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2020-12-22 欣兒媽的育兒日記

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不知道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這麼一瞬間覺得孩子變得好陌生?仿佛這孩子不是自己從小養育大的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了,現如今一而再,再而三的與自己吵架,甚至氣極時還會大打出手,令人心酸。

這樣的情況相信在當今社會中不在少數,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大了,青春期的叛逆現象是非常正常的,自己大概能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其實不然,青春期的叛逆現象固然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但是斷然不會有如此嚴重的現象出現,其實這樣的狀況都是因為孩子小時候家長對其的教育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現在綜合到一起後所表現出來的。

錯過心理最佳建設時間

每個人的心理發展都是有臺階的,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早已失去了最佳矯正心理的時機。

李玫瑾教授: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家長需要把握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注重物質撫養的同時別落下精神撫養,家長的教育方法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走的更穩。

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三歲學感恩

三歲:為家庭教養打下基礎

現如今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便離開孩子外出打工,這不僅是我國多數家庭無奈的現實,更是許多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孩子這一本該屬於父母責任從小就變成了老人的責任,孩子便會因為幼時與父母相處較少而引發情感缺失,最終造成親子關係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也是孩子長大後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難以處理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多次強調:孩子三歲之前,再苦再難都要親自帶孩子,給予孩子關注和回應。

因為孩子剛出生時,他們並不具備表達能力,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且他們的身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的關注和回應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而這種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依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認為父母管教孩子,孩子聽從父母的話這是人類的天性、本能。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他們服從管教的關鍵,他們之所以願意聽從父母的管教,完全是因為父母從小就與之監理了一種依賴關係,所以他們才願意服從管教。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就曾說過: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換言之便是:孩子對父母有依賴關係,才會有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錯過的建立依賴的最佳時間,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很艱難。

六歲立威嚴

孩子三歲之後,六歲之前是培養好性格的最關鍵時期。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如果家長們想要孩子培養出好的性格,那麼孩子在三到六歲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每個孩子成長中的性格問題都具有滯後性,等到發現了問題再想糾正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抓住孩子三到六歲這個最佳時機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縱觀我國如此多的高材生,他們的智商雖然可能不是最高的,也不一定是最努力學習的,但是他們的品質一定是最好的,他們都遵循著自律、獨立等優秀品質,也正是這些品質幫助他們一次次打破瓶頸。

優秀的個人習慣和品質並不是天生的,它生根於父母,成長於家庭。家長們應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嚴格要求孩子培養這些優秀的個人習慣和品質,這些行為習慣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們的行為舉止,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12歲立價值

每個人實現自己價值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從小便學習優異,具有「學霸」屬性,有些孩子動手能力強是個小能手,每個人的閃光點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中說: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也可以形成孩子對自己的人生定位。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一味的給孩子傳遞「你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的錯誤思想,殊不知,這樣的思想會給孩子帶來偌大的壓力,讓他們在壓力中負重前行。

欣媽說

正所謂種瓜的瓜種豆得豆,孩子成長出現了問題家長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過程中出現了紕漏,在孩子幼時的回應與陪伴是一切家庭教養的七點,少兒時的糾錯與引導是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而少年時期家長的支持與肯定便是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的雛形。

我是欣兒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讚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自從小朋友被接到媽媽身邊之後,鄰居便想要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可愁壞了鄰居。其實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覺得孩子年紀小不用急著定規矩,等到他們真正到了應該遵守規矩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上提到過:"孩子的犯罪率和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
  • 李玫瑾:「6-12歲,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
    李玫瑾:「6-12歲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小學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幾十年,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李玫瑾說6歲以前說不,父母的過度的愛讓孩子形成依賴。6-12歲培養忍受挫折能力,吃體力之苦,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 李玫瑾: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2個方法,養出孩子好品格
    而寶寶在3歲的時候智力、體能、個性能已經定型80%以上,6歲時,達到成人的90%,神經系統這個路徑一旦完成了,就很難消失,所以說6歲前正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特多次提到過,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想要要一個東西,必須是父母來滿足,那麼當一個孩子以哭鬧的方式父母給予滿足,這是一種性格方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孩子能夠說話,就要說出來,然後家長要告訴孩子,我為什麼能夠滿足你,為什麼不能夠滿足你。給孩子做一系列的性格培養,對這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很關鍵的。
  • 李玫瑾:在孩子6歲之前,這3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0~6歲是孩子的人生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孩子會經歷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同樣也會經歷他人生當中的唯一一次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將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習慣、乃至是成就。
  • 李玫瑾:6歲前「嚴抓」這4方面,孩子長大情商高,做事也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個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明確地提出了"3歲之前有恩與他,6歲之前立規矩"的教育理念。 為什麼管教孩子要在6歲之前?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是6歲之前?
  • 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立好這些「規矩」,孩子不優秀才怪
    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期間需要父母更好的去照顧和愛孩子,但是也需要給孩子立好規矩,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三觀,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更加優秀。人都說3歲看小,7歲看老,可見,孩子在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細心的栽培和教育,這樣才會給孩子大號基礎,對將來的成長才會更有好處。
  • 李玫瑾教授談0-6歲兒童心理撫養——抽動症家長必看
    抽動症孩子多在6歲之前發病,所以我們這篇文章只看0-3歲,和3-6歲這兩個階段。第一階段:0-3歲,情感撫養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無法照料自己,完全依賴於成人的撫養。如果孩子早年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他對周圍的一切缺乏信任,就會形成很多潛在的心理問題。成年以後,往往會出現焦慮緊張,甚至抑鬱的問題。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無微不至地照料孩子,給他充足的安全感。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作為家長自然希望孩子品質好、性格好,在外被人誇讚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的都聽話、懂事。尤其在7歲之前,很多孩子都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熊孩子」。而導致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李玫瑾:3-6歲前是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招可以幫孩子塑造好性格
    李玫瑾:3-6歲前是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招可以幫孩子塑造好性格!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3-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會引導、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那麼他這一輩子都會順遂幸福。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成大器的機率很大。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01:管性格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看一個人45歲能不能有長期的發展,學歷和造詣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與以他性格為核心的人格。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3-6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
  • 3-6歲孩子的可塑性,超乎你的想像!
    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說過,3歲,是一個兒童的性格分水嶺,父母的教育方式,則影響了孩子日後的性格。下面,我們就來談一下3-6歲兒童教育的基本方法。01把握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情緒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幾乎是一塊白板,尤其是最表面的行為層面,幾乎家長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去學。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孩子身上的惡習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分注重孩子的智力發育,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性格培養對於父母來說也是重要的責任之一。未成年的孩子會犯錯和迷失方向,都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以前,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還處於依戀的階段,在這過程中,6歲前是孩子更關鍵的階段。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父母要把握住孩子這一成長發育規律,對孩子有針對的開發和教育,以免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 李玫瑾:孩子6歲前,沒必要報這3種「興趣班」,浪費錢還沒啥用
    可是,冷靜下來想想,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6歲前,孩子每天東奔西跑連個玩的時間都沒有,多可憐! 李玫瑾老師就說過,給孩子報班一個星期不要超過兩個,報什麼班要好好考慮,有三種興趣班就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 【專家特供】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媒體報導,湖北孝感女孩張某,在今年3月30日乘電梯時遭男孩黃某(2004年9月生,系未成年人,與受害人張某是同年級同學)用剪刀挾持,實施搶劫,後被剪刀刺傷,過程中還逼迫女孩脫光衣服。
  • 李玫瑾提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就能看出來,主要看這3方面
    在中國的家庭裡,父母們都尤為看重孩子的學習問題,但是,有時候,孩子的學習就是上不去,學習問題成為很多家長糾結和頭疼的事情。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方法呢?李玫瑾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其實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