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回憶柯俊院士:九十多歲時他還每天爬樓上班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學生回憶柯俊院士:九十多歲時他還每天爬樓上班
2017-08-15 14:52:25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2017年08月15日 14:52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上午送別百歲「貝茵體先生」柯俊院士 當年的學生回憶

  九十多歲時他還每天爬樓上班

  本報訊(記者孫樂琪)悼念的花圈擺滿廳堂,靜默的人群排起長隊……今天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年輕的學子和白髮蒼蒼的學者共同送別年逾百歲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際著名材料物理學家柯俊先生。由於在鋼中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制,柯俊被尊稱為「貝茵體先生」。數十年科研生涯,他的研究始終不離鋼鐵,被稱為中國冶金界「一代宗師」。

  北科大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是柯院士的「親學生」。1997年,20多歲的他進入北科大讀博時,柯院士已經是八旬高齡了,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入學之初,柯院士就指導他讀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體會,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英文研討會。2001年,潛偉畢業時,85歲高齡的柯院士親自為他修改論文,從初稿到成稿,七易其稿,最終從預備春季答辯改到了夏季。「就在答辯前一晚,柯老還查出幾處小錯,打電話叮囑我注意。帶有先生筆跡的論文草稿我珍藏至今,時刻給自己警示。」

  此後,潛偉留校繼承了柯院士的「衣缽」,也成了他的同事。「九十多歲的柯院士還是每天上班,辦公室在3樓,他天天自己爬上來。」早年留學英國的柯院士,時刻都保持著紳士般的風度,衣著得體,為女士開門也是習慣。「有一次,在學校內部會議上,我沒有穿正裝,還被老師『批評』了。」潛偉說。

  原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秘書長褚幼義已年逾八旬,他是柯院士的「老」學生、「老」同事。「柯院士是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的創始人,那是在1956年,北京科技大學當時還叫北京鋼鐵學院。當時,柯老師就給我講過課。1957年,我畢業留校了,在金屬物理教研室工作,直接在他的領導下。他是當時物理化學系的系主任,我是系秘書。」褚幼義與柯院士相識超過60年,除了學術上的嚴謹態度以外,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柯院士對待學生和後輩的親切和愛護。「很願意和學生交流,為人非常隨和。我時常到家中請教,每次離開柯先生都要送到門口。」「師生」間對學術問題的熱烈討論常常是意猶未盡的,「有一次,晚上十點我起身告別,柯老師送到門口又討論起來,就一直站在門口聊到深夜。」

  褚幼義最後一次見到柯院士是在去年,「柯老師的百歲誕辰慶典時,我因在外地出差,沒能參加。回京後,我到家裡拜訪。」褚幼義回憶,臨走前,百歲的老院士依然照例要起身相送,「不讓我扶,堅持說自己可以慢慢走。送到電梯間,還囑咐我不要上錯電梯。」說到這裡,褚幼義感嘆,「柯老師直到最後還是這麼厚待學生。」

  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盧錫年與褚幼義是同班同學,他也來送別老師。「柯老師是大學階段給我影響最深刻的一位老師。」盧錫年說,1956年,柯院士為當時的金屬物理專業開課講了8講「位錯理論」。「可以說,這8節課引導了我的一生,是打開我物理眼界的窗口。我第一次知道,在『傻大黑粗』的鋼鐵中,也有這麼漂亮的物理模型能夠建立,當時我不禁感慨,這簡直是一個天才的設想。」這是一個後來影響深遠,但在當時尚未被公認的理論,柯院士將它「帶」回中國,傳遞給學生,「可以說,他是一直走在學術前端的人。」

相關焦點

  • 爬鋼筋上下樓?廣州小區居民每天上下樓爬鋼筋:電梯壞了
    自從電梯出現後,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就連住在高層的居民都不會覺得上下樓有多麻煩,但每棟樓的居民都會如此嗎?據12月5日新華網的報導,廣州一個小區的居民竟然每天爬鋼筋上下樓!這是怎麼回事呢?近日,一段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中是一處正在裝修的居民樓,樓內滿是鋼筋結成網狀爬行梯,人們也會看到一個人順著鋼筋爬上爬下。根據爆料人的爆料,這個鋼筋,就是大家上下樓的工具!據悉,這個小區為廣州南浦長大公司小區,因為樓裡要修電梯,所以步梯就先拆了,大家每天只好用鋼筋代替步梯爬行出門。
  • 維修工徒手爬6樓救女童 妻子:不意外,他平時就愛幫助人
    1月5日上午9點過,自貢市富順縣海爾星級服務中心,正在上班的胡云川回訪完客戶後,又開始整理維修設備,準備到客戶家中維修電器。2020年5月21日,自貢市富順縣鍾秀街錦繡花鄉小區,5歲女孩文文(化名)翻到6樓窗外,隨時有掉落危險。此時,胡云川正好騎車經過,發現情況後,他立即停車參與救援。他從5樓窗戶翻出,順著雨棚攀爬到6樓窗外,把女孩抱進屋內,化解了一場險情。
  • 小夥徒手爬6樓救男童,結果自己反被困,因為他恐高!
    近日,在廣東中山 一男子徒手爬樓6樓救下3歲男童 但救人後他說: 「我有點恐高。」 不敢自己爬下來 「當時想都沒想 我就爬上去了」 在廣東中山 一名3歲男童頭部被卡窗外防盜網
  • 徒手爬樓救女童後 女兒喊我「英雄」我還有點不好意思
    1月5日上午9點過,自貢市富順縣海爾星級服務中心,正在上班的胡云川回訪完客戶後,又開始整理維修設備,準備到客戶家中維修電器。2020年5月21日,自貢市富順縣鍾秀街錦繡花鄉小區,5歲女孩文文(化名)翻到6樓窗外,隨時有掉落危險。此時,胡云川正好騎車經過,發現情況後,他立即停車參與救援。他從5樓窗戶翻出,順著雨棚攀爬到6樓窗外,把女孩抱進屋內,化解了一場險情。
  • 「一爬一跳一提」,他在清遠街頭徒手爬樓
    「一爬一跳一提」,他在清遠街頭徒手爬樓 2020-12-13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布鞋院士」到底有多厲害?每天一斤二鍋頭,遙感領域的泰鬥
    微光吸引微光,講臺上,滿頭白髮的他滔滔不絕;素心明志,兩杯濁酒論天下;俠氣致遠,一雙布鞋任平生。他是我國中科院院士,有著「布鞋院士」的稱號,那麼這位「布鞋院士」到底有多厲害?他每天要喝一斤二鍋頭,可謂是酒量驚人,在我國遙感領域,他被視為泰鬥。
  • 男子徒手爬15樓盜竊20多顆彈珠 一覺醒來已是下午3時
    推開衣櫃,一陌生男子和他四目相對。男子凌晨徒手爬15樓盜竊睡著2次讓他吃驚的是,這個小偷凌晨高攀入室,藏在徐先生床底睡到下午,醒來盜竊得手後,又藏在了次臥衣櫃。這前前後後,躲了近18個小時。據嫌疑人陳某交代,23日,他受曾經的「獄友」邀約來到武漢玩。25日下午,2人在黃陂灄口街閒逛時,陳萌生了「搞點錢」的想法。他獨自從一處菜地翻進小區,進入小區,陳某就近選擇了一棟相對偏僻的樓棟,想著高層住戶防範意識較差,陳某決定「攀高入戶」。
  • 追憶揭西籍中科院院士曾毅院士:勤勞儒雅 和藹可親
    曾毅院士的親友、學生紛紛在網上寄託哀思,他的學生在網上留言:「我的導師曾毅先生,為祖國病毒性疾病防控做出巨大貢獻,作為他的學生,獲益匪淺。深恩永志,厚誼長存,我們永遠緬懷您。」還有學生留言:「曾經在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曾毅院士實驗室有過短暫的實習期,至今仍是我值得驕傲的一段經歷。其間接受過曾院士的教導,曾院士的勤勞、儒雅以及對問題清晰敏銳的分析,都讓我記憶深刻。
  • 九十歲的他何以如此精神矍鑠步履穩健,因為軍人永恆
    我下午要上班,沒時間出來。哦,是這樣啊。我接過話茬:你這上午、下午都出來,每次走一圈兒,可是有八公裡多啊。有點兒多吧。強度有點兒大!老人回答:沒事兒,我習慣了。我又問:您今年高壽?老人似乎很高興。你看我有多大歲數?說實話,我看老人應該在七十五到八十之間。就故意少說幾歲,我看您應該有七十了吧?老爺子微微一笑,伸出食指,做形容數字「9」的彎鉤狀:九十啦!
  • 中科院院士上班途中失蹤,找了他27年,至今毫無線索,不是彭加木
    然而繼彭加木之後,又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失蹤了,這次不一樣的是,這位院士消失的地方是上班路上,南京城中。他究竟去哪了?是活著還是被害?又是如何從城中無影無蹤消失的?這一切都是謎,沒有人知道,找了27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 6歲女童從26樓墜地爬起來事件始末 26樓墜下僅右手骨折硬核小天使...
    6歲女童從26樓墜地爬起來事件始末 26樓墜下僅右手骨折硬核小天使沒錯了時間:2019-04-07 14:39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6歲女童從26樓墜地爬起來事件始末 26樓墜下僅右手骨折硬核小天使沒錯了 日前,重慶一名6歲女童不慎從26樓墜下,將雨棚砸出一個大洞 但幸運的是
  • ...卻對學生病人慷慨解囊……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原來它是一本用於收集科研記錄的相冊,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來自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 他們每天負重60多斤爬10樓 脫下「戰袍」37℃都覺得涼爽
    剛剛完成負重60多斤裝備衝上10樓,他隨手摘掉消防帽,用力甩甩頭,手掌快速撣了撣小平頭,汗珠四濺。負重登樓是胡迪和另外15名隊員的日常訓練。進入三伏天,這支專職消防隊的訓練要比其他季節更加嚴格。滅火救援現場需長時間的耐力去支撐,只有強有力的耐力和體魄才能堅持到最後。
  • 扮演猩猩的爬樓動作類微信小遊戲《猩猩爬樓》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款扮演猩猩角色進行向上爬樓的動作挑戰類微信小遊戲《猩猩爬樓》。在《猩猩爬樓》微信小遊戲中再高的樓都可以爬!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款動作挑戰類微信小遊戲《猩猩爬樓》具體怎麼玩吧!用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馬上開始遊戲
  • 下沉幹部背40多斤重的消毒噴霧器,每天爬近200層樓梯
    楚天都市報3月19日訊(記者 李月媛)從2月4日起,在江岸區大智街道銘新社區,總能看見一位50多歲的老同志的身影,事事衝在前面。他就是漢市市直機關下沉幹部曾兵。他不顧身體疾病、主動要求下沉一線;將個人使用的防護物資捐給社區;背起40多斤重的消毒噴霧器,每天爬近200層樓梯做消殺……現在,社區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連續十多天無新增病例,第一網格小區成為無疫小區。經社區街道推薦,他被評為江岸區新冠肺炎防疫先進個人。記者聯繫採訪他,講述先進背後的故事。
  • 沈之荃:為學生洗燒瓶的院士—新聞—科學網
    ■本報通訊員 吳雅蘭 楊懿 施懿真 記者 溫才妃 今年88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高分子系教授沈之荃總是面帶微笑、目光炯炯、思維敏捷、談笑風生。和年輕人在一起,沈之荃說自己也是個「80後」。 這位「80後」全心育人、全情科研的故事,依然讓人難忘。
  • 83歲院士張景中:數學是給「笨人」學的,看好類人自動解答前景
    上世紀70年代,張景中在新疆教書時發現學生理解數學有困難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改變數學的「概念」來解決,很有效果。以學生難以理解的微積分為例,在張景中的《教育數學叢書》裡,有一本《直來直去的微積分》。
  • 高層電梯壞了1個月,宿遷這個小區業主上下樓全靠爬
    9層單元樓僅有的一部電梯壞了一個多月,遲遲沒有修好,這可苦了樓棟的居民們。記者來到業主反映的開源金桂花園小區5A棟3單元,看到電梯的屏幕一直顯示「-1、P、PA」等字母,屏幕的右下角顯示「 檢修」字樣。記者也嘗試按下電梯,發現一點反應也沒有。家住六樓的吳大媽,已經60多歲了,因為每天都要送4歲的孫子去上學,一天幾趟樓上樓下地爬,可把她累壞了。
  • 專訪南都物業代表樓俊:全員調動,共克時艱
    南都地產服務集團總裁樓俊 樂居:目前物業行業實際面臨的困難是什麼?是如何解決的?
  • 8歲哥哥室內看動畫片,3歲妹妹爬出6樓窗外
    近日,高新區金鳳鎮就有一戶家庭將兩個低齡孩子獨自放在家中,結果三歲小妹妹爬到了窗戶外。7月9日下午14時左右,高新區金鳳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對面樓棟一戶人家的小孩爬到了狹窄的窗臺外玩耍,後又爬了回去,十分危險,擔心出現意外求助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