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不知道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這麼一瞬間覺得孩子變得好陌生?仿佛這孩子不是自己從小養育大的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了,現如今一而再,再而三的與自己吵架,甚至氣極時還會大打出手,令人心酸。
這樣的情況相信在當今社會中不在少數,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大了,青春期的叛逆現象是非常正常的,自己大概能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其實不然,青春期的叛逆現象固然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但是斷然不會有如此嚴重的現象出現,其實這樣的狀況都是因為孩子小時候家長對其的教育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現在綜合到一起後所表現出來的。
錯過心理最佳建設時間
每個人的心理發展都是有臺階的,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早已失去了最佳矯正心理的時機。
李玫瑾教授: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家長需要把握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注重物質撫養的同時別落下精神撫養,家長的教育方法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走的更穩。
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三歲學感恩
三歲:為家庭教養打下基礎
現如今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便離開孩子外出打工,這不僅是我國多數家庭無奈的現實,更是許多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孩子這一本該屬於父母責任從小就變成了老人的責任,孩子便會因為幼時與父母相處較少而引發情感缺失,最終造成親子關係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也是孩子長大後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難以處理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多次強調:孩子三歲之前,再苦再難都要親自帶孩子,給予孩子關注和回應。
因為孩子剛出生時,他們並不具備表達能力,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且他們的身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的關注和回應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而這種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依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認為父母管教孩子,孩子聽從父母的話這是人類的天性、本能。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他們服從管教的關鍵,他們之所以願意聽從父母的管教,完全是因為父母從小就與之監理了一種依賴關係,所以他們才願意服從管教。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就曾說過: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換言之便是:孩子對父母有依賴關係,才會有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錯過的建立依賴的最佳時間,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很艱難。
六歲立威嚴
孩子三歲之後,六歲之前是培養好性格的最關鍵時期。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如果家長們想要孩子培養出好的性格,那麼孩子在三到六歲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每個孩子成長中的性格問題都具有滯後性,等到發現了問題再想糾正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抓住孩子三到六歲這個最佳時機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縱觀我國如此多的高材生,他們的智商雖然可能不是最高的,也不一定是最努力學習的,但是他們的品質一定是最好的,他們都遵循著自律、獨立等優秀品質,也正是這些品質幫助他們一次次打破瓶頸。
優秀的個人習慣和品質並不是天生的,它生根於父母,成長於家庭。家長們應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嚴格要求孩子培養這些優秀的個人習慣和品質,這些行為習慣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舉止,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12歲立價值
每個人實現自己價值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從小便學習優異,具有「學霸」屬性,有些孩子動手能力強是個小能手,每個人的閃光點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中說: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也可以形成孩子對自己的人生定位。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一味的給孩子傳遞「你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的錯誤思想,殊不知,這樣的思想會給孩子帶來偌大的壓力,讓他們在壓力中負重前行。
欣媽說
正所謂種瓜的瓜種豆得豆,孩子成長出現了問題家長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過程中出現了紕漏,在孩子幼時的回應與陪伴是一切家庭教養的七點,少兒時的糾錯與引導是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而少年時期家長的支持與肯定便是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的雛形。
我是欣兒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讚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