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如果你有兒子,四種能力要教會他,最好別晚於6歲

2020-12-14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網絡發達的今天,各個地區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相繼發生並暴露在人前,從大方向上來看,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大元兇,就是教育缺乏和不良信息幹擾。

尤其是男性,本身在體力上就佔有優勢,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將對社會造成嚴重損害。例如之前曾引發熱議的地鐵某男子偷拍事件、家暴事件……

為此,不少網友都呼籲家長們教育孩子,不要只在乎女性的三從四德,更要先教育好自家暴躁的兒子,這才是根源。

我想,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紳士儒雅,但教育並不是口空說出來的,必須有具體行動。

可現實中,很多家長想教育卻不知從何入手。男孩子天性活潑好動,不像女生那麼聽話,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闖出大禍。

而這樣的大禍,在他小時候,家長可能還有能力去擺平,等他長大後就再也不能夠了。

未來男生是一個家庭中的支柱,肩上所承擔的壓力很大,培養一個能力超群、富有責任感的男人,確實是需要技巧的,起碼要能把握住大方向。

01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對每個孩子而言,3到6歲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心理學上,0-6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時期,如何讓他認識到周圍的環境,以及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經常談論到關於男孩的教育方式,其中很多具備值得借鑑。

下面要介紹的,是李玫瑾教授的主要觀點:男生一定要在6歲前具備四種能力,別晚了,別等到性格定型。

02如果你有兒子,6歲前有四種能力要教給他

1、表達能力

把一件事情磕磕巴巴地說出來,到把同樣一件事生動地描繪清楚,所需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也能大大提高辦事效率。

男生作為未來一個家庭的支柱,如果為人處世太被動、唯唯諾諾,妻兒也會受拖累。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從小多鼓勵男孩表達,哪怕是沒接觸過的環境或人。

2、情緒管理能力

老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下一句恰恰是「只是未到傷心處」。

這說的就是男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讓孩子哭,發洩情緒,否則憋在心裡遲早有一天要爆發。相較之下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出現問題後首先想怎麼解決,而不是只顧發洩情緒。

大部分中國家長都忽視掉了孩子的情緒問題,認為到了某個年齡段就應該呈現出某種狀態。

但在1960年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進行的「軟糖實驗」中,長大後的成功人士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備很強的情緒管理能力,而這種能力的養成從小就開始了。

特別是在孩子6歲前,自我意識的萌芽和意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會讓他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暴躁、不安隨之而來,如果放任不管,很可能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不會太高。

3、抗挫折能力

前段時間的《新生日記第二季》中,Jasper因為媽媽沒買到合適的衣服刪掉了素材視頻,意識到做錯後主動向節目組道歉,當時還上了熱搜。

而後應採兒解釋了當下為什麼會對Jasper那麼兇,他上樓後也沒過去安撫,是因為她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都太好了,經歷的挫折太少,害怕孩子以後遇到一點事就感覺世界要塌下來。

馬雲在一次峰會上表明,現在的中國孩子最缺的就是「心力」,一種讓心臟異常強大的力量,在困境前不放棄是成功的基石。

4、負責任的能力

如今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喪偶式家庭」,說到底就是男性缺失責任感的表現,不管家務還是對孩子的教育,都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有些家長一心認為孩子只管學習就好,結果無形中讓孩子認為「學習比天大」,對培養責任感很不利。

反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派發一些家務讓孩子做,逐漸形成家中主人翁的意識,責任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總之,培養孩子的能力最好從小開始,不要等長大後叛逆性格形成了再後悔!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家長要怎麼「狠心管」呢?6歲前千萬別對孩子百依百順李玫瑾老師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
  • 別只教孩子「告訴老師」!李玫瑾教授說要這麼做
    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在學校不要去欺負別人,如果別人欺負你,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不過,事實證明當孩子欺負後告老師是沒有用的,李玫瑾教授說要這麼做!小麗正在上小學,她平時是一個性格溫柔內向的女孩,在班級中朋友也很少。
  • 李玫瑾:「6-12歲,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
    李玫瑾:「6-12歲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小學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幾十年,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李玫瑾說6歲以前說不,父母的過度的愛讓孩子形成依賴。6-12歲培養忍受挫折能力,吃體力之苦,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未成年的孩子會犯錯和迷失方向,都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以前,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還處於依戀的階段,在這過程中,6歲前是孩子更關鍵的階段。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父母要把握住孩子這一成長發育規律,對孩子有針對的開發和教育,以免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朋友小靜有一個兒子叫牛牛,我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所以我也是看著她兒子長大的。牛牛一兩歲的時候很是可愛,白白胖胖的特別招人喜歡,但從三歲左右開始,牛牛就像是變了個人,脾氣越來越大,只要是想要的東西,不買就立馬大哭大鬧,但是小靜認為,這是小孩子的天性,長大就好了。
  • 李玫瑾教授:養男孩「三捨得」,家長放開手,他才能更優秀
    朋友特別無奈地和我說了一件事情,周末帶兩歲兒子可可去上早教,下課的時候居然被老師留下談話了。我笑著說:「可可那麼乖,老師和你聊啥呢?」李玫瑾教授:養男孩要「三捨得」在養育男孩的問題上,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出過「三捨得」的育兒理念,即捨得放手,捨得花錢,捨得讓孩子犯錯誤。朋友家的情況,顯然是沒有「捨得」放手。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不管學習好的、學習差的,不管聽話懂事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能和他玩到一起。這些孩子的表現,俗話說就是「人緣好」,專業一點說就是「社交能力強、情商高」。李玫瑾教授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李玫瑾教授還說:有朋友的人,你只要有點事,肯定有很多人來幫你。你要是到什麼地方去,你打一個電話,就能在這找一個朋友,在這落腳。意思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真是這樣,人緣好的同學,每次到一個地方,就有同學張羅吃飯,當地同學只要有時間都去參加。遇到問題向同學求助,也能迅速得到回應。
  • 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你還教「告訴老師」?李玫瑾教授說要這樣做!
    寶媽梅梅照例給8歲兒子雷雷複習功課。突然,她發現孩子的胳膊上有許多淤青,皮膚青一塊、白一塊,看起來甚是嚇人。「雷雷!你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嗎?怎麼胳膊都青了?」聽到媽媽的問話,雷雷壓抑不住心中的委屈,嚎啕大哭起來。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性格上的缺陷。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智商越高反而越可怕。一個人無論學習成績再好,工作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與人共同合作分享的話,在集體裡是很難立足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們的寶寶從出生開始,他們的成長就是有階段的。每個階段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分水嶺。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
  • 立規矩要趁早!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相反,如果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樣就怎樣,早晚有一天他會被社會所"摒棄"。鄰居家的小朋友從小和長輩在鄉下長大,因為爺爺奶奶的寵愛,小朋友的身上帶著很多壞習慣。自從小朋友被接到媽媽身邊之後,鄰居便想要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可愁壞了鄰居。
  •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孩子一出生,就缺少了母親的陪伴。比如說,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家。父母為了能安心賺錢,只能狠心的離開孩子。然後等他們長到3-4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時,父母才把孩子接到身邊。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一兩個孩子,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百般依賴,吃的穿的都會儘自己最大能力給孩子最好的。 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所以,她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分享如何教出一個好孩子時,曾說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在6歲前這個階段」。
  • 李玫瑾教授談0-6歲兒童心理撫養——抽動症家長必看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其實不只是預防犯罪,其他心理問題也要從未成年抓起,道理相通。
  • 李玫瑾教授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最好別隨便過,要過得有儀式感
    有一次,寶媽收到了同事的一個邀請,即同事女兒的生日宴會。她赴約參加後,看到同事的女兒與自己兒子一般大,舉辦的生日宴非常熱鬧莊重。 寶媽十分不解,後來與同事聊天時說起這個話題,同事十分嚴肅表示:「孩子的生日怎麼能隨便過?每個生日都意味著她的成長,父母創造的儀式感,也提醒著她長了一歲後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6歲之前一定要訓練孩子接受「不」的能力。6歲之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1、寵壞孩子的後果李玫瑾教授曾經陳述過這樣一個觀念:男孩子3-4歲的時候和家長鬧,最多也就是在地上打滾,可等到他14歲了,這孩子再和家長鬧會怎麼鬧?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