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每天負重60多斤爬10樓 脫下「戰袍」37℃都覺得涼爽

2020-12-22 杭州網

浙江日報

「57.89秒!」

直到掐停秒表,寧波慈谿坎墩街道專職消防隊隊員胡迪才松下全身肌肉,彎下腰,手撐膝蓋,大口大口喘氣調息。剛剛完成負重60多斤裝備衝上10樓,他隨手摘掉消防帽,用力甩甩頭,手掌快速撣了撣小平頭,汗珠四濺。

負重登樓是胡迪和另外15名隊員的日常訓練。進入三伏天,這支專職消防隊的訓練要比其他季節更加嚴格。

滅火救援現場需長時間的耐力去支撐,只有強有力的耐力和體魄才能堅持到最後。對於胡迪和隊員來說,三伏天,正是練體能、練意志的好時候,室外氣溫普遍高於35℃,他們又悶在厚厚的防護服裡,即便站著不動也是一身又一身的汗。但即使如此,每天他們都要頂著烈日訓練五六個小時。

「一半是訓練場,一半是火場」

8月1日正午,陽光炙烤著訓練場,用礦泉水往上一澆,都能聽到「滋啦」的響聲。

胡迪蹲下,用手摸了摸地面溫度,根據燙手的程度估算已超過60℃,他衝隊員高喊了一聲:「差不多了,練負重跑!」

隊員們從庫房拖出幾個兩兩重疊捆綁的汽車輪胎,經由一條長長的粗帶子系在身上,拖著往前跑,拼速度,輪胎摩擦地面發出悶響。「橡膠遇熱變軟,一軟,摩擦力就加大,更難拉。兩隻輪胎約重四五十斤,高溫下拉著跑,相當於負重七八十斤。」這是當了18年專職消防員的胡迪,故意提升了難度。

消防員進火場要穿戴防護服、套靴、頭盔,纏繞腰帶繩子和空氣呼吸器,還要攜帶兩盤水帶,這些加起來超過60斤重,沒有練過的話走路都困難。胡迪說:「想要帶裝備進火場時行動更迅捷,平時就得不停加量去練!就像穿慣了裝備訓練,戰服一脫,37℃高溫居然也感覺很涼爽一樣。」

胡迪的嚴厲是出了名的,嚴肅時,有種說一不二的威嚴感,從新手成長為副隊長,他經歷過數千起搶險救援,明白消防員練的就是身體的極限。

在訓練場地上,幾隻巨大的大貨車輪胎很吸睛,胡迪拖了幾張海綿墊子,在距離輪胎30米的地方鋪平,帶頭躺下,手高舉過頭頂,反手拉住繩索,靠臂力把重300斤的大輪胎一點一點往身邊拖,手臂的肌肉因用力明顯凸起,身上胸前很快溼透了。

反拉輪胎是訓練中最耗體能的項目,卻也最有用。救援現場常要攀爬繩索,這需要調動臂力,常規的臂力練習就是在跑道上翻轉輪胎前行,而這反拉式的訓練用的就是攀繩索的動作,不僅練了臂力,還能掌握攀爬時的發力點。「只是每次練完,手都直抖,拿不住筷子,去食堂吃飯都只能用勺子了。」胡迪笑著說。

水火無情,只有自身硬,每個技能爛熟於心,才能救人和自保。在胡迪眼裡,專職消防員的工作,一半是訓練場,一半是火場,即便只是最簡單的訓練,也要拼全力。

「沒有人不怕火,練就是了!」

在這群汗流浹背、像從水底打撈出來的人堆裡,沈奇澄雖也皮膚黝黑,但臉上明顯稚氣未脫,19歲的他,加入這支隊伍還不到3個月。

趁著休息,沈奇澄在4個隊員的簇擁下,上了10樓天台,大夥熟練地在他腰間綁上4條安全繩索,4個隊員一人拉住一條保護他。沈奇澄深吸了一口氣,爬上天台邊緣,站上只有半腳掌寬的圍牆上,挺直身體,再低頭往下看。

這是沈奇澄第57次站高樓訓練,烈日白花花,汗水流進眼睛,很不舒服,但他心裡的恐懼感明顯已退去許多,腳也站得穩了。

「一開始發抖得厲害,很怕!」沈奇澄還記得第一次站上去時的心情,就跟他進隊半個月之後第一次面對火場一樣。當時一靠近火場,熱浪狠狠打來,他不自覺退了好幾步,心裡的恐懼立馬放大,腦子裡各種念頭亂閃,不敢再挪步。

看著那會兒的沈奇澄,隊員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消防員也是普通的人,會怕,很正常!從毛頭小夥子到鐵骨錚錚的漢子,需要經歷的就是千錘百鍊。所以,那次出警回來後,隊員們就開始幫沈奇澄「加課」,就是高空站臺,要通過訓練克服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感。

站立了半小時後,沈奇澄輕鬆地從圍欄上跳回天台,抹了把汗,回到訓練場,其他隊員已開始了器具訓練。他也快速加入其中,他拿起地面上的水帶,只二三秒鐘,便將分水器與水帶連接上了,動作行雲流水,隊裡沒一個人的速度能超越他。大夥不知道的是,這是沈奇澄整整一周時間不睡午覺,一個人躲在設備倉庫裡,一遍一遍練習組裝的成績。當他練習完,從倉庫出來時,整個人都像被水淋過一般。

「沒什麼難的,練就是了!」沈奇澄吐了吐舌頭,調皮,卻也堅定。3個月,這個大男孩已然脫胎換骨。

「每次實戰,都被拿回來復盤!」

「前方100米,二樓起火,行動!」

胡迪一聲令下,開始了模擬火災訓練。鄒文釧等6個隊員快速跳下消防車,每人左右手各夾著一盤水帶,嘴上還叼了一盤。他們以最快速度跑到分水接口後,迅速在地面上推滾水帶盤,鋪設水帶,只一分鐘不到,水帶便鋪設到了起火點前。

鄒文釧負責的是1號「進攻」崗位,他一手拖著掩護的多功能槍頭,一手提著直擊槍頭,衝到了離火場最近的地方,邊模擬用水槍掃射控制火情,火退一步,他進一步。一旁兩個負責掩護的隊員則用多功能槍頭控制周邊的火勢,配合他的進攻……

這場模擬演習看起來如此真實,鄒文釧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他們不久前剛經歷的真槍實彈的一場救援,大家在將它復盤,重新演練。

「實戰案例往往比我們自己『出題』要複雜得多,也更全方位地考驗我們,是最好的練習題。」鄒文釧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個出租房煤氣罐著火,當時屋主還用耙子把煤氣罐勾到了屋外空曠的地方,以為這樣就安全了,他並不知道,把本來直立的煤氣罐推倒,其實更危險,等鄒文釧他們趕到時,煤氣罐已經燒紅了。

「當時腦子裡閃過很多種方法,然後第一時間疏散人群,用水槍給它降溫後再直立起來,最終成功解除了危險。」說起這,鄒文釧顯得胸有成竹,回來後,他們也重演過這起火災,反覆論證當時的處置方案,在「溫故」中獲得經驗。

鄒文釧很清楚,實戰中,每個人的應急反應最真實,也最能知道自己的優劣項。他想到了自己曾經出警時的一次衝動,有點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那次,他一心救火,盲目往前衝,所需要的裝備準備不夠,多虧了隊友及時掩護。「這次行動暴露了我戰術方面不夠紮實,回來後我立馬進行了惡補。」鄒文釧說,他們將那場救援復盤了3遍,每一遍都用不同的戰術,最後找出了最好的應對方案。

相關焦點

  • 她60歲開始健身,72歲時負重平板支撐140斤,硬拉270斤,完爆99%的...
    她60歲開始健身,72歲時負重平板支撐140斤,硬拉270斤,完爆99%的年輕人! 今天就給大家 介紹一位70歲的肌肉奶奶, 堅持健身10年多的她,
  • 爬鋼筋上下樓?廣州小區居民每天上下樓爬鋼筋:電梯壞了
    自從電梯出現後,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就連住在高層的居民都不會覺得上下樓有多麻煩,但每棟樓的居民都會如此嗎?據12月5日新華網的報導,廣州一個小區的居民竟然每天爬鋼筋上下樓!這是怎麼回事呢?近日,一段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中是一處正在裝修的居民樓,樓內滿是鋼筋結成網狀爬行梯,人們也會看到一個人順著鋼筋爬上爬下。根據爆料人的爆料,這個鋼筋,就是大家上下樓的工具!據悉,這個小區為廣州南浦長大公司小區,因為樓裡要修電梯,所以步梯就先拆了,大家每天只好用鋼筋代替步梯爬行出門。
  • 森林消防員緊張的一天:負重20斤 他們步行巡視20公裡
    火情高發季 本報記者記錄下森林消防員緊張的一天  負重20斤 他們步行巡視20公裡  每年一到五月是春季森林防火最要勁兒的時候,也是森林消防員最忙碌的時刻。  無論是在風景秀麗的景區小路,還是林區的防火道上,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深山裡,背負著20斤裝備前行巡視的森林消防員,每天要步行20公裡……日復一日重複地工作,將火災隱患扼殺在源頭,也讓他們成為山區森林安全的堅強後盾。  近日,記者走進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機動支隊二大隊六中隊香山駐防點,記錄他們一天的生活。
  • 脫下綠色軍裝 換上橙色「戰袍」
    從脫下綠色軍裝 到換上橙色「戰袍」 >劉奇等了6年 但他覺得,值 在他看來 除了軍營 「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的消防
  • 60秒內爬完4層樓!
    如果你爬完4層樓需要花超過一分半的時間,那麼你的健康狀況就不太理想了,你最好還是去看看醫生。」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日常活動(如爬樓梯)與實驗室運動測試結果之間的關係。Peteiro說:「我們的想法是找到一種簡單廉價的方法來評估心臟健康,以幫助醫生對病人進行更廣泛的檢查。」
  • 學生回憶柯俊院士:九十多歲時他還每天爬樓上班
    學生回憶柯俊院士:九十多歲時他還每天爬樓上班 2017-08-15 14:52:25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 慢新聞·人物 | 「救火鉛衣俠」 負重30斤 與時間賽跑
    距離桌球臺不到10米的另一房間,叫介入治療室,是真正上演忙碌的地方,每天手術排得滿滿的,手術室裡,醫生負重30斤重同時,緊急「救火」,給了一個又一個病人生的希望。深夜11點,「救火」12月16日晚10點左右,該院婦科一位病人出現大出血,需要緊急搶救,通過介入手術治療進行血管栓塞止血,是最佳方式。
  • 海拔5000米,負重60斤急行軍,中國軍人巡邏高原,場面太震撼
    戰士們披星戴月,一大清早就開始出發,每個戰士負重30多斤重裝行軍,戰士們經過10個小時的漫長行軍,徒步行走60多公裡,穿越皚皚白雪覆蓋下的崇山峻岭,終於在傍晚時分抵達了巴尼拉 山口,圓滿完成了衛戍守邊任務。此時此刻邊軍戰士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展開了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這幅情景在雪域高原的崇山峻岭當中,顯得格外絢麗奪目。
  • 60秒內爬完4層樓!
    如果你爬完4層樓需要花超過一分半的時間,那麼你的健康狀況就不太理想了,你最好還是去看看醫生。」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日常活動(如爬樓梯)與實驗室運動測試結果之間的關係。Peteiro說:「我們的想法是找到一種簡單廉價的方法來評估心臟健康,以幫助醫生對病人進行更廣泛的檢查。」
  • 謝娜和宋慧喬對自己有多狠?狂減60斤,前後差距粉絲都不敢直視!
    最近,不少明星都胖上熱搜了!前有宋慧喬忽胖忽瘦,看似發胖一圈,體重飆升到120斤。但是沒過兩周又變回了小蠻腰,這腰看起來瘦了30斤不止。後有謝娜小腹隆起,胖到被媒體猜測是不是懷了二胎。團隊也很快發了聲明,只是吃得比較多,長了肉。不過呢,謝娜最近的是發福了不少。還記得她剛生完雙胞胎寶寶那會兒嗎,體重飆升到150斤,鼓得跟起球一樣,直接胖成了兩個自己。對比瘦的時候,氣質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 高層電梯壞了1個月,宿遷這個小區業主上下樓全靠爬
    9層單元樓僅有的一部電梯壞了一個多月,遲遲沒有修好,這可苦了樓棟的居民們。記者來到業主反映的開源金桂花園小區5A棟3單元,看到電梯的屏幕一直顯示「-1、P、PA」等字母,屏幕的右下角顯示「 檢修」字樣。記者也嘗試按下電梯,發現一點反應也沒有。家住六樓的吳大媽,已經60多歲了,因為每天都要送4歲的孫子去上學,一天幾趟樓上樓下地爬,可把她累壞了。
  • 做好社區防「疫」守門人,背10斤消毒噴壺逐層爬樓噴灑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18日訊在花水街、前進街、民意街、漢水橋街、寶豐街等街道的二十多個社區,忙碌著一群身著防護服、戴口罩的身影,時而為進出居民測量體溫,時而為社區樓道噴灑消毒液,時而搬運蔬菜物品,時而為獨居老人送菜上門,他們是省客集團下沉社區「疫」線的守門人
  • ...寧河鎮專職消防救援站副站長劉奇:脫下綠色軍裝 換上橙色「戰袍...
    照片由市消防救援總隊提供    天津北方網訊:從脫下綠色軍裝,到換上橙色「戰袍」,劉奇等了6年,但他覺得,值!在他看來,除了軍營,「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的消防隊是最能安放自己「英雄夢」的地方。  今年28歲的劉奇,現任寧河區消防救援支隊寧河鎮專職消防救援站副站長。離開部隊9年,他依然保持著軍人筆挺的坐姿。
  • 這兩個小區居民不用再費力爬樓了~
    永大怡景園小區,2005年交付使用,大多數為5層高樓房,一棟10戶,沒有電梯。32號樓1單元,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底板施工,「水電設施已經全部到位,現在進行底層底板作業。」施工人員告訴小編,「我們從梅雨之前開始施工,預計1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施工。」
  • 【聚焦】脫下「戰袍」穿上護士服 市四院支援湖北8名醫護人員陸續...
    【聚焦】脫下「戰袍」穿上護士服 市四院支援湖北8名醫護人員陸續返崗 2020-04-22 2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扮演猩猩的爬樓動作類微信小遊戲《猩猩爬樓》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款扮演猩猩角色進行向上爬樓的動作挑戰類微信小遊戲《猩猩爬樓》。在《猩猩爬樓》微信小遊戲中再高的樓都可以爬!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款動作挑戰類微信小遊戲《猩猩爬樓》具體怎麼玩吧!用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馬上開始遊戲
  • 110斤男子每天背上萬斤豬肉,養活一家7口
    身高1米63,體重110斤這樣的身體條件能負重多少斤呢?在貴陽東山農貿市場一位民工給出的答案是——480斤!近日一段「背肉漢」為生計一趟扛起400多斤豬肉的視頻在網絡走紅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這名背肉的男子姓朱在菜場背肉已經10多年了他介紹稱,一頭豬大約重300來斤最重的能達到500多斤遇到生意好的時候一早上要背30多頭豬,總計上萬斤10多年前,朱先生剛來到貴陽時並沒有這麼大的力氣和普通人一樣也就能背個百把斤重
  • 爛尾樓裡的30位房奴:每天爬18樓、集體生火做飯、一個月洗一次澡
    他們說資金鍊斷了,草草封頂後,就徹底停了工,人間蒸發,開放商不回應爛尾房問題留下這12棟樓1255套房,這可是許多人打拼了10多年,渴望的安身之所,如今怎麼就像打了水漂,石沉大海了呢?!18樓,住著卯勇一家人,他們沒有挑樓層低的隨便住住,他就要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每天都要爬上18樓,還要爬7、8趟,要走整整幾千個臺階,為了鼓勵自己,他在樓梯旁的磚塊上寫著:「加油」、「終於到了
  • 爛尾樓裡的30位房奴:每天爬18樓、集體生火做飯、一個月洗一次澡|...
    他們說資金鍊斷了,草草封頂後,就徹底停了工,人間蒸發,開放商不回應爛尾房問題留下這12棟樓1255套房,這可是許多人打拼了10多年,渴望的安身之所,如今怎麼就像打了水漂,石沉大海了呢?!18樓,住著卯勇一家人,他們沒有挑樓層低的隨便住住,他就要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每天都要爬上18樓,還要爬7、8趟,要走整整幾千個臺階,為了鼓勵自己,他在樓梯旁的磚塊上寫著:「加油」、「終於到了
  • 1分鐘能爬完4層樓的人,不光腿腳好,心臟也有力
    然而這些方法都需要藉助特殊的儀器才能實現,有沒有簡易的方法在家就能夠評估心臟健康程度呢?60秒內爬完4層樓最近歐洲心臟學會的一項研究則發現了一種非常簡便的方法,那就是以儘快的速度(但不是奔跑)爬四層樓。這項研究發表在歐洲心臟學會的一個學術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