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河南周口淮陽人孫樹華進入了中國富豪榜,號稱身家14億元,成為當年的「河南首富」。但次年,他就很少出現在他的華林集團了。
談起靠收破爛起家,逆襲成河南首富的孫樹華,想必很多人都會無限唏噓,身家14億的他,最後卻因為一時糊塗走上歪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孫樹華的發家史就見證了這句話。孫樹華自幼家境貧困,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三。為了生計,他從小就和家人一起做小買賣,炸過油條,賣過燒餅。
19歲那年,他開始騎著自行車收破爛,將廢舊塑料薄膜銷售到山東、上海等地,還從雲南販回磷肥在當地銷售。1980年代末,孫樹華已經賺到了五六十萬元。
白手起家的財富神話
在這個過程中,他又開始賣化肥,慢慢的他積攢了大約幾十萬的財富。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他便下定決心要開辦薄膜公司。從銀行裡面借了100萬啟動資金。
在每個行業都不可能一家獨大,塑料行業不斷有同行在競爭,隨著做農業地膜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孫樹華察覺到塑料行業的增長空間有限,就將目光放到其他行業上。
1998年,長江發生大規模水災,孫樹華的工廠發揮了重要作用,工廠生產了大量抗洪搶險用的塑料編織袋,都用到了水災泛濫的地方。孫樹華賺到不少錢之後看到了商機,成立了一家塑料棚布廠。
後來公司逐漸發展壯大,之後,他又創辦淮陽華洋貿易有限公司、淮陽土工膜有限公司、鄭州福林塑化有限公司等公司。
2000年,孫樹華以這些公司為基礎,組建華林集團。「華林」二字,「華」來自他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林」來自與他關係最好的五弟孫樹林。
不久,孫樹華之前所建立的幾家公司組建成為河南華林集團。他擔任了這個公司的董事長,並且斥巨資建立了生產基地,為了讓集團有一個突破,他便將目光放在了鋰電池生產上。
不過在2004年,孫樹華公司的鋰電池項目失敗了,這個投資了幾個億的項目沒有進行過有效的論證分析,環保不過關,也沒有通過審查立項,上千萬元打了水漂。
孫樹華曾承包過3000畝土地,後來他為了擴大生產將自己原先承包的土地轉貸給了銀行,又獲得了一筆資金。做生意上的資金加上銀行貸款,在2004年,孫樹華以14億人的個人資產,成為了河南首富。
東窗事發,因詐騙身陷牢獄
從2003年開始,華林集團獲得近10個國家級、省級或市級大型工程項目,涉及交通、能源、路橋、教育、化工、紡織等領域。
如果這些項目完全開工,至少需要200億元,華林集團需要拿出的自有資金至少需要60億元。而當時華林集團給人實力強勁的感覺,沒有任何人懷疑這些項目能否落地。那兩年,華林集團的資產也由不到2億元一下擴充到47億元。
但2004年,孫樹華上馬的鋰電池項目第一個失敗。投資幾個億的項目沒有進行過有效的論證分析,方案因環保不過關不能通過審查立項。最終,3000多萬元打了水漂。
孫樹華做的都是動輒幾億的大生意,逐漸忽視了塑料主業。這年8月,他的塑料廠停擺,同時停產的還有當初花大價錢收購過來的三元化工。
華林集團的PE管生產項目立項之後,突遭非典,工程久久不能開工,12條生產線只有一兩條苟延生產。收購的四五酒廠,因無力支付履約金也最終被收回,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2004年6月,交通銀行意外發現華林集團在好的PE管材產品下面,掩藏著次品。意識到華林「快不行了」的各大銀行爭相抽貸,孫樹華想盡辦法,半年之內也只還了5.7億元的貸款。
2005年2月,有媒體揭示了華林集團的債務危機,在多重力量的作用下,華林集團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種嚴重的詐騙行為,4.5億貸款有很多都沒有投入到項目中。最終在2007年東窗事發,他本人被刑事拘留,曾經輝煌一方的公司也宣告破產了。
2007年6月1日深夜,孫樹華在哈爾濱一家賓館被捕,原因是涉嫌通過虛假信息材料、土地重複抵押等方式,從多家銀行套取了13.6億元貸款。事實上,最高峰時,他從各家銀行總共貸款超過40億元。
編輯:李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