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太久讓他們害怕」,紐約時報記者尋訪6位老人,見證蒼老背後的...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綿綿冰 精英說

曾今,人們將長壽作為一項事業來追求,通過各種科技手段期望延長壽命,然而長壽真的好麼?

《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約翰·利蘭從2015年起,便開始操作一個題為「年過85歲」的系列報導,在他追蹤採訪的六位紐約老人中,所有人似乎都失去了點什麼:視力、聽力、配偶、子女、同伴、記憶……

然而每當問到老人死亡是否令他們害怕,幾乎所有人都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讓他們害怕,而死亡可以解決活得太久的問題。

圖片來源:google

眼下,當獨生子女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正被迫迎接一場不斷提前的「中年危機」。寫作這本書那年,55歲的作者剛經歷了離婚,人生首次單身的他必須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而她最大的願望竟是去死。

當我們大多數人天天面向未來而活,在未來的重擔下辛勞,老人們免除了這個煩惱,他們更活在當下,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接受壞的一面。

如果說年輕人從未思考過死亡,那麼對於約翰探訪的老人們來說,晚年的智慧之一,就是承認死亡和變老是生活的一部分。約翰·利蘭很想知道,這些歷經歲月的老人,是如何化解生活的困境,又是如何度過眼前的當下。

活得更長與活得更好

所有人都失去了點什麼

變老是命運恩賜的禮物,但這份禮物也顯得沉重,約翰.利蘭採訪的六位老人,每位都面臨著各自的生活難題。這6位老人老人可能是非裔、移工、白領、資深電影人,都伴有失能、失落,但他們仍設法讓人生快樂,並試著自處。

在相愛60年的伴侶去世後,約翰·索倫森喪失了對生活的大部分興趣,他獨自在曼哈頓上西區生活了6年,今年91歲的他孤孤單單、不願離開公寓。

約翰·索倫森會在不經意間提起,因為不能再做以前那些事而產生的挫敗感,也會因為無法原諒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而拒絕使用助行器或輪椅。

指關節通風後,他一度連自己吃飯都成了問題,幾乎抬不起胳膊梳頭,有時候只能像狗狗一樣把嘴湊在盤子裡吃東西。

來自中國香港的黃萍今年80歲了,她說,老的時候必須選擇讓自己快樂,不然會變得更老。她有些失憶,但現在仍天天和好友一起打麻將。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相比約翰,91歲的魯思·維利希或許更「幸運」一些。

這些年來她一直生活在布魯克林有生活輔助設備的一家機構,她為此賣掉自己的房子、車子,這也意味著失去了自己的居所和朋友。

對像魯思一樣的老人來說,養老院使他們能夠擺脫子女獲得獨立。在養老院,大家在同一屋簷下開展活動,身邊都是和他們差不多的人,按照年齡和體能區分。

魯思是一個身材嬌小的女性,年輕的時候任何事都喜歡親力親為,但自從搬到新的養老院之後,就動得越來越少。冬天就要過去,整個城市還被包裹在冰雪之中,她還在因為幾個月前的出行感到疲憊不堪。

住進養老院的魯斯不希望孩子過度保護,也在依賴之中找到新的關係。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這些熱情、古怪、苛刻、風趣、睿智、囉嗦的老人們,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都成為了約翰·利蘭的長輩,約翰說:「和他們在一起,我不再自以為了解生活「。

對於大多數老人們來說,肌肉萎縮導致的行動不便成了他們首要面對的問題。事實上,人類從中年開始就會漸漸出現一種叫作」肌肉萎縮」的狀況,人到了80歲,會喪失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肌肉組織。

在約翰.利蘭第二次去探望魯思的時候,魯思向他講述了前一天去看醫生的日常。

今年87歲的弗雷德是一位「二戰」老兵,有天晚上因為在廚房摔了一跤,站不起來,不得不在地板上睡到早晨。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計程車來的時候,她發現這是一輛高大的SUV,車太高她爬不上去,只好請司機把她抱上車,但最後還是因為沒法把上半身仰到後座而選擇放棄。

看病的日常出行也成為了老年生活中的一種壓力,隨著時間的行進,他們終將面對的是生命的離去。

生活在日本關西兵庫縣的木村茂,是一名鐘錶修理匠。他和妻子幸子在28歲那年結婚,雖然日本很多夫妻喜歡分床睡,但他們在從結婚起就約定,未來的每一天都一起睡在雙人床上,感情十分要好。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兩人還約定退休之後,一起進行公路旅行,在旅途中度過他們的金婚。

然而,比金婚先到來的卻是妻子幸子的疾病。

大約從2009年開始,幸子的自理能力開始變差,到了2011年,幸子竟在不知不覺中尿褲子了。木村帶她去看醫生,經確診,幸子患上了痴呆症並少見地並發了帕金森。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醫生告訴木村,這種病是無法痊癒的,只能爭取讓病程進展得緩慢一點。

此後,木村便辭掉了工作開始全天候地照顧妻子。剛開始,病不算嚴重,但在半年後,她就變得暴躁易怒,並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和生理控制能力,需要人24小時看護。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為衰老或病症需要受到家庭的看護,對於年過古稀的木村來說,不論是精神還是體力上,照顧一個年紀相仿或是更大的老人更加困難重重。

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可以堅持,但當這樣的照顧以年甚至十年計算,你還能做到如初的無微不至嗎?

這時候,真正的考驗便來臨了。

我想照顧你,但是力不從心

幾個月之後,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妻子已經認不出木村,「你這傢伙真討厭啊。」原本溫柔的妻子反反覆覆向木村發脾氣,木村只能不斷安撫她,而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十分鐘。

一年後的一個雨夜,幸子晚上開始睡不著,並且每夜都對著木村無休止大聲斥責。沒有辦法的木村請醫生開了安眠藥。但藥物也沒有什麼效果,幸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糕,連鄰居都有了怨言。

圖片來自《小偷家族》

突然有一天,幸子要求木村深帶她去開車兜風。

這輛承載著兩人美好回憶的三菱汽車的確安撫了幸子,一坐上去,她心情就變好,還會打瞌睡。

從此,木村每一夜都要開車帶幸子去兜風,就這樣度過漫長的一夜。坐在副駕上的幸子神清氣爽,但是70多歲的木村卻必須全神貫注的開車,還要兼顧妻子的安全,回家後則要繼續幹別的家務活。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整夜不能休息、白天又要做家務,這樣的生活木村的身體承受不了,他終於決定接受看護援助的建議,把幸子送到護理保健機構。

反覆尋找後有一家養老院願意讓幸子試住一晚,但幸子在夜晚太吵鬧,直接影響到其他老人休息,只能將她勸退。(普通養老院的每護士在夜間要一人負責20多位病人,不可能一對一的安撫她)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此時的木村已經陷入絕望的境地,他不知應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悲劇開始悄悄醞釀。

從養老院回來後的一天夜裡,幸子再一次反覆睡去又醒來,每次醒來都對木村發脾氣。反覆幾次後,木村在恍惚中抓緊了幸子脖子上用來冰敷的毛巾...

圖片來自網絡

等木村清醒過來,幸子已經失去了呼吸。

隨後他也吞下了數十片安眠藥,在絕望和疲憊中離開人世。

木村的悲劇,只是老人看護難題的一個縮影。

日本作為一個老齡化極為嚴重的國家,平均每兩周,就會發生一起與之相關的殺人事件。裡面既有 「老老看護」——年老夫婦互相照顧的例子,也有兒女殺害父母的例子。

沒有尊嚴的生命,應該繼續麼?

對於生命美好的想像,許多人會用「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來形容,但想要實現「死如秋葉之靜美」,以儘量自然、有尊嚴的方式離世,卻遠遠沒有那麼容易。

約翰.利蘭在書中提到自己的親身經歷,遇到自己親人面臨生命考驗時,這位充滿智慧的資深記者也面臨兩難的選擇。約翰的母親多蘿西住在曼哈頓下城區的一幢老年公寓中,依靠著一臺電動輪子進行日常生活。

2011年,她差點在一次脊椎手術後離開人世。在此之後,她表達了人生中唯一一個強烈的意願,那就是離開人世。

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約翰.利蘭在伊拉克執行報導任務,所以一直是自己的弟弟喬陪伴在母親身邊,兄弟兩人都不贊成母親做脊椎手術。幾年前,母親已經經歷過一次脊椎手術,手術使她臥床數月,而且並沒有帶來多大改善。但是她疼痛難忍,最後還是選擇接受手術。

就是這次手術,讓約翰.利蘭兄弟兩人面臨了兩難的選擇。手術後,母親的身體更弱了,並且爆發了感染,她的身體毫無抵抗能力。醫生希望同意給她插一根試管,以幫助她挺過這次感染,但是她自己卻想要放棄搶救。

約翰.利蘭通過嘈雜不清的手機和弟弟在電話中商量對策,他說,這是一個決定母親生死的可怕選擇。按照母親的意願,如果她不能回復有尊嚴的生活,那就放棄治療。

這樣的情節,也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老人的生命也許會被現在高超的醫術所拯救,那生命的質量呢?沒有尊嚴的生活你能替老人家做主麼?

圖片來自《小偷家族》

日本東京大學的上川廣教授曾說,「如何迎接自己生命的結束,實際上是如何保持尊嚴地活著」。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自然規律,只是大多數人都會迴避死亡這個問題。

約翰.索倫森是約翰.利蘭的採訪對象之一,早期見面時,他總是說希望能早點離去。在採訪中的一年,約翰.索倫森給了利蘭啟發,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見證了這位老人的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位有智慧的老人一直權衡,他盤點自己仍在享受的東西,把這些東西與維持生命所需的努力加以權衡。漸漸的,老人意識到自己付出越來越多,他的生存的快樂卻越來越少,活著的意義也越來越少 。

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約翰.利蘭的母親,在2015年的聖誕節快要到來的時候,因為胸口疼痛和血液中的肌鈣蛋白酶含量高而再次進了醫院。

看著母親在螢光燈下,靠在醫院的病床上,身上連著嗶嗶作響的電子監視器和各種管子,時而清醒,時而模糊,汙跡斑斑的鏡片後是平靜的雙眼。她說,如果上次的肺炎能夠悄無聲息地把她帶走該有多好。

聽聞母親「希望擺脫這樣的生命,因為背負它的時間夠長了「,約翰.利蘭在那一刻反問自己,我不會要她保留一條她不再喜歡的圍巾,那為什麼還執意讓她留住自己不再留戀的生命呢?

在中國,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根據2020中國人口報告,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更尤為關鍵的是:即便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其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專家曾對此給出兩方面的建議:首先,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其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為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勢在必行。而對於我們每位個體來說,我們要明白,父母已老,他們需要我們,恰如我們幼時需要他們一樣。

行孝,絕非只給予一點物品,還有陪伴;贍養,也絕非按時打錢,還有對老人生活的關照,精神的撫慰。

珍惜眼前人。

陪伴趁當下。

莫待他年離去時,徒然空嘆息。

reference:

約翰.利蘭:《長壽的代價:我和六位老人共處的一年》

外灘君:我為什麼殺了我最親近的人?

雅虎新聞:日本看護殺人案件當事人獨白:那是披著我媽的皮的怪物

新浪財經:中國人口報告2020:少子老齡化挑戰

作者: 綿綿冰,90後電視臺記者,努力以溫柔眼光看待世界。

相關焦點

  • 「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
    「健康的老人活得長久,是家人的福氣,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活得長久,真的對家人是很大壓力,但是,人心都是肉長的,莫要說這些話,能說出:「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這種人難道就沒有想過假如有一天你老了,別人覺得你活得太久,你是什麼想法?
  • 農村老人常調侃,「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
    導語:農村老人常調侃,「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真的假的?這句話雖然不中聽,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站在客觀立場上來看待這個問題,僅以生命的長度來衡量一個人的福氣,好似也並不對。老人是否有福氣,有多種因素決定,比如身體健康、家庭關係和諧、子女孝敬、心情順暢等等綜合性生活質量來決定,並不是說以人生的長度來計算一個老人是否有福。所以你看,才會有人說「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這樣的論調。這裡面關鍵因素在於,老人歲數大了以後,身體機能肯定是每況愈下,體能肯定會逐漸失去高質量的生活能力。
  • 默多克的紐約郵報為什麼老撕《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與紐約郵報開撕,誰來當裁判?其他的媒體唄。NPR插了一手,其他的媒體也大都不願閒著,都愛湊熱鬧。最終,總能撕出個所以然來,紐約找不到鐵證,巴黎有。第二天,被指控以「廉價的猜測」糊弄人的《紐約郵報》又爆出猛料,《紐約·時報》將關閉其在巴黎的編印業務,裁撤全部採編人員。這回,巴黎的記者們親眼撞見了《紐約·時報》管理人員與當地記者工會組織洽談善後的場景,鐵證如山。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小哥提到,《紐約時報》視頻的主人公,是一名不幸患癌的老人。小哥感慨,通過各種嘗試和努力,在診斷出癌症後這位老人活了6年。雖然這她依然在75歲時不幸去世,但總體而言,她已經比很多高齡癌症患者活得都長。而這,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與病魔持續抗爭的故事。
  • 《紐約時報》記者:請人家中國醫生幫忙!別不承認,我們可能真的需要...
    美國疫情日益嚴峻,當地時間3月31日,對中國抗疫經驗有深入了解的《紐約時報》記者科學與健康記者唐納德·麥克尼爾(Donald McNeil)又上電視了。他表示,「川普政府可能會非常害怕承認自己需要外界幫助這件事,拒絕給醫生們發放籤證,但這會以(付出更多)生命為代價。」唐納德·麥克尼爾在新聞訪談節目中毫不吝嗇對中國醫生的溢美之詞:在中國,有4萬名醫生、護士、呼吸科專家從全國各地奔赴武漢,幫助武漢醫生抗擊疫情。
  • 紐約時報登了一篇什麼樣的稿子?
    不過,《紐約時報》的評論部主編貝內特可能沒有想到,他6月3日籤發的一篇來自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的評論文章,未來幾天裡會在美國新聞界掀起滔天巨浪。(圖說:《紐約時報》總部大樓。評論一經刊出,《紐約時報》裡裡外外立刻炸開了鍋——據《紐約時報》自己的記者報導,800名員工籤署了聯名信給管理層表達對文章的反對;數十名員工不顧編輯部的發言限制,在社交網絡上「開罵」;此外,數百名讀者致電該報要取消訂閱;《紐約時報》的評論部也多次刊文跟進;編輯部為此開了個會,還導致了貝內特職業生涯的一次「大滑坡」……那麼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奧斯丁·雷米茲的推特封面在引發爭議後,雷米茲更改了封面照片據「今日俄羅斯」(RT)29日報導,一位中國網友「Carl Zha」注意到了《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並發布推文介紹了這張封面照的背景,隨即引起網民憤怒
  • 獨家:《紐約時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一次戳穿8個涉疆謠言
    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就《紐約時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等境外媒體、組織發布涉疆歪曲報導,採訪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表示,《紐約時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 等境外媒體、組織發布的報導,純屬惡意歪曲抹黑新疆教培中心和反恐、去極端化工作,我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新聞發言人就媒體比較關心的相關問題作出回答。
  • 《紐約時報》員工想「自我審查」:專人評判敏感內容
    當地時間7月31日,代表《紐約時報》1200多名員工的工會發推稱,他們在7月已同公司管理層進行會面,提出了包括「自我審查」在內的一系列「保證多樣化和公平」的意見。根據《紐約時報》工會公布的備忘錄,這一「自我審查」機制要求在出版之前就對「敏感內容」進行評判。他們提出的方法則是在正式發布前,派專人負責閱讀評判工作,且將按照翻譯的標準支付僱傭費用。
  • 拯救傳媒帝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革命之路
    在位於曼哈頓的紐約時報總部大樓中,傳統新聞人 David Carr 和新媒體記者 Brian Stelter 的拉鋸戰又開始了。Brian Stelte 在嘲笑同事中午還在談論他前一天夜裡在 twitter 就已經瀏覽到的新聞。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拿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照作...
    【環球網報導】《紐約時報》又攤上事兒了。近日,《紐約時報》駐港記者奧斯汀·拉姆齊(Austin Ramzy)因使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艦隊集結香港的照片作為推特封面照片,引發網友憤怒。隨後,這名記者趕緊換掉了這張圖......
  • 胡泳|徹底改造《紐約時報》——紙媒未死,創新為魂
    2006-2019年紐約時報公司年收入(單位:10億美元)紐約時報公司2019年的收入達到18.1億美元,仍然大大低於2010年代中期的收入,但比三年前的15.6億美元有了明顯增長。做讀者可以使用的新聞《紐約時報》深刻地意識到,為了留住當前的讀者並吸引新的讀者,要敢於挑戰舊日的以印刷為中心的根深蒂固的習慣。《紐約時報》有著驕傲的傳統,編輯記者的工作常常反映了幾十年來建立的慣例,例如:每天與讀者交談一次,刻意保持同他們的疏離,並相信最有效的工具是書面文字。
  • 紐約時報筆下的中國疫情,給我們結結實實上了一堂西方「新聞課」
    對比一下,與中國國土面積相近的美國,只有35萬座4G基站,是中國的6.4%。《紐約時報》哪來的「底氣」說中國的網際網路不夠可靠呢?報導還表示,新冠疫情對富人和窮人、城市和農村有著迥然不同的影響。顯然,《紐約時報》記者和編輯的眼光是十分「挑剔」的,有一套不可撼動的思路,只吸收他們想要的資料。他們就像一條強大的生產線,或者說是一套製作工藝,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被他們磨碎、重組,加工,生產出一套「快消品」。
  • 美國新冠死亡病例近10萬《紐約時報》頭版刊登部分逝者名單
    這是5月24日在美國紐約拍攝的當天的《紐約時報》。美國新冠死亡人數正逼近10萬。24日出版的《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1000位逝者的姓名、年齡和職業等信息,密集的排版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這是5月24日在美國紐約拍攝的當天的《紐約時報》。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這是5月24日的《紐約時報》電子版。新華社發這是5月24日在美國紐約拍攝的當天的《紐約時報》。
  • 尋訪侵華戰爭倖存者的日本記者:受右翼批評,仍執著於真相
    他的身後,13位早稻田大學的學生正在大聲討論,為匯報作最後的準備。2019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66歲的野中章弘帶學生到南京做研修,找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南京依然悶熱,野中先生堅持穿一件藍色襯衫,外搭一件馬甲。他習慣穿這種有很多口袋的馬甲。進入大學教書之前,他做過很長時間的戰地記者,曾是日本自由記者的代表人物。
  • 川普「贏了」《紐約時報》到底是誰不懂「政治正確」?
    以《紐約時報》為恥!)聚集在《紐約時報》總部大樓下的人群,此時已頗具規模。他們聲嘶力竭、怒不可遏,奮力揮舞著手中的以色列國旗,高舉的標語上,Guilty(有罪)是最醒目的字眼。一個憤怒的小夥子,更是一邊將手中的《紐約時報》撕成碎片,一邊對著鏡頭高喊:「這就是你們的下場!」……因為一幅漫畫。
  • 攀爬《紐約時報》大樓的美國人被困5樓外牆,被紐約警方當場逮捕
    10月15日, 周四晚上,紐約警方逮捕了一名美國男子,此前有人看到他攀爬爬曼哈頓《紐約時報》大樓的外牆。在街道上拍攝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攀爬者在《紐約時報》大樓的一個角落向上爬了幾層樓。
  • 2019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紐約時報》評 2019 年度十本好書《呼吸》(Exhalation)特德·姜(Ted Chiang)著《呼吸》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4 屆雨果獎、4 屆星雲獎得主特德·姜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了特德·姜的 9 篇中短篇小說,其中 4 篇《雙面真相》《大寂靜》《臍》和《焦慮是自由引起的暈眩》
  • 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慶將無人喝彩 水晶球照常降下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外媒稱,紐約時報廣場的跨年水晶球由2668個水晶三角形和32256個閃爍著紅、藍、綠、白光的燈泡構成,重達5.38噸。所有人都希望水晶球能儘快為新冠疫情之年畫上句號。據埃菲社紐約12月28日報導,紐約時間2020年最後60秒時,水晶球將從24米高的地方降下來,屆時美國人將開啟10秒倒計時,並用親吻開啟新的一年。但是今年,時報廣場的跨年活動將是一場沒有觀眾的慶祝活動。報導稱,12月31日23時59分時,水晶球裝置將啟動,直徑3.6米的水晶球將為2020年送上最後的告別。
  •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大型紀錄片《尋訪老英雄》在沂南開機!
    為紀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11月22日,大型紀錄片《尋訪老英雄》開機儀式在臨沂市沂南縣天河養老服務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共山東省委老幹部局、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山東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山東省國欣文旅集團共同主辦,魯商傳媒集團承辦,旨在通過鏡頭、影像、檔案,展現我省60位老英雄的革命事跡,一起重溫歷史,牢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