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57.89秒!」
直到掐停秒表,寧波慈谿坎墩街道專職消防隊隊員胡迪才松下全身肌肉,彎下腰,手撐膝蓋,大口大口喘氣調息。剛剛完成負重60多斤裝備衝上10樓,他隨手摘掉消防帽,用力甩甩頭,手掌快速撣了撣小平頭,汗珠四濺。
負重登樓是胡迪和另外15名隊員的日常訓練。進入三伏天,這支專職消防隊的訓練要比其他季節更加嚴格。
滅火救援現場需長時間的耐力去支撐,只有強有力的耐力和體魄才能堅持到最後。對於胡迪和隊員來說,三伏天,正是練體能、練意志的好時候,室外氣溫普遍高於35℃,他們又悶在厚厚的防護服裡,即便站著不動也是一身又一身的汗。但即使如此,每天他們都要頂著烈日訓練五六個小時。
「一半是訓練場,一半是火場」
8月1日正午,陽光炙烤著訓練場,用礦泉水往上一澆,都能聽到「滋啦」的響聲。
胡迪蹲下,用手摸了摸地面溫度,根據燙手的程度估算已超過60℃,他衝隊員高喊了一聲:「差不多了,練負重跑!」
隊員們從庫房拖出幾個兩兩重疊捆綁的汽車輪胎,經由一條長長的粗帶子系在身上,拖著往前跑,拼速度,輪胎摩擦地面發出悶響。「橡膠遇熱變軟,一軟,摩擦力就加大,更難拉。兩隻輪胎約重四五十斤,高溫下拉著跑,相當於負重七八十斤。」這是當了18年專職消防員的胡迪,故意提升了難度。
消防員進火場要穿戴防護服、套靴、頭盔,纏繞腰帶繩子和空氣呼吸器,還要攜帶兩盤水帶,這些加起來超過60斤重,沒有練過的話走路都困難。胡迪說:「想要帶裝備進火場時行動更迅捷,平時就得不停加量去練!就像穿慣了裝備訓練,戰服一脫,37℃高溫居然也感覺很涼爽一樣。」
胡迪的嚴厲是出了名的,嚴肅時,有種說一不二的威嚴感,從新手成長為副隊長,他經歷過數千起搶險救援,明白消防員練的就是身體的極限。
在訓練場地上,幾隻巨大的大貨車輪胎很吸睛,胡迪拖了幾張海綿墊子,在距離輪胎30米的地方鋪平,帶頭躺下,手高舉過頭頂,反手拉住繩索,靠臂力把重300斤的大輪胎一點一點往身邊拖,手臂的肌肉因用力明顯凸起,身上胸前很快溼透了。
反拉輪胎是訓練中最耗體能的項目,卻也最有用。救援現場常要攀爬繩索,這需要調動臂力,常規的臂力練習就是在跑道上翻轉輪胎前行,而這反拉式的訓練用的就是攀繩索的動作,不僅練了臂力,還能掌握攀爬時的發力點。「只是每次練完,手都直抖,拿不住筷子,去食堂吃飯都只能用勺子了。」胡迪笑著說。
水火無情,只有自身硬,每個技能爛熟於心,才能救人和自保。在胡迪眼裡,專職消防員的工作,一半是訓練場,一半是火場,即便只是最簡單的訓練,也要拼全力。
「沒有人不怕火,練就是了!」
在這群汗流浹背、像從水底打撈出來的人堆裡,沈奇澄雖也皮膚黝黑,但臉上明顯稚氣未脫,19歲的他,加入這支隊伍還不到3個月。
趁著休息,沈奇澄在4個隊員的簇擁下,上了10樓天台,大夥熟練地在他腰間綁上4條安全繩索,4個隊員一人拉住一條保護他。沈奇澄深吸了一口氣,爬上天台邊緣,站上只有半腳掌寬的圍牆上,挺直身體,再低頭往下看。
這是沈奇澄第57次站高樓訓練,烈日白花花,汗水流進眼睛,很不舒服,但他心裡的恐懼感明顯已退去許多,腳也站得穩了。
「一開始發抖得厲害,很怕!」沈奇澄還記得第一次站上去時的心情,就跟他進隊半個月之後第一次面對火場一樣。當時一靠近火場,熱浪狠狠打來,他不自覺退了好幾步,心裡的恐懼立馬放大,腦子裡各種念頭亂閃,不敢再挪步。
看著那會兒的沈奇澄,隊員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消防員也是普通的人,會怕,很正常!從毛頭小夥子到鐵骨錚錚的漢子,需要經歷的就是千錘百鍊。所以,那次出警回來後,隊員們就開始幫沈奇澄「加課」,就是高空站臺,要通過訓練克服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感。
站立了半小時後,沈奇澄輕鬆地從圍欄上跳回天台,抹了把汗,回到訓練場,其他隊員已開始了器具訓練。他也快速加入其中,他拿起地面上的水帶,只二三秒鐘,便將分水器與水帶連接上了,動作行雲流水,隊裡沒一個人的速度能超越他。大夥不知道的是,這是沈奇澄整整一周時間不睡午覺,一個人躲在設備倉庫裡,一遍一遍練習組裝的成績。當他練習完,從倉庫出來時,整個人都像被水淋過一般。
「沒什麼難的,練就是了!」沈奇澄吐了吐舌頭,調皮,卻也堅定。3個月,這個大男孩已然脫胎換骨。
「每次實戰,都被拿回來復盤!」
「前方100米,二樓起火,行動!」
胡迪一聲令下,開始了模擬火災訓練。鄒文釧等6個隊員快速跳下消防車,每人左右手各夾著一盤水帶,嘴上還叼了一盤。他們以最快速度跑到分水接口後,迅速在地面上推滾水帶盤,鋪設水帶,只一分鐘不到,水帶便鋪設到了起火點前。
鄒文釧負責的是1號「進攻」崗位,他一手拖著掩護的多功能槍頭,一手提著直擊槍頭,衝到了離火場最近的地方,邊模擬用水槍掃射控制火情,火退一步,他進一步。一旁兩個負責掩護的隊員則用多功能槍頭控制周邊的火勢,配合他的進攻……
這場模擬演習看起來如此真實,鄒文釧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他們不久前剛經歷的真槍實彈的一場救援,大家在將它復盤,重新演練。
「實戰案例往往比我們自己『出題』要複雜得多,也更全方位地考驗我們,是最好的練習題。」鄒文釧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個出租房煤氣罐著火,當時屋主還用耙子把煤氣罐勾到了屋外空曠的地方,以為這樣就安全了,他並不知道,把本來直立的煤氣罐推倒,其實更危險,等鄒文釧他們趕到時,煤氣罐已經燒紅了。
「當時腦子裡閃過很多種方法,然後第一時間疏散人群,用水槍給它降溫後再直立起來,最終成功解除了危險。」說起這,鄒文釧顯得胸有成竹,回來後,他們也重演過這起火災,反覆論證當時的處置方案,在「溫故」中獲得經驗。
鄒文釧很清楚,實戰中,每個人的應急反應最真實,也最能知道自己的優劣項。他想到了自己曾經出警時的一次衝動,有點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那次,他一心救火,盲目往前衝,所需要的裝備準備不夠,多虧了隊友及時掩護。「這次行動暴露了我戰術方面不夠紮實,回來後我立馬進行了惡補。」鄒文釧說,他們將那場救援復盤了3遍,每一遍都用不同的戰術,最後找出了最好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