同時,要做到態度堅決,規定的事情不可以出爾反爾。
很多家長立規矩失敗,主要就在於沒有貫徹好「溫柔且堅定」這個原則。要麼態度過於強硬,孩子難以信服;要麼容易妥協,沒有威信,被孩子左右擺布了。
孩子是爸媽的孩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孩子,需要爸媽拿出足夠的威信,同時給予一定的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孩子心貼心地交流。
爸媽們常陷的誤區要避免
在立規矩的路上,爸媽們經常犯這四種錯誤。知錯而後改過,才能亡羊補牢,把育兒路上的損失降到最低。
1. 實施時搖擺不定
新手爸媽經常面對這樣的問題,立規矩的時候一臉嚴肅,等到實施的時候卻開始舉棋不定,這樣無法建立足夠的威嚴。
比如說,孩子貪吃零食,爸媽本來已經規定了每天的零食數量,而面對孩子的軟磨硬泡,就容易妥協。這樣一來,之前定好的規矩就不再奏效了。
2. 孩子一哭就放棄立場
寶寶們最大的「絕招」就是哇哇大哭,一旦孩子哭起來,爸媽們總是拿他們束手無策,什麼要求都開始妥協,導致本來立下的規矩化為泡影。
爸媽們需要提前講好規則,如果孩子的哭泣本質上就是為了耍賴,那麼更加不可妥協,否則寶寶會發現哭泣是個好辦法,從此以後拿哭泣當擋箭牌。
3. 規矩過於抽象或繁瑣
很多爸媽埋怨孩子不聽話,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根本沒聽懂爸媽的要求。雖然寶寶已經能聽懂母語,但過於抽象或繁瑣的描述,對孩子來說依舊宛如天書。
很多爸媽傾向於對寶寶說:「吃飯的時候要乖。」可是孩子並不理解「乖」代表的含義,爸媽們需要具體地闡述:「食不言,寢不語,坐在椅子上不要亂動。」
4. 體罰孩子
棍棒之下,不見得會出孝子,倒是更可能會出反社會人格,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應體罰孩子。平等地溝通,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錯的,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比拳打腳踢管用。
給爸媽們推薦一本育兒書,給孩子立規矩,不用打罵,也不需要吼,耐心地蹲下來,和孩子平靜地交流。
【寫在最後】
無規矩,不方圓。孩子需要管教,更需要理解。
【留言板】
你有這樣的「熊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