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5日 14:52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上午送別百歲「貝茵體先生」柯俊院士 當年的學生回憶
九十多歲時他還每天爬樓上班
本報訊(記者孫樂琪)悼念的花圈擺滿廳堂,靜默的人群排起長隊……今天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年輕的學子和白髮蒼蒼的學者共同送別年逾百歲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際著名材料物理學家柯俊先生。由於在鋼中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制,柯俊被尊稱為「貝茵體先生」。數十年科研生涯,他的研究始終不離鋼鐵,被稱為中國冶金界「一代宗師」。
北科大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是柯院士的「親學生」。1997年,20多歲的他進入北科大讀博時,柯院士已經是八旬高齡了,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入學之初,柯院士就指導他讀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體會,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英文研討會。2001年,潛偉畢業時,85歲高齡的柯院士親自為他修改論文,從初稿到成稿,七易其稿,最終從預備春季答辯改到了夏季。「就在答辯前一晚,柯老還查出幾處小錯,打電話叮囑我注意。帶有先生筆跡的論文草稿我珍藏至今,時刻給自己警示。」
此後,潛偉留校繼承了柯院士的「衣缽」,也成了他的同事。「九十多歲的柯院士還是每天上班,辦公室在3樓,他天天自己爬上來。」早年留學英國的柯院士,時刻都保持著紳士般的風度,衣著得體,為女士開門也是習慣。「有一次,在學校內部會議上,我沒有穿正裝,還被老師『批評』了。」潛偉說。
原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秘書長褚幼義已年逾八旬,他是柯院士的「老」學生、「老」同事。「柯院士是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的創始人,那是在1956年,北京科技大學當時還叫北京鋼鐵學院。當時,柯老師就給我講過課。1957年,我畢業留校了,在金屬物理教研室工作,直接在他的領導下。他是當時物理化學系的系主任,我是系秘書。」褚幼義與柯院士相識超過60年,除了學術上的嚴謹態度以外,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柯院士對待學生和後輩的親切和愛護。「很願意和學生交流,為人非常隨和。我時常到家中請教,每次離開柯先生都要送到門口。」「師生」間對學術問題的熱烈討論常常是意猶未盡的,「有一次,晚上十點我起身告別,柯老師送到門口又討論起來,就一直站在門口聊到深夜。」
褚幼義最後一次見到柯院士是在去年,「柯老師的百歲誕辰慶典時,我因在外地出差,沒能參加。回京後,我到家裡拜訪。」褚幼義回憶,臨走前,百歲的老院士依然照例要起身相送,「不讓我扶,堅持說自己可以慢慢走。送到電梯間,還囑咐我不要上錯電梯。」說到這裡,褚幼義感嘆,「柯老師直到最後還是這麼厚待學生。」
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盧錫年與褚幼義是同班同學,他也來送別老師。「柯老師是大學階段給我影響最深刻的一位老師。」盧錫年說,1956年,柯院士為當時的金屬物理專業開課講了8講「位錯理論」。「可以說,這8節課引導了我的一生,是打開我物理眼界的窗口。我第一次知道,在『傻大黑粗』的鋼鐵中,也有這麼漂亮的物理模型能夠建立,當時我不禁感慨,這簡直是一個天才的設想。」這是一個後來影響深遠,但在當時尚未被公認的理論,柯院士將它「帶」回中國,傳遞給學生,「可以說,他是一直走在學術前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