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麗儀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美國當代著名波普(Pop Art)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除了繪畫,他還是電影製作人、搖滾樂作曲者、作家、真人秀演員和出版商,他是20世紀摩登紐約社交界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有人說,安迪·沃霍爾最好的作品就是營銷自己。曾在上世紀他便預言:「未來世界中,人們出名往往只需要15分鐘。」我們活躍於社交媒體,在這個名人時代,日常接觸的抖音、快手等APP,甚至能在15秒中實現點讚、關注破百萬,驗證了安迪的預言。作為當時紐約的流行教主,安迪到底是依靠什麼走向他的成名之路?這是一門學問,背後的答案對年輕的我們意義匪淺。
從小生活在貧民窟的安迪是一個捷克移民的猶太后代,與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樣,在21歲來到繁華的美國,最初他生活拮据只能住在紐約的地下室,靠給時尚雜誌畫插畫勉強維生。他是這樣表述當時自己的生存狀態的:「有一次我到時尚芭莎,去應聘一份光鮮亮麗的職業的時候,從我的簡歷裡面掏出來的除了插畫,還有蟑螂。這個場景使我終身難忘。」這也許是激發安迪成功欲望的催化劑。營銷成功的前提是需要機遇,二戰後的紐約正是安迪看準的時機。經濟復甦的美國處於物質大生產的時代,安迪的藝術之路由商業美術形式進行介入。
安迪的藝術營銷哲學第一步在於掌握了時代的共同屬性。這是基於紐約時代背景為基礎的,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You know that the President drinks Coke,you know that Liz Taylor drinks Coke,and just think,you can drink Coke too,and no amoumt of money can buy you a better one.」安迪的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就以可口可樂瓶的複製品作為開始,他把司空見慣的商品直接搬到畫布中央,稱之為藝術品。源自現代藝術之父杜尚小便池現成品(Ready -made)的藝術靈感,加上他對消費時代商品作為打破階級界限的載體,體現越平等越美國的理念,符合美國倡導的時代精神。
第二步在於他採用的再制原則(The principle of reproduction)。安迪認為這一藝術表現方式是工業時代對自由與平等最好的詮釋。他說:「我想成為一臺機器。」他強調創作過程的機械化,實現與工業時代的大生產相吻合。因此,他的藝術大多是否認形象的重要性而採用絲網印刷、木料拓印、照片投影等形式。他是這樣理解這一表現形式的:「當你越看一件東西的時候,它越失去意義,你也越加感覺良好和空虛。」在他的創作中,直接利用現成的影像(existing images)遠離抽象表現主義深度的美感,轉向關注普遍之處和表象的獨特魅力。
最後是輿論的製造,安迪在如何被人記住這件事上一直盡心盡力。首先是外表的特意打造,安迪固定的裝扮有黑色毛衣、不同顏色的誇張假髮、標誌性眼鏡、慘白的面容和瘦削的身形,他面無表情、沉默寡言,甚至言語中有些神經質。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紐約資本主義時代冷漠又令人疏離的形象,並且深入人心。這一點,與他同時代的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Salvodor Dali,1904-1989)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穿著時髦的服飾,裝扮古怪並蓄有標誌性的鬍子,30歲成功登上了《時代周刊》。記者是這樣描述他的:「他吸引公眾的能力會讓所有廣告宣傳員妒忌。」和達利一樣,安迪也是極富表演天分,可以遊刃有餘地應對各類採訪和報導。其次,還有安迪具有爭議性的生活方式,他不明確的性取向、他的電話情人、他浮誇的「工廠」還有他的許多驚人言論等等,都引起社會的轟動和關注。
也許我們沒有安迪對流行趨勢的敏感和對未來的預言天賦,如何創立一個形象鮮明的品牌以及自我藝術語言的表達,可以從安迪·沃霍爾的藝術營銷哲學裡得到啟發。
【歡迎關注WEART藝術觀察】帶你每天了解一個藝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