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當投資人陳宏第一次見到滬江創始人兼CEO伏彩瑞時,一個滔滔不絕、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正坐在沙發上,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心目中的網際網路教育生態圈。聊著聊著,陳宏突然感覺這個小夥子很像自己另外一位老朋友,「這不就是教育界的小馬雲嗎!」
在最新一期的《中國經營者》節目中,漢能投資創始人兼CEO陳宏,講述了自己究竟出於何種原因,最終把資本投向了滬江,使這家在線教育公司從六年前的估值一億,飆升至70億,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獨角獸。
陳宏提及的這位「小馬雲」,正是中國網際網路教育領域的「獨角獸」掌門人伏彩瑞。
他的對外身份是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不被人知的是,他還有過另一個充滿青蔥歲月回憶和年代感的身份——中國第一代、骨灰級個人站長阿諾。阿諾是他給自己取的英文名Arnold,希望能長成偶像阿諾-施瓦辛格一樣的彪形大漢,這個網名由此沿用至今。
這位來自上海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大三就創辦了當時僅有的網絡語言學習論壇——滬江語林,在網際網路才剛剛挑起人們對全新世界好奇心的時候,一群聚在時代前沿的中國外語愛好者,又有了一塊屬於他們自己的交流地。只不過他們通過網線連接在一起,活躍在虛擬論壇上。
而2009年的滬江,幾乎沒有一個人能看懂,連照搬一個國外模式參照物都沒有。也就是在過去三年中,全球網際網路教育才開始迅猛發展,並快速在中國從一片藍海殺成了紅海。
這三年,隨著網際網路、高科技和支付手段的飛速發展,包括VR、AR技術的產生,使人們開始逐漸實現無需面對面,就有了能進行生動學習和交流溝通的工具,這也為網際網路教育打了一針強心劑。
陳宏始終堅信,如果網際網路領域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平臺都搭建起來,又適時出現有夢想的創業者能利用此平臺進行發展,將傳統教育的方式以高科技的形式體現出來,簡單又好用,那麼這個企業就可能發展很快,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出低成本、有價值的東西。
過去幾年,陳宏和他的漢能投資始終低調關注著教育,也曾投過不少教育公司,包括北京一家創百億市值的公司,只是當時都屬於線下教育領域。但是傳統教育發展過於局限,並不能從本質上幫助和改變教育,直到他遇上了伏彩瑞,似乎才看到了些許不同的地方。
漢能投滬江是在2015年10月,就在這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投資人陳宏親眼見證了一場技術和網際網路教育革命的發展。
那是源於一次演講的機緣,陳宏無意錯過了伏彩瑞的演說,卻被滬江的公關同事熱情地拉著推薦他們自己的老闆。這件事讓這位王牌投資人一直對滬江懷有好奇心,也總是惦記著,直到之後在上海順道拜訪了伏彩瑞,才開始關注到這位年輕的創始人。節目中陳宏回憶說,「拜訪阿諾的時候,我去他的辦公室一坐就開始聊,我們聊了快兩小時,他滔滔不絕。聊著聊著,我突然感覺他有點像我另外一個朋友馬雲,也是十幾年了。」
「馬雲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話非常有說服力,愛說、口才也特別好,格外有激情,」當陳宏看到伏彩瑞之後,心裡就樂了,「這不就是教育界的小馬雲嗎!」
對職業投資人來說,行業只是大方向,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而網際網路又是一個趨勢,歸根結底投的是人。在陳宏和伏彩瑞聊了兩小時之後,他內心隱隱覺得這會是一家好企業,只是還需要時間去追蹤和考驗。
這一切為日後的這段「忘年交」也拉開了序曲:王牌投資人開始主動追起了在線教育掌門人,每回到上海都要親自登門拜訪與交談,兩人也逐漸成為良師諍友。
估值要價70億 投資人絲毫不還價
作為中國第一批在美國矽谷創業、走向納斯達克又回到中國本土的華人,陳宏讓很多國內創業者知道了如何跟國際接軌,如何真正做到與資源、思想和資本接軌。
而事實上,2014年陳宏才開始關注到滬江,直至2015年底出投資決策。一年多的時間,究竟需要考察哪些?
以他專業投資人的理念,投資人看行業,意味著首先會觀察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對陳宏而言,需要了解滬江在所有競爭對手中的角色是排後抑或超前。其次是了解商業模式,當時的滬江在網際網路教育領域已可謂走在了最前沿,只是在上海雖然有多年沉澱和名氣,全國範圍內尚不算特別有名。
然而對獨具慧眼的陳宏來說,滬江彼時已明顯呈現出有運作可持續商業模式的能力了。儘管當時的幾千萬用戶無法與今日滬江過億的用戶數據相比,但從當時原有用戶基礎上所搭建起的收費模式和營業額來判斷,成長速度及空間都十分迅猛。陳宏的直覺告訴自己,遇到感興趣的好企業、且這家企業還能賺錢,就不能輕易放過。
對漢能的決策團隊來說,「我們賭滬江這個企業,就是賭阿諾。」
節目中透露一個細節,估值時伏彩瑞最終要價近70億,約合10億美金,陳宏卻絲毫沒有還過價。
對於一個好的投資人來說,投資永遠是建立在對未來的信任和信心之上,引述陳宏的話,「如果未來不好,再便宜你投了也是虧。如果未來非常好,你覺得很貴,其實過一段時間就覺得很便宜了。比如現在,我們就覺得賺到便宜了。」陳宏眼中,一家企業僅用短短一年時間就做得突飛猛進,再加上一個有未來的行業大背景,這家企業變成百億美金市值、甚至成長為更大規模公司的機率極大。
教育作為一個產業,可以被描繪成人類進步的階梯,顯得十分高大上。但事實是,如果沒有做成一個產業,投資人也絕不可能向一家最終或將變成泡沫、虧損得一塌糊塗的公司投出賭注。在客觀上,公司自身必須要具備生存能力。
伏彩瑞在事後則表示,「在我理念中,一個企業的價值不是吹出來的,尤其泡沫上升期的時候,你拿很多錢,這對未來很不好。」
而滬江正在做的,是用重點精力發展基礎平臺,完成的是網際網路教育基礎設施的構建,讓那些有內容、有想法、有資源的個體、培訓企業、出版機構、傳統學校一秒鐘「網際網路+」。值不值這個價,讓投資人去領會。
很早以前,伏彩瑞就明白:這個世界的真理、未來仿佛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很可能僅因為幾個人沒有看見,一切就都沒了。
就好似六年前因一票之差,他與某位投資大佬失之交臂。後來,這位投資大佬在今年3月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公開感嘆,六年前,當時估值1億的滬江前來尋求融資,結果他們團隊內部決議以4:3投票而錯失了投資滬江的機會,誰料現在滬江的估值早已從1億飆升至去年的70億。
讓每個孩子擁有平等教育的機會
陳宏坦言,漢能的團隊在考察滬江時,特別感慨於一家企業除了會賺錢、做規模之外,還有一個社會責任的擔當。這樣的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實際上又剛好能與其技術實力相匹配,滬江在做的就是用網際網路解決教育問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都因為地理、地域、人口等問題無法真正解決,而通過網際網路,卻能讓海量的人得到平等教育的機會。
「如果你是在深山的小孩,深山老林那邊沒有幾個老師,你可能一二三年級就得讓一個老師去教所有的課;但是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滬江可以為他們提供來自北京、上海的優秀老師,傳授最好的知識,讓山區的小孩可以在那個地方通過網際網路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我覺得這實際上是在用網際網路解決一個傳統方式無法解決的問題。」
陳宏如此關注社會責任感,並不令人意外。他作為中國留美學生創業者中,最早的一批代表性人物,人們看到的只是他「做中國的高盛」的華麗表象,很多人卻忽略了他曾經也只是一位出生自陝西、教育資源並不是那麼均衡的地區的普通大學生。
當他來到紐約,也不由地被白手起家的美國夢所感染,夢想有一日能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改變些什麼。因此,當一位抱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家,遇上了另一位有著同樣理念的投資人,一拍即合已不是偶然。
同樣,馬雲創建阿里巴巴時最初的意願,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滬江的阿諾則始終堅持要「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平等教育的機會」,這或許也正是王牌投資人眼中看到了小馬雲的折射。
在去年阿里巴巴16周年慶生上,馬雲先後發出公開信,讓員工始終秉持「客戶第一」的服務理念,不斷賦予「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新的時代內涵。
今年是滬江15周年,伏彩瑞在節目中直言不諱,直到現在滬江都只在做兩件事。
一件事是打造他自己的教育商業帝國,「因為千千萬萬中國人都需要去消費教育產品,但與其做的亂七八糟,不如把品質做好了,讓人們放心地去消費。這是個大生意,比很多產業都大,值得去做也並不丟人。」
只有先讓企業好好活下去,才能開啟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改變教育。「即使生意做得很好了,也依舊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沒有辦法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我們賺這個錢,教育就能被改變了嗎?15年了,我始終沒有改變過方向。事實上,我從未擔心過滬江的業務做不大,最擔心的,是當公司員工多了,會不會有一天就完成不了15年前最初的夢想了——用網際網路讓教育變得更簡單、更公平、更快樂!因此我只做這兩件事:賺錢和改變教育。」伏彩瑞說。
滬江創辦的起源,樸實又有意義,一個在校大學生做了一個BBS,從8個人8萬塊錢開始起步,甚至滬江就是當時自己所在的校園名字,扎紮實實地走過了15年,他的用戶累計增長過億,他的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金,今天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家獨角獸公司,並在未來很可能成為一個百億美金甚至千億級別的公司。在去年他的D輪融資拿到了10億人民幣的投資,從而也證明了資本對他的信賴。
很多人都說北京是中國創業的天堂,杭州是創業的夢想小鎮,可是上海怎麼就出不了一個馬雲?或許很快,就在不久的將來,滬江是否能成為上海在「網際網路+教育」領域中的阿里巴巴呢?
這位王牌投資人和曾經的骨灰級站長相視一笑,因為希望都在路上,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