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2020-12-22 澎湃新聞

什麼是「藝術哲學」?為什麼是「藝術哲學」?

10月17日,由復旦大學藝術哲學研究中心、OCAT上海館和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三方聯合主辦的「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在OCAT上海館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院校和學術團體的20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出版人及藝術機構負責人聚集一堂,從「藝術哲學」的概念辨析出發,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圖1)的學術定位、藝術哲學的歷史和內涵,以及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的關係等相關的藝術哲學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圖1:《藝術史與藝術哲學》書封據悉,《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第一輯)歷經兩年多時間的籌劃和準備,創辦這一刊物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跨學科的方法對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和思考;通過探索藝術哲學的問題,強化藝術哲學的主體性和學術關切。 「藝術哲學」是什麼?

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首先以「什麼是『藝術哲學』?為什麼是『藝術哲學』?」主題會談開啟,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院長)、袁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黨委書記)、沈語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堅(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王才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吳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寧曉萌(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等參與討論。(圖2)

圖2:《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主題座談現場沈語冰就「藝術哲學」這一概念進行論述,回溯了藝術與哲學的相互關係以及國內近三十年來的學科發展歷史。沈語冰認為,藝術與哲學之間就一直是休戚相關,無論是作為盟友,還是作為敵人,皆表明二者之間恆久的共生關係。「藝術哲學」其實就是從中衍生出來一個獨特的感知視角和思想路徑。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它被美學、文藝學以及後來的藝術學所取代或吸納,尤其遭到越來越實證化的藝術史學的鄙夷和排斥,導致「藝術哲學」乃至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感性的思辨」這一獨特的魅力反而被忽視和埋沒。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我們重申藝術哲學的真正動因。不同的是,這裡所謂的回歸藝術哲學並不是回到黑格爾、丹納的理論體系,不是將藝術作為哲學論說的對象,也並非簡單地把哲學作為分析和描述藝術作品的理論依據,而是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一種新的當代藝術哲學,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在投身藝術現場、直面作品的過程中如何訴諸價值和真理的追問,在概念的理性辨析、往復論證中如何激蕩出別樣的感知空間和想像力,也就是所謂的「藝術即哲學,哲學即藝術」。

圖3: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張堅提出「藝術哲學」是一個有腔調的詞,他將之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圖3),以及李澤厚主編的「美學譯文叢書」,這其中就有與會者王才勇教授當時翻譯的沃格林的《抽象與移情》(圖5),這些著作等對他影響尤深,同時他認為與之並行的還有原浙江美術學院的「美術譯叢」(圖4),在範景中、潘耀昌等一代翻譯家的努力下,從沃爾夫林、李格爾到貢布裡希、潘諾夫斯基,逐漸在國內形成了一個藝術史的知識脈絡和藝術哲學的知識系統。在他看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是19世紀以來藝術科學的形成,之前主要是談感覺,這之後,因為受生理學、心理學包括哲學等不同領域和學科的影響,藝術也逐漸變成一種科學。比如希爾德勃蘭特關於平面性的論述,明顯帶有格式塔心理學的色彩。可以說,正是這些著作塑造了迄今為止的藝術史和藝術哲學敘事。最後,他提到曾一度引發爭議的丹託之「藝術的終結」和漢斯·貝爾廷的「藝術史的終結」,他對此倒是並不悲觀,認為在今天這種碎片化的藝術現象和破碎的藝術理論的局面下,作為藝術哲學的學術研究空間反而在擴大和延展,而一種新的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書寫也或許因此呼之欲出。

圖4:《美術譯叢》創刊號,1980

圖5:沃格林,《抽象與移情》,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王才勇結合自身學術之路,分享了復旦大學美學的發展歷程,發出「這個時代更需要藝術哲學」的倡議。曾受德國古典哲學影響的他提出,從18世紀「藝術哲學」這個概念的提出,到19世紀下半葉這一概念及其理論的淡化,再到20世紀藝術史的繁榮呈現,特別是在當下,為什麼我們更加需要藝術哲學呢?他給出的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這其實是由藝術形態的發展所決定的,比如當代藝術,涉及的問題非常複雜和多元,對於藝術解釋和理解藝術行為的需求空前龐大,可是今天我們討論藝術問題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大多卻依然是之前從哲學中提取的,因此,之所以說藝術哲學有未來,就是因為當下藝術發展的新狀態決定了藝術哲學本身的自動更新。吳瓊談到國內藝術哲學所具有的後發學術優勢。他從藝術和哲學的關係發微,提到之前的藝術哲學,實則是通過哲學進場而對藝術進行的清場活動。今天則不然。他認為,當代藝術哲學所展現的應該是一個雜多的集合,而不是一個有序的理論體系。基於此,他提出一種所謂合理的藝術哲學研究,應該始終面向藝術史敘事、面向藝術現場,帶領讀者回到藝術現場,藝術史敘事應該回到藝術品的歷史,這意味著,必須要從既有的藝術框架和藝術概念中重新脫離,進而對藝術哲學的方法論進行必要的自我反思。而這註定是一場哲學向藝術的返回,一項透過歷史來建構理論的工作。

寧曉萌教授認為,藝術哲學研究是不可能有規範的原則,藝術與哲學始終具有衝突性,哲學家往往藉助藝術來談論哲學,而諸多經典的藝術理論著述,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它們本身就是哲學著作。她以她本人研究的梅洛-龐蒂現身說法,強調了哲學與藝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堅信藝術哲學在未來將是帶動整個哲學學科的強勁引擎。

姜宇輝從藝術哲學的閱讀者視角,提出藝術哲學最主要的受眾恰恰是藝術家,他們需要討論藝術哲學,特別是當他們面對自我、生命等感性世界的時候,往往需要哲學家給予思想的啟發,藝術哲學並不是來自哲學的需要,而是藝術家們的需要。當然,這並不是哲學向藝術的訓導,而是哲學向藝術的問津、探源和相互啟發。對於藝術和哲學的關係,姜宇輝教授借用德勒茲的「遊牧」概念,認為應該以一個中心(哲學或藝術)為立場開啟一場解域化的遊牧哲學之旅。

圓桌討論的最後,袁新和孫向晨分別圍繞藝術哲學的內涵與邊界及「藝術·哲學」概念本身對座談作了簡要的總結。袁新認為,藝術哲學必須在感性世界裡在場,它是為提供一種秩序,並對世界之道的揭示,哲學需要進入藝術世界,而藝術世界反哺哲學的推進。無論哲學,還是藝術,終歸都是「道的言說」。孫向晨認為「藝術·哲學」中間的「點」意味著藝術與哲學之間隱含著的一種自我解放力量和自我突破的精神,而這正是藝術哲學的生命力所在。他認為哲學向來關注精神的熱點問題,而作為當代精神熱點的藝術問題,當然不可能為哲學所放棄,二者都有著相互擁抱的衝動,因此他建議藝術哲學不應該被認為一種簡單的學科設置,而應當被理解為「藝術哲學」,一種既緊密聯繫又彼此促進的力量。

《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會議現場回到藝術哲學的兩個基本命題:形式與圖像下午的兩場專題研討延續了對藝術哲學的討論,第一場的主題是「形式、審美與藝術哲學」,第二場的主題是「圖像—運動與藝術哲學」,這兩個主題也與《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第一輯)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聯。

圖6:蒙德裡安,《紅、黃、藍的構成》,布面油畫,1921其中,寧曉萌做了題為《從藝術哲學角度看風格問題》的報告,探討了「風格」這一概念的建制意義。在對「風格」概念進行了一番詞源學考察後,她著重指出了「風格」概念的特質與困難,並試圖結合梅洛-龐蒂關於風格問題的討論來解決這一難題。王維嘉的報告題目是《康德論崇高與無形式》,主要闡釋了康德對數學(量)崇高和力學崇高的討論,並結合蒙德裡安的格子畫作分析了數學(量)崇高的四個層次(圖6)。張曉劍以《現代主義批評中的哲學話語——從媒介特殊性理論說起》為題,介紹了從格林伯格、麥可·弗雷德到羅薩琳·克勞斯的媒介特殊性理論。發言指出,藝術批評家在進行理論假設或者為自己的批評進行辯護時,哲學的聲音就會出現,哲學地進入藝術的論辯中。(圖7)上半場最後一位發言人是常培傑,他的題目是《外觀混同的本質之思——當代藝術哲學的核心命題》,他認同前一位發言者對格林伯格的批評,認為格氏的理論中暗含了一種目的論的朝向,但其因為過於強調知性和理性的意圖,從而無法直接訴諸感性,也就無法揭示藝術的真正本質。繼而他追問,在杜尚的現成品之後,藝術品與物品在外觀上喪失了區別,在藝術與生活混同之後,如何對二者做出區分並界定藝術的本質?(圖8)他認為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的本源》解決了這個問題,即我們不能從藝術家或者藝術品的角度討論問題,而是要回到真理的起源問題,因為真理是自行置入藝術作品之中的。在他看來,這也是當代藝術哲學的核心命題。

圖7:羅薩琳·克勞斯,《「北海航行」:後媒介時代的藝術》,Thames & Hudson出版,2000

圖8:杜尚,《泉》,1917四位學者的發言雖然視角不同,但都是對於形式—風格這個藝術史命題的重思和檢討。如果說寧曉萌和王維嘉兩位學者的發言側重於形式或風格的歷史與理論構成的話,那麼張曉劍與常培傑的發言則更像是在探討「形式論」是如何被瓦解的,以及瓦解「形式論」本身的當代意義所在。形式—風格看似是藝術或藝術史的內部問題,但透過四位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出,它其實與哲學史始終纏繞在一起。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

圖9:佚名畫家,《巴爾迪聖方濟各生平》,板上坦培拉,234×127cm,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巴爾迪禮拜堂,約1245

圖10:安傑利科,《聖馬可祭壇畫》,板上坦培拉,220×227cm,聖馬可修道院,1438在下半場關於圖像的討論中,四位學者則針對不同時期的具體個案展開細緻的分析和闡述。吳瓊的發言題目是《神聖的凝視與圖像闡釋》,他指出在今天這個博物館時代中,我們的觀看是極端去語境化的,而「神聖的凝視」指的是宗教性觀看,在教堂之類的場所中,對圖像的觀看就不只是單純的視覺行為。這對圖像闡釋而言意味著我們要對圖像做總體化和語境化的分析,結合意義生產的多元決定原則,進行去藝術化和反展覽建制的圖像理解(圖9,10)。姜宇輝的發言題目是《苦痛的媒介》,他結合自己在疫情時期的思考和困惑,結合不同的有關苦痛的電影、攝影作品及理論文本,追問媒介和當代人的生命體驗之間的直接關係,尤其是藝術在今天到底還有什麼「用」?他指出,除了提供審美愉快、精神提升、道德教化,或者服務於意識形態、學術研究和資本市場之外,當下藝術最直接的作用是讓我們知道苦痛,以警示、喚醒、刺痛進而引發共情,最後實現重建主體性和共同體。沿著以上的發言,張晨以《從圖像到影像——瓦爾堡與德勒茲》為題,試圖通過對瓦爾堡與德勒茲這兩個人物的對比研究實現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連接。他從于貝爾曼通過德勒茲重新進入瓦爾堡的思想脈絡,重點分析了瓦爾堡和德勒茲在精神分析、image(影像/圖像)、「無名之學」與「非人(文主義)之學」等方面的聯繫,並希望通過這種結合能夠對藝術史研究方法論有所啟發,如他所說的:「圖像就是為了穿越邊界,圖像的力量就是讓不可見的力量可見。」(圖11,12)

圖11:丁託列託,《聖馬可拯救沉船的撒拉遜人》,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1562-66

圖12:培根,《弗洛伊德的三幅習作》,1968-69最後,魯明軍接續前面張晨關於瓦爾堡的討論,以《「WhatWasI?」:瓦爾堡、後人類與Goshka Macuga的一次策展》為題,將討論拉到了當代藝術的現場。他以2019年在Prada基金會榮宅舉辦的波蘭裔英國藝術家Goshka Macuga的個展「WhatWasI?」(「我曾為何物?」)為例討論了瓦爾堡的實踐和觀念對於Goshka Macuga的藝術創作和策展理念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在這個展覽中,她以瓦爾堡的語言和方式探討了瓦爾堡關於「圖書館」「記憶女神圖集」「關於北美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地區的圖像」等相關的論述及其背後的理性與瘋狂的極性張力這一思想根底,同時,也不乏對於未來後人類紀知識型的想像和思考。(圖13)在發言中,魯明軍提出,瓦爾堡這裡其實已經沒有了形式與圖像的邊界,以往關於瓦爾堡的論述由於過於側重圖像,恰恰忽視了他實踐中的形式及其所釋放的動能。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回應了上半場關於形式的討論。

圖13:Goshka Macuga,《獻給吃書卷之人子》,多媒體裝置, 2016長期以來,關於形式、圖像的討論往往限於藝術史論和藝術批評內部,甚至作為藝術本體或藝術本質論加以闡述,然而,通過此次有限範圍的討論可以看出,一方面這些問題背後都隱含著複雜的哲學基礎,另一方面,不同哲學理論的介入則再度解放了這兩個傳統的命題。這也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創辦《藝術史與藝術哲學》輯刊以及創建藝術哲學系的初衷和目的所在。未來《藝術史與藝術哲學》擬以一年一期的形式繼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討論中,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賀聖遂先生以「倉廩實而知禮節」談及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目前藝術史系列、藝術論著和藝術未來系列等藝術哲學類圖書的出版情況,對藝術類圖書進入生活和當下市場所引起的積極作用寄予厚望。OCAT上海館也希望能夠在多方共同合作中參與到當代藝術理論和制度的建設中,通過藝術哲學主題講座、論壇、評論(寫作)以及策展等不同方式,帶動藝術機構、學院、出版三方的多樣性互動。

與會嘉賓合影(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安·蘭德:藝術是哲學的產物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藝術是什麼?不管是古希臘的俊美神像還是中世紀的畸形人像,其實都是當下哲學觀念的產物,投射著藝術家對人類本性的看法。所以安·蘭德說:「藝術是有形化的形上學。」
  • 談論藝術是哲學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過,在您的書裡我們確實感覺到有很多「哲學」成分(當然其中也有文學、精神分析等等)。所以,您是怎麼看待哲學和藝術史的關係的呢?這樣一種偏重哲學的研究取向有什麼影響來源嗎?迪迪-于貝爾曼:從一開始,藝術史就是一個哲學學科。不過我們可以說在柏拉圖那裡藝術史和哲學被分開了,柏拉圖是譴責圖像的,即使他的主題是理念或理型(idea)。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詩化哲學,正是一個頗為合適的靈魂歸處。在中國哲學史重寫或改寫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中,考古學新材料被賦予較多關注,而詩化哲學文獻史料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現當代諸多學人如蕭萐父、張世英等均對詩化哲學有系統深入思考。兩位哲人的詩化哲學思想輪廓,在《蕭萐父選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中西哲學對話》(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10月版)中有具體呈現。
  • 講座回顧∣劉學良: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
    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帶來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首先,劉老師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劉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那麼兒童如何做哲學呢?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首任館長與中國哲學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瑞士銀行家、藝術贊助人Baron Eduard von der Heydt將其私人藏品捐贈給蘇黎世市。1949年,蘇黎世市通過公民投票決定,將位於利特公園內的古宅維森多克別墅改建成博物館,保存並展示這些藝術品。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
  • 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安迪·沃霍爾的藝術營銷哲學
    作為當時紐約的流行教主,安迪到底是依靠什麼走向他的成名之路?這是一門學問,背後的答案對年輕的我們意義匪淺。從小生活在貧民窟的安迪是一個捷克移民的猶太后代,與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樣,在21歲來到繁華的美國,最初他生活拮据只能住在紐約的地下室,靠給時尚雜誌畫插畫勉強維生。
  • 思享| 聞中: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
    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一 國有六職,百工與居關於文化,歷來有兩類表述:一類屬於文獻學的表述,涉入哲學、歷史與文學等觀念系統,蘊藉弘富,憑籍抽象的文字記載而傳世;一類屬於器物學的言說它含攝全有,儒家之誠、道家之常、佛家之機,皆是道,簡言之則統合了常道與變道,建基於周普閎通之皇極(《尚書·洪範》),明幾達變之易道(《周易·易大傳》),中國的人生哲學與藝術哲學,於斯一脈相通,俾在天地宇宙間,觸境生機,應機對法,兼以化物造物,一舉一動:「一一符合於自然,不教而怡情適意,不言而節概充實,美感起則審美,慧心生則求知,愛情發則慕悅,仁欲作則兼愛,率直淳樸,不以機巧喪其本心,光明瑩潔,不以塵濁蕩其性靈
  • 思享|聞中: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
    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一 國有六職,百工與居關於文化,歷來有兩類表述:一類屬於文獻學的表述,涉入哲學、歷史與文學等觀念系統,蘊藉弘富,憑籍抽象的文字記載而傳世;一類屬於器物學的言說,關乎生氣無限的生活世界之具體呈現,涵蓋無窮無盡的格物、開物與造物之工巧精神。
  • 笛卡爾:什麼是哲學?
    第一原理第一點,我要在此書中先解釋什麼是哲學,在這裡,我是從最尋常的事情起首的;就如說哲學一詞表示關於智慧的研究,至於智慧,則不僅指處理事情的機智,也兼指個人在立行、衛生(原譯文即衛生——編者)和藝術的發現方面所應有的完備知識而言,至於達到這些目的的知識一定是要由第一原因推演出的
  •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談遊戲中蘊含的各類哲學思想|GameRes
    我在很久前曾經寫下過《適用於遊戲設計中的哲學理論》一文,不過該文實在太過簡陋粗糙。也專門撰寫過《淺談遊戲中的倫理學和道德挑戰》一文,較為深入的探討過康德的義務論和邊泌的目的論等西方倫理學思想運用在遊戲中的方法。至於本文將分析更多的中外哲學觀點,並分析這些哲學史上著名的哲學理念是如何深刻的影響著遊戲和各類文學、電影、甚至漫畫等藝術作品的(當然主要談的還是遊戲方面)。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雖然技術哲學早在19世紀就已經出場,但是技術哲學的創新恰恰源自技術的發展。因此,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再度審視技術哲學的發展路向,進而實現對技術的有效解碼。  從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中走向技術實踐  技術的哲學元素和哲學的技術元素在技術時代巧妙地匯聚在一起,這使得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自然而然地構成了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
  • 工作坊|「遊戲致/至死」——遊戲與哲學一日談
    本次工作坊是國內第一次旨在討論「遊戲與哲學」的學術會議,並邀請藝術家共同討論遊戲與藝術的相互關係。與會人員合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後何祺韡以《遊戲何以使人上癮:論即刻反饋欲望褶曲與意義世界的承諾》為題,探討了遊戲何以使人上癮的問題。何祺韡認為遊戲或者說電子遊戲自誕生以來就是以超級物種的形態極速進化的,而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即刻反饋和欲望褶曲這兩個機制。即刻反饋使得玩家的行動能夠被編碼,而欲望褶曲則讓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這反而成為玩家留在遊戲中的最重要理由。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終於,2020年9月4日,「中國哲學再出發——《道體學引論》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召開。從清早至傍晚,丁耘及三十餘位學者到場參與了七場專題報告和一場圓桌討論,對《道體學引論》展開深入而細緻的探討。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音樂, 這一項藝術, 在其學說中甚或生命中, 幾乎達到了一前所未有的地位;尤其是音樂美學在其哲學上默化的巨大影響, 間接造成今日許多尼採哲學文本、學說上的一再演繹、闡釋、反覆論述。正因為這音樂的體驗在其哲學上屬於「默化」的過程, 使得後世易陷於以見樹不見林的態度對其哲學汲汲探之, 有鑑於此, 今試著從「音樂」這項尼採一生親炙又一再於其著作中著墨的藝術, 來探討他哲學上的演進、形塑、成熟甚或大破大立的過程。二、藝術與哲學的概念綜合「沒有音樂的人生是一種錯誤。」尼採如是說。
  • 衝破西方「審美霸權」 紅旗H9詮釋東方設計哲學
    1956年,張大千到巴黎拜訪畢卡索,畢卡索嚴肅說道:「我最不懂的就是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張大千聽後十分驚愕,說巴黎是西方藝術文化中心,這還能有什麼錯嗎?畢卡索接著說:「這個世界上有資格談論藝術的,第一是中國人,第二是日本人,當然日本人的藝術也來源於中國,第三就是非洲人。」畢卡索下此論斷,依據是因為文化藝術源於悠久的歷史積澱。不過如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目前世界主流文化卻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手中,直接或間接的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文化滲透」,不僅是在文化、藝術等領域,甚至在審美、意識形態也逐漸「西化」。
  •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在筆者的印象中,哲學是一門無比高深的學問。但凡是能把哲學搞清楚的人,無疑都是「業界大牛」。就當代研究哲學出名的學者而,首推復旦大學陳果、「自由學者」王東嶽。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
  • 淺析古希臘的建築哲學,天然結合,文藝復興的搖籃
    一個純粹的人為化建築也是區分人與自然的分界,同時古希臘哲學也是藉此來將人性的本質體現出來,這也為日後文藝復興的主張奠定了基礎。二、神廟建築的古希臘風格引領宗教藝術古希臘最先將純歐式幾何風格的建築用於建設神廟,這也得為宗教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 人為什麼要懂點哲學?
    「哲學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從古至今,許多人都在從事哲學的研究,留下了許多關於哲學的言論和見解。幾千年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有人說我不知道這些高大上的學問,我只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和我有什麼關係?」非也!哲學是百科之源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哲學的影響,細究起來,再偉大的科學都和自己有關,人是不可能脫離哲學的影響單獨存在,只是你不曾發現它,關注它。1.懂點哲學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