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2020-12-07 騰訊網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孩子一出生,就缺少了母親的陪伴。比如說,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家。父母為了能安心賺錢,只能狠心的離開孩子。然後等他們長到3-4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時,父母才把孩子接到身邊。

而這時候,孩子跟明顯跟父母已經明顯疏遠了。甚至有些孩一輩子都脫離不了代養人的陪伴,寧願待在他們身邊,也不願意跟父母待在一起。而這樣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也更孤僻自卑,甚至有一些極端和叛逆。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3歲以前,不要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就讓孩子一出生就成為孤獨兒,而應該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小時候母親沒有陪伴在身邊,不僅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打造,而且對孩子成長也沒有幫助,甚至對他們的的一生都會造成影響。

媽媽的存在對孩子的影響:

1、媽媽的存在,能夠讓孩子更加溫暖。

同樣兩個孩子,一個幼年,母親不在身邊,然後性格暴躁,孤僻,極端;而另一個,全程都有母親的陪伴。穿衣,吃飯,逛街,學習,睡覺……無時無刻都有母親在身邊。這樣一個穩定的母親,會讓孩子也有溫暖的性格。

因為在彼此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愛。而這種愛也會讓孩子覺得愛別人也是一種正常溫暖的事情。也會讓孩子學會關愛別人。而這樣的孩子,也相對性格比較溫暖。

2、媽媽的存在,讓孩子更加樂觀。

沒有母親陪伴在身邊,遇到困難挫折,孩子總是自己解決,於是自然就會有一種孤獨和無助感。雖然孩子有老人或保姆在帶,但跟媽媽那種全心全意的關愛愛和支持比,還是不值得一提。

撫養人隨意的照顧,會讓孩子感到冷漠。所以你會發現在母親愛的環繞下的孩子,普遍都比較樂觀積極。他們看待事物,會用更理性的角度,更正面的態度。而不是遇到了不能接受的事情,就鑽牛角尖,走極端。

3、媽媽的存在,讓孩子更聰明。因為媽媽會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教他念唐詩宋詞,培養他的運動細胞,在言傳身教中告訴他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他們能夠儘快跟隨著媽媽的腳步,快速成長起來。而這些孩子普遍來說,也會更加聰明,更加自信。

那既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如此巨大,那麼為了自己可愛聰明的寶寶,我們就應該努力成為合格的那一個。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

首先,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會保證溫暖的陪伴。

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是不可能缺少的家庭角色。而母親普遍比較細膩、溫暖,有愛心。她們能夠起到更全面更細膩的照顧孩子。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忙或者家庭有什麼原因,都希望每位母親能夠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和義務。儘量在孩子幼年的時候,能騰出更多的陪伴時間,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其次,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性格溫和。

很多母親很急躁,習慣用吼叫,或者是打罵孩子的形式,來處理親子問題。可實際上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是情緒穩定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用理性溫和的態度來面對。而不是有樣學樣,也成為暴躁的人。

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個家庭中母親的性格溫和理性,她的孩子,大概率也是彬彬有禮,斯文謙遜的。一個好的性格,對孩子非常重要,不僅是他獲得成功的基石,也是他能夠在社會上,擁有更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所以一個合格的媽媽,一定性格穩定。

最後,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會適當放手。

大部分的母親可以做到很好的陪伴,但有時候出於溺愛,擔心等原因,就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不讓他接觸到外界的風風雨雨。

個體總要脫離母體,最後自己獨立成長,如果媽媽不能夠適當放手,讓孩子去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那麼很有可能,他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也會很弱。無論是自理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會有障礙。所以,一個合格的媽媽,一定是適度"狠心"的。

總結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關懷和陪伴。而這種關懷和陪伴,也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進行。讓孩子在享受愛的溫暖的同時,也能夠快速茁壯的成長起來。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談0-6歲兒童心理撫養——抽動症家長必看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其實不只是預防犯罪,其他心理問題也要從未成年抓起,道理相通。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一兩個孩子,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百般依賴,吃的穿的都會儘自己最大能力給孩子最好的。 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所以,她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分享如何教出一個好孩子時,曾說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在6歲前這個階段」。
  • 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家長需要把握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注重物質撫養的同時別落下精神撫養,家長的教育方法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走的更穩。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 李玫瑾:9歲前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情商高,快看看自家娃
    而且在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中,這些表現往往是情商高的特徵。9歲前孩子有』「臭毛病」,多半情商高一、愛送東西喜歡見面就送東西,這種行為很讓家長不解,而且送出東西後孩子還挺高興。跟同齡人玩耍時也很大方,仿佛什麼都可以分享。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未成年的孩子會犯錯和迷失方向,都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以前,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還處於依戀的階段,在這過程中,6歲前是孩子更關鍵的階段。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父母要把握住孩子這一成長發育規律,對孩子有針對的開發和教育,以免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在法庭上,李天一的母親卻仍然愛子心切,堅持要律師為兒子做無罪辯護,但再好的律師在鐵證面前。也沒有回天之術。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8歲前這3個生日要重點過,家長疏忽不得 【一】「14歲生日」——犯大錯會被量刑 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14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節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3歲前,這些事物對孩子未來起關鍵性作用
    一名青少年罪犯表示,10歲之前父母從未拒絕過自己任何要求。12歲的時候想要鄰居的iphone,但父母拒絕了。他的內心很痛苦。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iphone,去鄰居家偷了手機,結果鄰居報警,他被抓住了。李玫瑾教授在與青少年罪犯的接觸中發現,他們的成長生活的環境和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其實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覺得孩子年紀小不用急著定規矩,等到他們真正到了應該遵守規矩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上提到過:"孩子的犯罪率和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想要孩子省心、好帶,家長要在孩子6歲之前給他們立下這5個規矩。"
  •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大家都知道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也上過很多的育兒節目,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但是卻一針見血。深受眾多家長所追捧。人在生命早期是很無助的,所以在孩子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因為認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戀,只有父母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 李玫瑾教授:如果你有兒子,四種能力要教會他,最好別晚於6歲
    01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對每個孩子而言,3到6歲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上,0-6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時期,如何讓他認識到周圍的環境,以及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經常談論到關於男孩的教育方式,其中很多具備值得借鑑。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多半情商高,你家娃中了嗎
    並且在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中,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往往是情商高的表現。9歲前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是情商高的表現:1、孩子喜歡送東西孩子喜歡見面就送東西,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不解,並且孩子送出東西後還挺高興。孩子與同齡人玩耍時也表現得比較大方,好像什麼都可以分享。
  •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執筆:毛婷編輯:劉穎娟定稿:蘇子後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話糙理不糙,一般孩子之後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都是因為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教育方式,中國犯罪心理學李李玫瑾教授就曾經指出:家裡有兒子的千萬不能百依百順的養
  • 李玫瑾:6歲前「嚴抓」這4方面,孩子長大情商高,做事也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個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明確地提出了"3歲之前有恩與他,6歲之前立規矩"的教育理念。 因為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分水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並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很快就能形成穩固的自我意識,有了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和看法。 因此,在6歲之前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管教孩子,等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後,再想管教就難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到底怎麼管教孩子才是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