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說起渣男,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元稹。
少有人知的是,唐代還有一位「外貌協會」詩人,他只娶美女,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離了四五次婚,真是個渣男詩人。
就是這個「渣男」詩人,卻寫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黃鶴樓》,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人崔顥。
一首《黃鶴樓》,流傳千古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詩,曾說道: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林黛玉認為:作詩要以「意」(內容)為先,文辭格律次之,不要因過分注重辭採形式而損害了內容。
而《黃鶴樓》就是一首「不以詞害意」的佳作。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是一首七言律詩,但是,他的格律卻並不嚴明。
前四句重複出現了三個「黃鶴」,這是律詩中的大忌,可是,讀起來,卻奔騰直下,毫不拖沓。
「黃鶴一去不復返」一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也不顧什麼對仗,這首詩全是古體詩的句法。
可是,正如林黛玉所說「不以詞害意」,雖然格律不嚴明,但氣象恢宏、氣概蒼莽雄大,富有繪畫美、音樂美,讀來詠嘆不絕,是題詠黃鶴樓的絕唱。
南宋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李白也讚賞不已
李白也喜歡這首詩。
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李白來到黃鶴樓,詩興大發,準備賦詩,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後,感慨寫得太好了,自己寫不過他,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故事很傳奇,不知真假。
但是,李白對這首詩的讚賞卻是肯定的。
李白的兩首名作《登金陵鳳凰臺》和《鸚鵡洲》,就有很明顯的仿寫《黃鶴樓》的影子。
李白頗有一種想與崔顥一較高下的樣子。
崔顥——浪子回頭金不換
在我國,《黃鶴樓》詩家喻戶曉,有的兒童都會背,但關於作者崔顥,我們卻知之甚少。
小七必須告訴你大跌眼鏡的是,崔顥的人生,頗有一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意味。
崔顥22歲就中了進士,年輕時愛寫詩,但是,非常輕浮。
據說,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李邕知道他有才名,請他到家中做客。崔顥來了之後,獻詩一首: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最少,復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閒來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李邕一聽,大怒說:小兒無禮。拂袖而去,再不與他交往。
這崔顥也是,拜訪當世的名流前輩,寫一些輕浮的詩,怨不得人家生氣。
年輕時的崔顥還是個渣男,是個外貌協會,娶妻子,一定要選最漂亮的那一個。
但是呢,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崔顥離異非常頻繁。
《唐才子傳》記載說:凡易三四。
《新唐書》記載:凡四五娶。
四五是虛指,也可以看出崔顥離異太多頻繁,起碼也是四五次以上。
這離婚離到史官都側目的,唐代詩人,崔顥獨一份。
當時之人評價崔顥:有才無行。就是有才華,但德行不好。
這樣一個花花公子的人物,感覺和《黃鶴樓》十分不搭。
可是,有一句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
晚年的崔顥到北方邊關遊歷一番後,詩風大變,「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讓人稱奇。
可見,環境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
黃鶴樓作為古蹟,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寫就詩作,可是,只有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被評為「千古第一」。
每每讀到《黃鶴樓》,小七就感慨崔顥的幸運。
《全唐詩》中共收錄了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位詩人。
與那些寂寂無名的詩人相比,崔顥是那麼幸運,只一首《黃鶴樓》就流傳千古,連李白也為之點讚,真是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