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綿綿冰 精英說
曾今,人們將長壽作為一項事業來追求,通過各種科技手段期望延長壽命,然而長壽真的好麼?
《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約翰·利蘭從2015年起,便開始操作一個題為「年過85歲」的系列報導,在他追蹤採訪的六位紐約老人中,所有人似乎都失去了點什麼:視力、聽力、配偶、子女、同伴、記憶……
然而每當問到老人死亡是否令他們害怕,幾乎所有人都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讓他們害怕,而死亡可以解決活得太久的問題。
圖片來源:google
眼下,當獨生子女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正被迫迎接一場不斷提前的「中年危機」。寫作這本書那年,55歲的作者剛經歷了離婚,人生首次單身的他必須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而她最大的願望竟是去死。
當我們大多數人天天面向未來而活,在未來的重擔下辛勞,老人們免除了這個煩惱,他們更活在當下,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接受壞的一面。
如果說年輕人從未思考過死亡,那麼對於約翰探訪的老人們來說,晚年的智慧之一,就是承認死亡和變老是生活的一部分。約翰·利蘭很想知道,這些歷經歲月的老人,是如何化解生活的困境,又是如何度過眼前的當下。
活得更長與活得更好
所有人都失去了點什麼
變老是命運恩賜的禮物,但這份禮物也顯得沉重,約翰.利蘭採訪的六位老人,每位都面臨著各自的生活難題。這6位老人老人可能是非裔、移工、白領、資深電影人,都伴有失能、失落,但他們仍設法讓人生快樂,並試著自處。
在相愛60年的伴侶去世後,約翰·索倫森喪失了對生活的大部分興趣,他獨自在曼哈頓上西區生活了6年,今年91歲的他孤孤單單、不願離開公寓。
約翰·索倫森會在不經意間提起,因為不能再做以前那些事而產生的挫敗感,也會因為無法原諒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而拒絕使用助行器或輪椅。
指關節通風後,他一度連自己吃飯都成了問題,幾乎抬不起胳膊梳頭,有時候只能像狗狗一樣把嘴湊在盤子裡吃東西。
來自中國香港的黃萍今年80歲了,她說,老的時候必須選擇讓自己快樂,不然會變得更老。她有些失憶,但現在仍天天和好友一起打麻將。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相比約翰,91歲的魯思·維利希或許更「幸運」一些。
這些年來她一直生活在布魯克林有生活輔助設備的一家機構,她為此賣掉自己的房子、車子,這也意味著失去了自己的居所和朋友。
對像魯思一樣的老人來說,養老院使他們能夠擺脫子女獲得獨立。在養老院,大家在同一屋簷下開展活動,身邊都是和他們差不多的人,按照年齡和體能區分。
魯思是一個身材嬌小的女性,年輕的時候任何事都喜歡親力親為,但自從搬到新的養老院之後,就動得越來越少。冬天就要過去,整個城市還被包裹在冰雪之中,她還在因為幾個月前的出行感到疲憊不堪。
住進養老院的魯斯不希望孩子過度保護,也在依賴之中找到新的關係。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這些熱情、古怪、苛刻、風趣、睿智、囉嗦的老人們,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都成為了約翰·利蘭的長輩,約翰說:「和他們在一起,我不再自以為了解生活「。
對於大多數老人們來說,肌肉萎縮導致的行動不便成了他們首要面對的問題。事實上,人類從中年開始就會漸漸出現一種叫作」肌肉萎縮」的狀況,人到了80歲,會喪失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肌肉組織。
在約翰.利蘭第二次去探望魯思的時候,魯思向他講述了前一天去看醫生的日常。
今年87歲的弗雷德是一位「二戰」老兵,有天晚上因為在廚房摔了一跤,站不起來,不得不在地板上睡到早晨。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計程車來的時候,她發現這是一輛高大的SUV,車太高她爬不上去,只好請司機把她抱上車,但最後還是因為沒法把上半身仰到後座而選擇放棄。
看病的日常出行也成為了老年生活中的一種壓力,隨著時間的行進,他們終將面對的是生命的離去。
生活在日本關西兵庫縣的木村茂,是一名鐘錶修理匠。他和妻子幸子在28歲那年結婚,雖然日本很多夫妻喜歡分床睡,但他們在從結婚起就約定,未來的每一天都一起睡在雙人床上,感情十分要好。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兩人還約定退休之後,一起進行公路旅行,在旅途中度過他們的金婚。
然而,比金婚先到來的卻是妻子幸子的疾病。
大約從2009年開始,幸子的自理能力開始變差,到了2011年,幸子竟在不知不覺中尿褲子了。木村帶她去看醫生,經確診,幸子患上了痴呆症並少見地並發了帕金森。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醫生告訴木村,這種病是無法痊癒的,只能爭取讓病程進展得緩慢一點。
此後,木村便辭掉了工作開始全天候地照顧妻子。剛開始,病不算嚴重,但在半年後,她就變得暴躁易怒,並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和生理控制能力,需要人24小時看護。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為衰老或病症需要受到家庭的看護,對於年過古稀的木村來說,不論是精神還是體力上,照顧一個年紀相仿或是更大的老人更加困難重重。
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可以堅持,但當這樣的照顧以年甚至十年計算,你還能做到如初的無微不至嗎?
這時候,真正的考驗便來臨了。
我想照顧你,但是力不從心
幾個月之後,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妻子已經認不出木村,「你這傢伙真討厭啊。」原本溫柔的妻子反反覆覆向木村發脾氣,木村只能不斷安撫她,而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十分鐘。
一年後的一個雨夜,幸子晚上開始睡不著,並且每夜都對著木村無休止大聲斥責。沒有辦法的木村請醫生開了安眠藥。但藥物也沒有什麼效果,幸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糕,連鄰居都有了怨言。
圖片來自《小偷家族》
突然有一天,幸子要求木村深帶她去開車兜風。
這輛承載著兩人美好回憶的三菱汽車的確安撫了幸子,一坐上去,她心情就變好,還會打瞌睡。
從此,木村每一夜都要開車帶幸子去兜風,就這樣度過漫長的一夜。坐在副駕上的幸子神清氣爽,但是70多歲的木村卻必須全神貫注的開車,還要兼顧妻子的安全,回家後則要繼續幹別的家務活。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整夜不能休息、白天又要做家務,這樣的生活木村的身體承受不了,他終於決定接受看護援助的建議,把幸子送到護理保健機構。
反覆尋找後有一家養老院願意讓幸子試住一晚,但幸子在夜晚太吵鬧,直接影響到其他老人休息,只能將她勸退。(普通養老院的每護士在夜間要一人負責20多位病人,不可能一對一的安撫她)
圖片來自《步履不停》
此時的木村已經陷入絕望的境地,他不知應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悲劇開始悄悄醞釀。
從養老院回來後的一天夜裡,幸子再一次反覆睡去又醒來,每次醒來都對木村發脾氣。反覆幾次後,木村在恍惚中抓緊了幸子脖子上用來冰敷的毛巾...
圖片來自網絡
等木村清醒過來,幸子已經失去了呼吸。
隨後他也吞下了數十片安眠藥,在絕望和疲憊中離開人世。
木村的悲劇,只是老人看護難題的一個縮影。
日本作為一個老齡化極為嚴重的國家,平均每兩周,就會發生一起與之相關的殺人事件。裡面既有 「老老看護」——年老夫婦互相照顧的例子,也有兒女殺害父母的例子。
沒有尊嚴的生命,應該繼續麼?
對於生命美好的想像,許多人會用「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來形容,但想要實現「死如秋葉之靜美」,以儘量自然、有尊嚴的方式離世,卻遠遠沒有那麼容易。
約翰.利蘭在書中提到自己的親身經歷,遇到自己親人面臨生命考驗時,這位充滿智慧的資深記者也面臨兩難的選擇。約翰的母親多蘿西住在曼哈頓下城區的一幢老年公寓中,依靠著一臺電動輪子進行日常生活。
2011年,她差點在一次脊椎手術後離開人世。在此之後,她表達了人生中唯一一個強烈的意願,那就是離開人世。
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約翰.利蘭在伊拉克執行報導任務,所以一直是自己的弟弟喬陪伴在母親身邊,兄弟兩人都不贊成母親做脊椎手術。幾年前,母親已經經歷過一次脊椎手術,手術使她臥床數月,而且並沒有帶來多大改善。但是她疼痛難忍,最後還是選擇接受手術。
就是這次手術,讓約翰.利蘭兄弟兩人面臨了兩難的選擇。手術後,母親的身體更弱了,並且爆發了感染,她的身體毫無抵抗能力。醫生希望同意給她插一根試管,以幫助她挺過這次感染,但是她自己卻想要放棄搶救。
約翰.利蘭通過嘈雜不清的手機和弟弟在電話中商量對策,他說,這是一個決定母親生死的可怕選擇。按照母親的意願,如果她不能回復有尊嚴的生活,那就放棄治療。
這樣的情節,也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老人的生命也許會被現在高超的醫術所拯救,那生命的質量呢?沒有尊嚴的生活你能替老人家做主麼?
圖片來自《小偷家族》
日本東京大學的上川廣教授曾說,「如何迎接自己生命的結束,實際上是如何保持尊嚴地活著」。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自然規律,只是大多數人都會迴避死亡這個問題。
約翰.索倫森是約翰.利蘭的採訪對象之一,早期見面時,他總是說希望能早點離去。在採訪中的一年,約翰.索倫森給了利蘭啟發,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見證了這位老人的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位有智慧的老人一直權衡,他盤點自己仍在享受的東西,把這些東西與維持生命所需的努力加以權衡。漸漸的,老人意識到自己付出越來越多,他的生存的快樂卻越來越少,活著的意義也越來越少 。
圖片來自《長壽的代價》
約翰.利蘭的母親,在2015年的聖誕節快要到來的時候,因為胸口疼痛和血液中的肌鈣蛋白酶含量高而再次進了醫院。
看著母親在螢光燈下,靠在醫院的病床上,身上連著嗶嗶作響的電子監視器和各種管子,時而清醒,時而模糊,汙跡斑斑的鏡片後是平靜的雙眼。她說,如果上次的肺炎能夠悄無聲息地把她帶走該有多好。
聽聞母親「希望擺脫這樣的生命,因為背負它的時間夠長了「,約翰.利蘭在那一刻反問自己,我不會要她保留一條她不再喜歡的圍巾,那為什麼還執意讓她留住自己不再留戀的生命呢?
在中國,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根據2020中國人口報告,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更尤為關鍵的是:即便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其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專家曾對此給出兩方面的建議:首先,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其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為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勢在必行。而對於我們每位個體來說,我們要明白,父母已老,他們需要我們,恰如我們幼時需要他們一樣。
行孝,絕非只給予一點物品,還有陪伴;贍養,也絕非按時打錢,還有對老人生活的關照,精神的撫慰。
珍惜眼前人。
陪伴趁當下。
莫待他年離去時,徒然空嘆息。
reference:
約翰.利蘭:《長壽的代價:我和六位老人共處的一年》
外灘君:我為什麼殺了我最親近的人?
雅虎新聞:日本看護殺人案件當事人獨白:那是披著我媽的皮的怪物
新浪財經:中國人口報告2020:少子老齡化挑戰
作者: 綿綿冰,90後電視臺記者,努力以溫柔眼光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