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說過,3歲,是一個兒童的性格分水嶺,父母的教育方式,則影響了孩子日後的性格。
下面,我們就來談一下3-6歲兒童教育的基本方法。
01
把握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情緒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幾乎是一塊白板,尤其是最表面的行為層面,幾乎家長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去學。
所以說,這個時間段也是建立孩子規矩和規則意識、契約意識的黃金時期。
在這個時間點上,有些家長可能會事無巨細的約束孩子的行為,也有些家長會是一種粗放型管理,事實上都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但是關鍵是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則:
① 樹立家長的教育威信
這種微信的意義在於:孩子不一定都要聽家長的,但是緊急情況下我們要有方法能讓孩子能立刻聽自己的。
例如:很多家長經常用的「1、2、3」式的規矩——小孩太過搗亂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告訴孩子:「當我數到3之後,我就非常不開心了,你的行為是不對的,要給你懲罰了」。
但這種方式不能經常用,不然就用處不大了。
其次,家長的教育威信來自於家長的平等、承擔、真誠和威嚴,是一個綜合性、需要長期去做的事。但是剛好在兒童3-6歲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階段,這時候開始建立家長的教育微信要比之後的任何時候都來得更有效率(到了三年級以後你要是再想建立原先沒有的微信,就已經很難了,因為孩子已經開始挑戰大人了,沒那麼「聽話」了)。
② 找到良好的與孩子的溝通機制
溝通一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這裡要說明的是,過多的說教不代表有效和充分的溝通(比如講太多道理),反倒可能會降低家長的教育微信,而且在3年級之前,講道理的方式基本上效率都是相對較低的,因為孩子這時候基本上都能聽懂家長的話,但是不太願意接受家長的道理。
至於溝通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後期再聊。
02
尊重靈魂,培養獨立人格
這裡的尊重和獨立,其實更多的是家長要學會放手。抓緊誰都會,如何放,放手的程度可能才是很難把握的。不過好在原則性的東西還是比較清晰的:
①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起床、刷牙、吃飯等等問題,很多家長會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愁眉苦臉。其實這些都很簡單:讓孩子自己去學著做,剛開始可能會有些困難,家長只要在過程中提出建議,幫助孩子改進就好了。
② 儘早地讓孩子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其實就是儘量讓社會規則去約束孩子,這樣我們家長既不用當「壞角色」,還會把一些說不明白的事情簡單化。
比如孩子不起床,就會遲到,不寫作業,就被老師批評。其實孩子能有一次遲到或者被老師批評的經歷,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下一次Ta就不敢這樣了,自己就知道要自己早起,自己做好作業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師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於孩子就是社會化的第一步!這些小小的挫折其實才是孩子的必修課。
③ 請尊重小孩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現在的小孩不能太尊重他們,不然的話他們就很容易得寸進尺,很難管。
這時候我們希望家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孩子你不認識,而且跟你一樣也是成人,他做的哪些行為如果影響了你,你要怎麼去做呢?」
當然,尊重也並非打造一個「無菌的溫室」。它真正的含義是:將孩子當作成年人去看待,對出格的行為要毫不妥協的制止,但是在溝通時,要適當的尊重對方的情緒和人格,與孩子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
只要家長熟悉了以上這些原則,並把握住了,那麼對孩子的教育就只剩下技巧和方式的摸索了,具體用什麼工具,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