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2020-12-06 小婷老師育兒觀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

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

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家長要怎麼「狠心管」呢?

6歲前千萬別對孩子百依百順

李玫瑾老師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因此李教授在演講中多次提醒家長: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我覺得女兒也是同理的!)

6歲前孩子以接受家庭教育為主,家長一定要狠心管孩子,給他立好規矩。

6歲前要給孩子立規矩

李玫瑾老師在講座中提到過要從這幾個方面給孩子立規矩:克制任性,防止壓力,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學會挫折。

比如:尊重長輩、誠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先動手打人、不攀比、不自私……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1、提前制定規則

規則一定是提前制定好、並且雙方都知曉並認可的。

臨時起意、隨意更改,那不是規則而是家長的「強權」而已。

這一點撒貝寧的父親就做得很好,撒貝寧曾回憶自己童年闖禍的經歷。

有一次撒爸爸很生氣,撒貝寧本以為要挨頓揍的,但撒爸爸卻問他:你是想挨揍還是好好談談?

就這樣,撒貝寧稀裡糊塗的逃過一劫。

後來,撒貝寧又因為搗蛋吃了虧,撒爸爸才動了手。

撒貝寧回憶時說:「他用那樣堅決的巴掌告訴我,不守規矩的下場,只有創傷和承受。」

2、家長要守規矩

楊瀾曾說過: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其實立規矩也是一樣,孩子不一定會聽家長說的規矩,但他一定會看家長是如何做的。

如果家長能把「規矩」變成日常的生活方式,孩子會自己模仿的!

3、接納孩子暫時不守規矩的現實

孩子學會一件事情是需要時間的,就像他學會喊「媽媽」之前會發出很多模糊的、咿咿呀呀的聲音一樣。

同理,孩子學會遵守一個規矩也需要經過很多次的錯誤,家長必須要接納孩子暫時不守規矩的現實,耐心的、堅定地重複所建立的規矩,才能一點一點改變孩子。

5、正確應對孩子的「哭鬧」

而當孩子因為不想守規矩而哭鬧時,家長一定要狠下心堅定地拒絕他,讓他明白,規矩的建立不會因為哭、鬧就發生改變。

李玫瑾老師總結了一下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到「4不」:不罵、不打、不說教、不走開。

溫柔且堅定的讓孩子明白,我不滿足你不是因為我不愛你,而是因為規矩立下了就不能輕易改變。

很多家長不知道到底該給孩子立哪些規矩?我分享一下我和兒子看的書單,大家可以參考:

1、《好孩子好品質》

主題:自信、有愛、誠實、自律、勇敢等12個好的品質

入選理由:

中國幼兒教育方面的資深專家,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祝士媛教授推薦說:

《好孩子好品質系列》中的故事,不僅體現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孩子的培養目標,而且故事生動有趣,適合孩子們閱讀,這些故事為培養未來的優秀公民奠定基礎。

其中「我們都要守規則」一冊通過7個小故事將孩子需要在家和公共場所遵守的規矩明確的告訴孩子,幫他樹立遵守規則的習慣。

2、《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主題:兒童心理,交往能力、自尊心、自律能力、情緒能力、積極主動性和親社會行為

入選理由:

寫給父母的育兒類的書大多都是純文字的,不少寶媽都反應「太枯燥了!」、「看不進去」,所以我特意找了這套漫畫育兒書

書中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給家長提出了360個育兒「活用」建議篇幅短、實用性高、趣味性適中。

3、《大衛,不可以》

主題:安全常識、禮貌等規矩

入選理由:

這本書是1998年凱迪克銀獎獲獎作品,故事中大衛是個頑皮又淘氣的小男孩:他喜歡在在潔白的牆上塗鴉、把浴室變成一汪沼澤地、頭頂鐵鍋敲得叮噹亂響……

通過這種幽默而有效的方式,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一些安全常識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書中只有很少的文字描述,大部分的情節都是通過插畫展現的,很適合尚未識字的孩子閱讀。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作為家長自然希望孩子品質好、性格好,在外被人誇讚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的都聽話、懂事。尤其在7歲之前,很多孩子都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熊孩子」。而導致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在孩子6歲之前,這3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0~6歲是孩子的人生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孩子會經歷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同樣也會經歷他人生當中的唯一一次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將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習慣、乃至是成就。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往往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觀點常常能夠戳中家長們的教育誤區,值得大家傾聽。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中國的父母一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將來能有大出息,能夠孝順父母、過上好生活,因此他們對教育格外重視,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達到父母的期望,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大出息,這其中包含的原因就很多了。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想要讓孩子將來更有出息,年幼時的父母教育尤其不能出現偏差,過分的寵溺縱容只會把孩子往錯誤的道路上越推越遠,有原則和分寸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心生忌憚、心懷敬畏,孩子才不會在父母的愛裡誤入歧途。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培養,將來有一天出人頭地,生活幸福美滿。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一直都是家長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畢竟沒有哪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會碌碌無為,但是孩子能不能有出息,至少也要等到20歲以後,難道小時候就沒有什麼表現能夠看出來嗎?
  • 北大教授的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想要未來有出息,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從小堅持好習慣,對他們以後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的鄰居是退休的北大教授,平時經常一起喝茶下棋,有一起我說道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之後能有出息嗎?北大教授給了我一句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 立規矩要趁早!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自從小朋友被接到媽媽身邊之後,鄰居便想要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可愁壞了鄰居。其實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覺得孩子年紀小不用急著定規矩,等到他們真正到了應該遵守規矩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上提到過:"孩子的犯罪率和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外界勸言或者自己的心理原因,才導致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習慣。畢竟,壞的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是能夠把孩子的一生都拖垮的,但是好的習慣卻是能夠成就孩子優秀的一生的。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李玫瑾教授:如果你有兒子,四種能力要教會他,最好別晚於6歲
    例如之前曾引發熱議的地鐵某男子偷拍事件、家暴事件……為此,不少網友都呼籲家長們教育孩子,不要只在乎女性的三從四德,更要先教育好自家暴躁的兒子,這才是根源。我想,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紳士儒雅,但教育並不是口空說出來的,必須有具體行動。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未成年的孩子會犯錯和迷失方向,都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以前,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還處於依戀的階段,在這過程中,6歲前是孩子更關鍵的階段。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父母要把握住孩子這一成長發育規律,對孩子有針對的開發和教育,以免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們的寶寶從出生開始,他們的成長就是有階段的。每個階段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分水嶺。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
  • 李玫瑾:6歲前「嚴抓」這4方面,孩子長大情商高,做事也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個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明確地提出了"3歲之前有恩與他,6歲之前立規矩"的教育理念。 為什麼管教孩子要在6歲之前?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是6歲之前?
  • 李玫瑾建議:6歲前的孩子該打就打,6歲後再想要改正就晚了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美國密西根州大學心理學教授Marjorie Gunnoe女士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表示:和出名一樣,打孩子也要趁早,而最佳時間是在2歲到六歲之間。在以前的時候,如果孩子犯了錯,那家長就會用棍棒來伺候,打一會孩子就長記性,不會再犯,雖然打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心疼,但為了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家長也只有狠心。可是,卻又很多人都表示:父母的棍棒教育讓自己很受傷,覺得憎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