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孩子一出生,就缺少了母親的陪伴。比如說,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家。父母為了能安心賺錢,只能狠心的離開孩子。然後等他們長到3-4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時,父母才把孩子接到身邊。
而這時候,孩子跟明顯跟父母已經明顯疏遠了。甚至有些孩一輩子都脫離不了代養人的陪伴,寧願待在他們身邊,也不願意跟父母待在一起。而這樣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也更孤僻自卑,甚至有一些極端和叛逆。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3歲以前,不要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就讓孩子一出生就成為孤獨兒,而應該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小時候母親沒有陪伴在身邊,不僅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打造,而且對孩子成長也沒有幫助,甚至對他們的的一生都會造成影響。
媽媽的存在對孩子的影響:
1、媽媽的存在,能夠讓孩子更加溫暖。
同樣兩個孩子,一個幼年,母親不在身邊,然後性格暴躁,孤僻,極端;而另一個,全程都有母親的陪伴。穿衣,吃飯,逛街,學習,睡覺……無時無刻都有母親在身邊。這樣一個穩定的母親,會讓孩子也有溫暖的性格。
因為在彼此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愛。而這種愛也會讓孩子覺得愛別人也是一種正常溫暖的事情。也會讓孩子學會關愛別人。而這樣的孩子,也相對性格比較溫暖。
2、媽媽的存在,讓孩子更加樂觀。
沒有母親陪伴在身邊,遇到困難挫折,孩子總是自己解決,於是自然就會有一種孤獨和無助感。雖然孩子有老人或保姆在帶,但跟媽媽那種全心全意的關愛愛和支持比,還是不值得一提。
撫養人隨意的照顧,會讓孩子感到冷漠。所以你會發現在母親愛的環繞下的孩子,普遍都比較樂觀積極。他們看待事物,會用更理性的角度,更正面的態度。而不是遇到了不能接受的事情,就鑽牛角尖,走極端。
3、媽媽的存在,讓孩子更聰明。因為媽媽會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教他念唐詩宋詞,培養他的運動細胞,在言傳身教中告訴他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他們能夠儘快跟隨著媽媽的腳步,快速成長起來。而這些孩子普遍來說,也會更加聰明,更加自信。
那既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如此巨大,那麼為了自己可愛聰明的寶寶,我們就應該努力成為合格的那一個。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
首先,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會保證溫暖的陪伴。
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是不可能缺少的家庭角色。而母親普遍比較細膩、溫暖,有愛心。她們能夠起到更全面更細膩的照顧孩子。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忙或者家庭有什麼原因,都希望每位母親能夠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和義務。儘量在孩子幼年的時候,能騰出更多的陪伴時間,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其次,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性格溫和。
很多母親很急躁,習慣用吼叫,或者是打罵孩子的形式,來處理親子問題。可實際上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是情緒穩定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用理性溫和的態度來面對。而不是有樣學樣,也成為暴躁的人。
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個家庭中母親的性格溫和理性,她的孩子,大概率也是彬彬有禮,斯文謙遜的。一個好的性格,對孩子非常重要,不僅是他獲得成功的基石,也是他能夠在社會上,擁有更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所以一個合格的媽媽,一定性格穩定。
最後,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會適當放手。
大部分的母親可以做到很好的陪伴,但有時候出於溺愛,擔心等原因,就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不讓他接觸到外界的風風雨雨。
個體總要脫離母體,最後自己獨立成長,如果媽媽不能夠適當放手,讓孩子去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那麼很有可能,他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也會很弱。無論是自理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會有障礙。所以,一個合格的媽媽,一定是適度"狠心"的。
總結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關懷和陪伴。而這種關懷和陪伴,也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進行。讓孩子在享受愛的溫暖的同時,也能夠快速茁壯的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