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爾為何是一位偉大的樂隊製作人?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亦朋 PJ FM

前情回顧:

關於地下絲絨樂隊與波普巨星安迪·沃霍爾的合作,歷來諸多爭議。許多人認為沃霍爾不曾插手一個音符,又怎能自封製作人,並在20世紀最偉大的唱片上掛名?在當年那些漫不經心的採訪中,沃霍爾也輕飄飄地說,「最近我們贊助了一個樂隊……」 ,但他的貢獻,真的止於「贊助」麼?

20年來英國最大規模的安迪·沃霍爾回顧展,疫情後昨日在泰特現代美術館重啟 ©Jackarts

1960年代,安迪·沃霍爾在藝術界掀起波普風潮後,對繪畫感到厭倦,開始涉足電影等領域,甚至想組一個搖滾樂隊。和他密謀樂隊這件事的視覺藝術家還真不少,包括後來做出「閃電原野」的大地藝術先驅(兼鼓手)沃爾特·德·馬利亞、另一位波普藝術巨匠賈斯珀·瓊斯,等等。但沃霍爾自認「唱得太差」,他發現了地下絲絨,轉而用另一種方式介入了樂隊。

反之,地下絲絨以驚世駭俗的音樂介入了沃霍爾的藝術實驗,並由此走向臺前,深刻攪動了那個時代的革命圖景。

地下絲絨被沃霍爾發現是在1965年底,他們正在一個小咖啡館裡表演《黑天使的死亡之歌》。婁·裡德用「中世紀行吟詩人的嗓音」,念出奇詭的黑色詩歌,約翰·凱爾用插電的中提琴製造出一種刺耳的噴氣聲。他們成功地激怒了餐廳老闆,被警告「再唱就滾出去」,於是他們不屈不撓又演了一遍。安迪·沃霍爾是在樂隊被踢出門前出現的,他認定——找到了。

地下絲絨被沃霍爾帶進了「工廠」——他創造的宇宙中心、波普風暴之眼。穿著緊身褲的年輕男女走來走去,充了氦氣的銀枕頭漫無目的地在空中漂浮。這是我們在《工廠女孩》電影裡看到的畫面。如果問戴著墨鏡的沃霍爾在一旁做什麼,他十有八九會回答,「哦,我只是把膠片放進攝像機……我就讓發動機開著讓它自己轉完……」

安迪·沃霍爾在「工廠」

對照當年的採訪(《我將是你的鏡子——安迪·沃霍爾訪談精選1962-1987》),可以發現,沃霍爾對待地下絲絨的方式,和他對待「切爾西女孩」的方式如出一轍。沒有劇本,沒有策劃案,沒有導演中心制。他總是說:

有些演員會因為攝像機打開了而興奮起來……

每個人都是明星。

好的攝影就是把焦距對準名人。

地下絲絨和妮可正是沃霍爾發掘的「明星」和「名人」。裡德、凱爾、莫裡森、莫琳、妮可,每個人都在「工廠」的實驗中爆發了超我的能量,聚合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小宇宙。

妮可——一個波西米亞人、傳奇身世的德國模特、1966年的「年度工廠女孩」,是沃霍爾為地下絲絨添加的配方。她遭到裡德的排擠,卻始終得到沃霍爾的支持。地下絲絨的內核由此被注入一個不俗的靈魂、生澀梨子一般的冷與酷,以及奇特的日耳曼式口音。

在那一年的數次採訪中,沃霍爾都提到,「現在我們有一個樂隊——地下絲絨,他們將屬於世界上最大的迪斯科舞廳,在那裡,繪畫音樂和雕塑都可以結合……」 「我們會有21個屏幕,還有,我不知道,三四個樂隊」。這便是他策劃的多媒體大匯演,有美國電視臺叫它「俱樂部節目」,也有更好的說法——事件——現代舞大師摩西·康寧漢對自己畢生舞蹈演出的稱謂。

沃霍爾則起了一個奇怪的題目:「無可避免的爆炸塑料」。現場,一臺催眠機器無休止地旋轉,大投影屏幕閃過妮可大眼睛的特寫,16毫米放映機將畫面投射在每個人的面孔上,男女舞者在閃光燈前抽動皮鞭,凱爾用琴弓摩擦出金屬噪音,裡德開口,「閃耀,閃耀,閃耀的皮靴,黑暗中執鞭的女孩」(《穿裘皮的維納斯》)…… 臺下少男少女們自由來去,跳舞,喝酒,吃東西。

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 1966

演出在1966年春天的紐約成了時髦,一票難求。這大概也是安迪·沃霍爾心目中的樂園,一個烏託邦的雛形:沒有邊界、沒有秩序、沒有禁忌,來去自由。一個義大利老太太、當年的「工廠女孩」,有過更為有趣的說法:沃霍爾的沃霍爾樂園(Warhol’s Warhol-land) 。

沃霍爾鼓勵地下絲絨在舞臺上進行排練,即興實驗。紐約MoMA的電影檔案收錄有地下絲絨1966年的「工廠」演出錄像,是連續不斷的長達近一小時的純器樂即興。凱爾在自製的樂器中騰挪,引入他小圈子實驗室裡的太空音和噪音。裡德默默重複著兩三個音符的和弦,用墨鏡抵擋沃霍爾製造的強光實驗。妮可的小兒子坐在大人腳下安靜地玩耍。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安那其,直到警察上門告知「擾民」。

和唱片中那些精彩激烈的爆發式即興相比,這樣的現場隨性,日常,和沃霍爾那些地下催眠電影的製作風格十分吻合——8小時的《帝國大廈》或是6小時的《睡覺》。

地下絲絨1966年「工廠」演出錄像片段,MoMA電影圖書館

進了錄音棚,安迪·沃霍爾這位「業餘製作人」則安靜地坐在調音臺後,用他不動聲色的方式幹預著唱片的製作。他想在唱片密紋間封存他在小咖啡館裡「一見鍾情」的聲音,於是他總說——

不要變得平滑優美而毀於一旦!

不要被弄乾淨!

那些滿是髒話的歌——確保一字不漏錄下來!

(大衛·弗裡克《慢慢剝開看》,1995)

錄音帶過度飽和的音響失真,不甚完美的現場技術所導致的噪音,甚至麥克風的廉價感覺,都被當作一種「美學」保留了下來。

《地下絲絨與妮可》口袋書的作者喬·哈佛用一個理工男十分囉嗦、巨細靡遺,但絕對實誠的求證方法,幫助我們發現了一個真相:沒有安迪·沃霍爾,就不可能有《地下絲絨與妮可》。他甚至不厭其煩地從錄音技術考證出:黃香蕉唱片的錄製,是現場「實時完成」的結果,而非如同時代同樣偉大的披頭四唱片(《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那樣,是層層疊錄、精工製作的產品。

而後者,正是沃霍爾所生怕的「過於專業」。在他看來,地下絲絨恰恰好在「自然與粗糲」,他希望唱片成為電影《切爾西女孩》同等質地的產物。

即便半個世紀後聽來,這張唱片仍帶著一種原始和野生的能量,橫衝直撞而來。如音樂人諾曼·多爾夫所說,「所有偉大的藝術都好像是今天早上剛做出來的。」

安迪·沃霍爾與地下絲絨與妮可

黃香蕉唱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沃霍爾那個光怪陸離的圈子的聽覺再現。就生活與藝術的轉換而言,婁·裡德是個不亞於安迪·沃霍爾的「狠」角色。裡德本人就仿佛來自他歌詞裡的某個「黑色人物」,他少時因叛逆而接受電擊治療,長期受困藥物、性別意識和自毀傾向。沃霍爾習慣於收集各色天才人物,把他們放入自己的電影銀幕;裡德則既置身其間,又能跳脫其外,他對身邊的一切進行「人類學觀察」,甚至沒有漏掉對 「沃霍爾的觀察的觀察」。

裡德在紐約州雪城大學讀書時,他的英國文學教授、詩人、小說家戴莫爾·施瓦茨,把他帶進了東海岸的精英圈(以至於裡德很久都不敢告訴老師自己在做下裡巴人的搖滾樂)。此後,裡德把寫一部美國小說的文學夢想,全部投入了歌詞創作。他想像自己是寫出《漫長的告別》的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在大都會的窮街陋巷孤獨遊蕩,他用文學的眼睛看到此前搖滾樂裡未曾出現的畫面:

「手攥26美金 / 來到列剋星敦街125號 / 一陣骯髒噁心 / 生不如死」(《我在等待那個男人》)

「稚嫩的瑪麗對戴維叔叔說 / 我出賣的靈魂必須被贖回 / 去聯合廣場走一遭吧 / 你不會想到會碰到誰」 (《跑,跑,跑》)

裡德還在沃霍爾的啟發和鼓勵下,深入圈子裡的派對人群,把艾迪·賽德維克等「工廠女孩」、超級明星、灰姑娘、各色畸零人寫進歌裡;從虐戀到藥物,從嫉妒到暴力,主題百無禁忌。

當我衝刺在自己的跑道上 / 我感覺自己如同基督的兒子(《Heroine》)

我是那微風,細雨和夕陽 / 是你在家時房門裡透出的光 / 當你覺得黑夜窺視內心 / 你變得扭曲不善 / 讓我告訴你只是被蒙蔽了雙眼(《我將成為你的鏡子》)

他的命運面臨無數選擇 / 被放在託盤裡 / 供他挑選 / 他必須失去什麼? / 不是一個浸滿幽靈之血 / 被睡眠覆蓋的國度 / 黑天使在那裡低聲哭泣(《黑天使的死亡之歌》)

Lou Reed at Andy Warhol's Factory

《地下絲絨與妮可》在甜美寧靜的詩句、充滿細節的敘事畫面,以及意識流的黑暗幻想中來迴轉換。錢德勒、艾倫·坡的小說、「垮掉一代」的詩歌、黑色電影,第一次來到搖滾樂的意境中。裡德把具有文學高度的感性和極端的黑色注入搖滾樂,凱爾則帶來了從前衛音樂實驗中汲取的極簡主義精髓,以及激浪派的反藝術精神。暗黑暴虐的噪音轟炸、偶發的環境噪音和脫俗的樂句結構俯拾皆是。每一首都精彩。

這在那個年代尋常麼?1967年,是「愛之夏」的一年,花童大潮正湧入西海岸,高唱「愛與和平」,搖滾樂是輕飄飄的無知少年的音樂。而地下絲絨是反嬉皮的,混跡於格林威治村知識分子圈的婁·裡德和約翰·凱爾對此是不屑的。

《地下絲絨與妮可》與當時的主流格格不入。它的時代也不知如何應對它。

沃霍爾雖不是音樂人,卻以一個藝術家的敏感和直覺,捕捉到了他們最為珍貴的原創性。他安靜地坐在調音臺和攝像機後,對每個樂隊成員「『超級明星』的人格進行了萃取」。他以名人的權威製造了一個大氣泡,隔絕外界的套路和敵意,庇護了地下絲絨的「清高與純潔」;他們短暫地棲身其間,碰撞發生了不可複製的化學反應。

在這個意義上,安迪·沃霍爾確為偉大的樂隊製作人無疑。

沃霍爾當然也是一個失敗的經紀人。他缺乏商業行政能力,忙於過多的項目,「21個屏幕、三四個樂隊」的烏託邦從未實現,舞廳大匯演的場地也未能保住,唱片更是錯過了發行上市的時機,被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渠道屏蔽,在市場上遭遇慘敗。1965-1967年的合作之後,沃霍爾即應樂隊要求放手,卸任。樂隊的兩位創始人——裡德和凱爾,不久後分道揚鑣。樂隊在1970年正式宣告解散。

誰都不曾預料到,黃香蕉唱片上的每一個名字都將永載史冊,每一首歌都成了經典,1960年代賣出的每一張唱片幾乎都影響了一支樂隊,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美國到英國,從德國到捷克,從地下到地上,從20世紀到21世紀。

安迪·沃霍爾為唱片封套設計了這支20世紀最為著名的香蕉。第一版絲網印刷設計為兩層,剝開第一層的黃色香蕉皮,即露出第二層的粉絲香蕉果肉。圖像暗合著音樂的離經叛道,又添加了沃霍爾的玩世不恭與消費主義。這隻熟透的黃香蕉經由海報、T恤、抱枕、杯杯盤盤,成為20世紀至今傳播範圍最廣的圖像之一;也開啟了當代藝術「香蕉」意象的先河,從薩拉·盧卡斯到莫瑞吉奧·卡特蘭,熱鬧至今。《地下絲絨與妮可》在當年市場慘敗,卻在之後的半個世紀被持續「神話」,離不開黃香蕉圖像的推波助瀾。

再次聚首,已近20年後。沃霍爾猝然離世,裡德和凱爾為此恢復聯繫,在1989年合作完成了一整張唱片《Drella之歌》,獻給對他們一生意義重大又恩怨難分的伯樂、同道、戰友——安迪·沃霍爾。

Drella = 吸血鬼Dracula +灰姑娘Cinderella,是沃霍爾的綽號和真實寫照。十幾首歌連成一部小說,講述了沃霍爾從小鎮青年到波普巨星的人生,也帶我們回望了當年的「工廠」盛況,野心與欲望,掙扎與虛空,令人唏噓。

真人電影/ 所見即所得 / …… / 星光閃爍 / 每個人都是明星 / 分鏡八小時的電影 / …… / 他會把你們這些偽君子嚇死 (《星光》)

你不可能永遠年輕 / 你本該寫個十五首 / 這就是工作! / 你應該把事情鬧大 / 人們就喜歡那樣 / 那些滿是髒話的歌 / 確保一字不漏錄下來!(《工作》)

《哈囉,是我》,則是裡德寫給沃霍爾最後的自白和情書,一片冰心在玉壺。

安迪,是我,許久沒見了

當你還在時,我本想再多聊點什麼

你舉止害羞,反而是你自信的表現吧

你好,是我

真的很想念你,想念你的理念

聽不到類似的想法,已許久,許久

......

文 | 亦朋

原標題:《樂夏回望:安迪·沃霍爾為何是一位偉大的樂隊製作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波普藝術先驅:安迪·沃霍爾[紀錄片]
    【紀錄片.BBC.安迪·沃霍爾的一天.A.Day.in.the.Life.of.Andy.Warhol.2015】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美國藝術家,視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Stephen Smith採訪沃霍爾的生前好友,講述藝術超級明星的成就。
  • 「安迪·沃霍爾與攝影」展開幕 140張大師作品免費欣賞
    這是安迪·沃霍爾在1970留給媒體時代的預言。當蘇珊大媽、李宇春等一位位平民巨星從電視「真人秀」走出來的時候,這一切就應證了這句預言。這就是安迪·沃霍爾,一位大膽革新、特立多變卻又總能發出時代最強音的藝術大師。    今天,「安迪·沃霍爾與攝影」展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從2015年12月30日—2016年2月29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 波普,迷幻,鮑勃·迪倫,地下絲絨——安迪·沃霍爾的六十年代
    很久以前,當我接觸搖滾樂的時候知道了「大門」、「地下絲絨」、「塞隆尼斯·蒙克」這些樂隊、樂手的名字;幾年後,一本《在路上》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隨之而來的是「地下電影」、「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波普」等等一系列即讓人著迷又讓人感覺模糊的名詞。
  • 流行,迷幻,鮑勃·迪倫,地下天鵝絨六十年代安迪·沃霍爾
    不是其他人寫了《波普主義》,而是著名的安迪·沃霍爾。這本書初讀可能不習慣他,我覺得作者在寫一本流水帳,他很有意識:幾乎每一段都會有新的文字和新的環境,沒有故事,你會被眼花繚亂聚會、酒吧、毒品和名字弄糊塗了。
  • 絕對伏特加和 安迪·沃霍爾(組圖)
    美國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一直認為美國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那就是最富裕的消費者和最貧窮的消費者基本上購買相同的東西。好比可口可樂一樣,沒有錢可以讓你買到比街邊流浪漢所喝到更好喝的可樂。安迪·沃霍爾用他的藝術作品告訴世人,一件事情越是平等,它就越是「美國」。當然他的作品價格並不是那麼普通,其絲網版畫的售價也屢過千萬美元。
  • 當川普遇見安迪·沃霍爾
    川普決定委託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川普大廈創作一些肖像,因此,沃霍爾在工作室中與川普見面了。1981年4月的安迪·沃霍爾日記寫道:「這真是太奇怪了,這些人這麼有錢,(川普)真是個傻瓜。但無論如何我會做一些繪畫,並向他們展示。
  • 新年伊始,探索由靜至動的「安迪·沃霍爾」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作為跨年大展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通過72件作品展現了安迪·沃霍爾最具象徵性的創作。同時,展覽摒棄了過往安迪·沃霍爾展覽中強調的波普藝術重複與複製的面向,而是充分利用了美術館核心筒空間和西展廳之間的空間關係,為觀眾打造了一段由靜到動、由外及內的探索旅程。展覽從安迪·沃霍爾的一幅個人肖像攝影作品出發——畫面中的他如同其一系列肖像創作中所暗示的:他們既是個體也是符號。
  • 安迪·沃霍爾:寶麗萊
    安迪·沃霍爾:寶麗萊 2020-08-03 1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偉大的吉他手,來自創世紀樂隊前衛搖滾傳奇人物
    英國老牌前衛搖滾,偉大的吉他手!「創世紀」樂隊前成員哈克(SteveHackett)、英國搖滾巨匠「Yes」樂隊等等曾在七零年代創下百萬專輯銷量的搖滾老將,將演唱會的舞臺搬到了豪華遊輪的甲板上。好酷炫來自創世紀樂隊前衛搖滾傳奇人物Steve Hackett - Firth Of Fifth】吉他手Steve Hackett在旋律與節奏上的構築,造就了Genesis樂隊跨越半世紀的傳奇。
  • 安迪·沃霍爾到底多愛聖誕節?
    安迪·沃霍爾和杜魯門·卡波特安迪·沃霍爾和杜魯門·卡波特一起為雜誌聖誕專輯拍照安迪·沃霍爾和杜魯門·卡波特安迪·沃霍爾還手繪過無數聖誕節卡片和聖誕廣告畫,當然,還有不少聖誕小塗鴉。IIIA.51)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 Poinsettias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 Fairy and Christmas Ornaments此外,沃霍爾還拍了很多和聖誕相關的照片,不僅有各種聖誕小物,還有穿著聖誕老人服裝的另一位藝術大師凱斯·哈林。
  • 2021,來這兒與安迪·沃霍爾約一場?
    2020年12月31日,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於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開幕。本次展覽通過72件作品展現了安迪·沃霍爾最具象徵性的創作——以肖像作品折射時代性和大眾藝術趣味;以「靜物」系列作品呈現消費社會和當代生活的不同面貌;而豐富的攝影、海報和影像作品則展現了安迪·沃霍爾在藝術、廣告和設計等諸多領域的極大創造力及影響力。
  • 安迪·沃霍爾:保留一切
    安迪·沃霍爾:保留一切 2019-07-11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
    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 1962年,詹姆斯7歲,他記得當時金寶湯罐頭非常流行,無論是自己家還是安迪叔叔家,金寶湯罐頭都堆得小山一樣。那年夏天,小詹姆斯給安迪·沃霍爾畫了一張生日卡,卡片上畫的就是金寶湯。這一年,安迪·沃霍爾34歲,他年輕有為,整個50年代,在紐約商業藝術圈的勤奮工作令他已經積累了一些聲名和財富,他為時尚雜誌畫插畫,參與廣告設計。早年他畢業於卡耐基技術學院,那裡的實用主義氛圍對他有著不小的影響。他的一位啟蒙老師安東尼奧曾對他說,未來有一天,商業藝術將成為真正的藝術。
  • 2021,如果要以一場展覽來開年,不妨來看「安迪·沃霍爾」
    沒錯,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爾。2020年12月31日,跨年之際,「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展覽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開幕。元旦期間,此展覽正常開放。展覽通過72件作品展現了安迪·沃霍爾最具象徵性的創作——以肖像作品折射時代性和大眾藝術趣味;以「靜物」系列作品呈現消費社會和當代生活的不同面貌;而豐富的攝影、海報和影像作品則展現了安迪·沃霍爾在藝術、廣告和設計等諸多領域的創造力及影響力。
  • 合輯《成都2020》製作人特輯Vol.4 | 秘密行動樂隊
    在合輯籌備期間,我們分別採訪了參與合輯的十二支樂隊/音樂人和四組合輯製作人,與他們聊了聊合輯《成都2020》以及圍繞合輯展開的聯想,在2020與2021新舊交替的時機,我們將這些創作幕後的故事通過視頻與文字逐一呈現出來。
  • 說到安迪·沃霍爾時的老三樣是不是也該換換了
    「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喝可樂,你想的話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這是安迪·沃霍爾對他的作品《綠色可口可樂瓶子》的最好註解:社會大眾的趣味在被一批批覆制,而可口可樂是大規模市場營銷及消費主義至上的成功典範。
  • 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安迪·沃霍爾的藝術營銷哲學
    撰文 | 李麗儀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美國當代著名波普(Pop Art)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除了繪畫,他還是電影製作人、搖滾樂作曲者、作家、真人秀演員和出版商,他是20世紀摩登紐約社交界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有人說,安迪·沃霍爾最好的作品就是營銷自己。曾在上世紀他便預言:「未來世界中,人們出名往往只需要15分鐘。」
  • 無人能懂的天才,嘲笑藝術的怪才: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藝術界20世紀最為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波普藝術的先行者與倡導者。縱觀波普藝術的發展過程,安迪·沃霍爾毫無疑問是其中的翹楚與功臣。除了在波普藝術中佔據一席之地外,他還是一位相當傑出的電影製片人、搖滾樂作曲家、作家、出版商,可謂是博覽群書、涉獵眾多,更是美國紐約藝術界、社交界大紅大紫、人盡皆知的「明星式藝術家」。但是,儘管這位波普大師早已人盡皆知,但關於安迪·沃霍爾的各類話題時至如今仍在不斷發酵中。
  • 安迪·沃霍爾的「影子」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 Shadow (F&S II.267)1978年,50歲的安迪·沃霍爾與工廠裡的助手們開始了大尺寸作品《影子》(Shadows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 Shadows藝術家親自布展1979年2月5日,安迪·沃霍爾介紹了這件作品的背後的故事周二,我來到Heiner
  • 關於安迪·沃霍爾,你了解多少?
    惠特尼博物館的特展像是百科全書,檢視安迪·沃霍爾早年從商業插畫家起步,直到他晚期與Jean-Michel Basquiat和Keith Haring的合作,他的最後展覽以及他生前從未展出的作品。De Salvo表示,「安迪·沃霍爾還有更多值得探索的,他仍然是個大家非常有興趣而且具有爭議的人物。還有什麼需要再了解的?我相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