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2020-12-14 時代家居人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因為站在角度不同,所以深度不同,因為長期研究心理學,她的觀點常常令人醍醐灌頂。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講座中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作為家長的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家庭教育脫不了關係。也許是媽媽的愛太深了,一心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教育自然也是要把他培養成最優秀的。殊不知媽媽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誤導,媽媽的錯誤做法導致了孩子不會體諒父母,長大也不懂得孝順。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一:情商低的母親

情商低的媽媽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孩子的愛要麼含蓄,要麼嚴厲。比如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媽媽喜歡不假思索的當著眾人的面打罵孩子,說各種傷害孩子的話。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自卑。自然孩子也就不願意親近父母。長大後自然是有多遠就離多遠了。

二:很少關愛孩子的母親

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性格就格外的陽光開朗,對人和事都充滿希望和愛。如果媽媽對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懷,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都漠不關心。孩子長時間在缺愛的環境下生長,不但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感情也比較疏遠。孩子成人後自然不願意和父母一起生活。

三:重男輕女的母親

在"重男輕女"的問題上不用多說他的危害了,去年特火的電視劇《都挺好》,主人公的媽媽對待女兒真是苛刻到了極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女兒18歲就脫離了家,心懷怨恨和家人斷絕了關係,不再來往。

重男輕女的媽媽對女兒的視若無睹,被寵的兒子同樣看在眼裡,兒女長大後,女兒跟你沒感情,兒子無限索要你對他無私的愛。一個會遠離家庭,一個有可能會變成"吸血鬼"。

四:性格強勢的母親

性格過於強勢的媽媽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個魔鬼,"什麼都是你說了算,我不要你這樣的媽媽"這個是同事的孩子親口說的話。

媽媽的強勢束縛了孩子,讓他沒有了自由。他在家的感覺就像在一個牢籠裡,等他們步入社會獨立後,肯定想方設法遠離媽媽。甚至不願意聽到媽媽的聲音,看一眼媽媽的照片。

母親不但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尊重孩子,關愛孩子,將來孩子才會感恩,才會"反哺"。

那麼媽媽該如何做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以身作則。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學。家長要想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以身作則,從小給他做一個好榜樣。

教育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歲半到6歲孩子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幫做好孩子的榜樣,並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糾正,正確引導。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規範。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從小給孩子閱讀合適的繪本,有助於孩子好性格,好行為的養成,跟父母的說教相比孩子更願意接受繪本故事的引導。同時閱讀繪本還能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和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不可避免會踏入雷區,甚至稍有差池就會讓孩子墜入深淵,所以作為父母要及時的掌握最正確的教育方法,學會尊重孩子,換位思考,多學習充實自己,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孩子做好嚮導,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及時糾正,讓孩子健康成長。

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想讓孩子長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3~6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閱讀的敏感期,所以說這個時候我們採取閱讀的方式,能夠調動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讓他潛移默化的學到一些知識。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套有關性格品格培養的中英雙語繪本,同時對啟蒙孩子的英語基礎也有很大幫助。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

這是一套專門為0-6歲小朋友編寫的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的繪本,共有10冊。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負,自卑,沒有主見,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等。

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小動物主角,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符合孩子認知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中英雙語,每一本都有英語漢語兩種語言標註:跨頁大圖,每一幅圖都是精心描繪設計充滿了溫馨童趣的大圖。

生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養育孩子更是!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穎過人。不管怎樣,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在付出,在努力。讓孩子能出人頭地,更加優秀!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情商和智商,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長大後是否有作為,和其情商與智商的高低分不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曼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智商僅佔20%,80%靠情商」。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同時,李教授也在講座中總結道: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都不高。
  • 李玫瑾談育兒:這三種孩子看似聰明,實則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說過:其實有3種類型的孩子,在家長眼裡看似非常聰明,但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會沒出息,希望家長們能夠引起重視。 李教授所指的三類孩子, 都是什麼情況呢?
  • 李玫瑾教授坦言:從小就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是學霸
    作為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培養出「學霸」般的孩子,這樣不僅孩子的學習和將來不用家長操心,而且孩子也更容易有出息,但是學霸畢竟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學生,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成為學霸呢?對此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提起過這件事,由於李玫瑾教授之前一直從事著犯罪心理的調查,所以對孩子的調查和了解總是能夠追溯到根源,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去解決。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孩子不需要太懂事,他需要的是快樂
    自從看了《都挺好》的電視劇後,小編就對蘇明成這個人物印象十分深刻。相信小時候的蘇明成一定就是爸爸媽媽口中會撒嬌,傳說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典型代表者吧,看到這個傳說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孩子長大後竟然變成一個啃老族,小編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相反,小編對一些被大人誇獎為懂事的孩子,有著深深的同情。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14歲少年離家出走投奔網友,結果讓人痛心英國14歲男孩Breck,從小乖巧懂事,是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崇拜的好哥哥。
  • 李玫瑾直言:這5種孩子,將來想不出息都難,你家孩子在其中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成才、出人頭地。但是,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父母不能坐等天上掉餡餅,必須從小培養孩子,讓孩子變得優秀。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說:「凡是那些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其實從小就能看出一二了。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簡單,不聽話?打,不好好學習?打,不吃飯?不存在的,因為根本就吃不飽!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打?孩子是玻璃心,罵不得更打不得,吃不得一點苦;叛逆起來連父母都不認,視生命為兒戲,頭腦一發熱,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原本天真可愛,善良淳樸的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炸藥包,而引線在哪裡,父母們根本不知道!
  • 軍訓蜜蜂爬到嘴上了,女孩一動不動:孩子,媽媽不希望你這麼懂事
    可能是因為教官說了,軍人要有鋼鐵般的意志,所以嘴角有蜜蜂,她也不敢動。不敢動不是因為害怕被蜜蜂蜇,而是擔心被教官看到,被批評。懂事的孩子,你隱忍的樣子,真的是讓人心疼。2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回來跟我說了一件事,至今我都記憶猶新。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媽媽,我不要了」,孩子的「假懂事」,實際上是父母的不理解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父母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希望自家孩子走在商場裡,不要看見有趣的玩具就大哭大鬧,不買到手不回家;希望孩子乖乖上興趣班,回家乖乖寫作業練琴。
  • 邋遢媽媽養出的孩子,大多有這些特徵,孩子長大後容易被排擠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就能夠看出來父母是什麼樣的,就能知道家庭教育是什麼樣的。一個愛乾淨、講衛生的媽媽能夠無形中影響到孩子,也會讓孩子變得講衛生,懂得收拾自己的東西。同理,一個邋遢媽媽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有這樣的壞習慣,大多數還會有下面的這些特徵。
  • 李玫瑾: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最重要的不是學歷,而是這2方面
    01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最重要的不是學歷在電視劇《小歡喜》裡邊,英子喜歡天文學,可是媽媽並不認可女兒的愛好,希望女兒考清華、北大這樣的名牌大學。在宣誓大會上,媽媽強迫女兒寫上一定考到700分,英子不願意並跟媽媽大吵了一架。隨後,母女倆的矛盾更加升級,媽媽對英子人生和未來的掌控,讓她喘不過氣來。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教授,她曾經表示過:教育孩子,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有時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成果。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講一個度,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打孩子,這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甚至會影響一生。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育兒領域的紅人,在幼兒行為習慣這方面有著深刻的了解,李玫瑾教授發現,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或者生活環境不幸福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
  • 李玫瑾:長大是「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三個特點藏不住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有出息,孝順父母,因此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一直都很重視,但現在有些孩子生活在家人的溺愛之中,認為家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長大後自私自利不孝敬父母,特別是這兩年總是爆出這樣的新聞,每當看到時小編都感覺很是寒心。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信號」看得一清二楚,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一位心理方面的教授,善於洞悉青少年的心理,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能夠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為不少父母的育兒問題答疑解惑,讓父母們收穫頗豐。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不用等孩子長大,孩子手部「信號」能顯示他的智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