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該系列的第一篇,我們推出的是瑞士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攝影@shenjun2018

2020年,裡特貝爾格博物館再次進入中國觀眾的視線,恐怕是由於一場大展「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這場原計劃在2月就開幕的展覽,因為疫情,推遲到9月才能與公眾見面。

鮮為人知的是,裡特貝爾格博物館是瑞士唯一一家專門展示歐洲以外的文化及藝術品的博物館,同時也是蘇黎世規模最大的公立博物館。其專注亞、非、美及大洋州傳統與當代文化,共收藏有23000件藏品及37000份影像資料,展品類別涵蓋紡織、雕塑、陶瓷器、書法、繪畫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攝影@shenjun2018

近年來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大師之道:12至20世紀印度藝術家」(2011年)、「秘魯神秘廟宇:安第斯山中的查文文化」(2012-2013年)、「波斯幻想:德黑蘭美術中的歐洲與波斯對話」(2013年)等。

首任館長與中國哲學

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瑞士銀行家、藝術贊助人Baron Eduard von der Heydt將其私人藏品捐贈給蘇黎世市。1949年,蘇黎世市通過公民投票決定,將位於利特公園內的古宅維森多克別墅改建成博物館,保存並展示這些藝術品。

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

1952年5月24日,裡特貝爾格博物館正式開放,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任首任館長。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與中國的緣分就此開始。

雖然以表現主義畫家的身份聞名瑞士,約翰.伊登卻對中國文化頗為青睞。任教包浩斯時,伊登在課程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技術,在其教育實踐中,引進了老莊的哲學思想和道教的氣功修煉。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裡的中國展品 攝影@shenjun2018

伊登還經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類的話。他要求學生在做專業訓練之前,先要磨練自己的身體和意志,輔助手段是軀體拉伸、呼吸控制、沉思冥想。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裡的中國展品 攝影@shenjun2018

甚至,有些課程中,伊登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山水畫,讓學生畫山、畫水、畫樹,要求學生用老莊的哲學思想觀察與詮釋世界。上人體繪畫課時,他也大膽引進老莊的哲學思想,他不要求解剖學意義上的準確無誤,而要求學生獨出心裁地發掘與詮釋模特擺出來的各種姿勢。此外,伊登還經常引用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幫助學生掌握建築空間理論。

2019年5月17日至9月22日,「鏡子:映射自我」展出。

圖為此次展覽的中國展品

讓學生「從心」詮釋模特的姿勢,重「感覺」,這種夾雜著客觀物象之「神」與主體主觀之「思」的創作,可謂抓住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畫山、畫水,又讓學生在創作實踐中更好地體悟東方哲學,以便與西方哲學相比較,儘管伊登可能並沒有想這麼做。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藏品

對中國傳統哲學(體驗式的,而非邏輯式的)的深入理解,以及深厚的西方哲學藝術背景,讓伊登在中西方文化中遊刃有餘。這種精神在某種程度上為裡特貝爾格博物館積累了深厚的東西方哲學理論基礎,也影響著該博物館的辦館理念(高專業性、高包容性、高多樣性)以及策展特點(東西文化對比)。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與中國藝術

或許是受到伊登的影響,當看到裡特貝爾格博物館以往的展覽時,我們會發現:雖然在展示東方文化時,其專業程度或許無法與大都會等世界性博物館比肩,但其在館內藏品及有限的人力財力基礎上可謂做到了極致。

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藏釋迦牟尼佛佛像 12-13世紀

就中國藝術版塊而言,我們以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近年來的三大中國藝術展覽為例,一窺其中國藝術觀察。這三場重要的中國藝術展覽為「禪宗大師:仙崖義梵畫展」(2014年)、「書法的魔力:3000年的中國書法展」(2015年)以及將要舉辦的「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2020年)。

專業性

深入了解這三大展覽,中國觀眾一定會訝於遠在海外的瑞士博物館竟對中國文化有如此持續、深入的了解。館內不僅可以以「佛教」、「禪宗」、「中國書法」為主題策劃展覽,甚至能意識到這三者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3月20日,「書法的魔力:3000年的中國書法展」展出。

圖為展覽現場

如其在「3000年的中國書法展」中如此介紹:中國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基礎的線條藝術,在中國的思維中意味著修養和學識,是載道的工具,文章的衣冠。雖然這一解讀,偷換了文與書的概念(並非為書法載道,而是文以載道),但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能認識到書法與文章、載道、主體的關係,實屬難得。

重視文脈傳承 古今對話

在專業的基礎上,展示中國文化時,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著重以古今對話的方式,呈現中國文化在當代的文脈傳承。

「書法的魔力:3000年的中國書法展」展覽現場

在「3000年的中國書法展」中,展覽以「華意詩意」和「靈性救贖」等板塊,不僅展出了宋理宗等古人經典的書法作品,也展出了曾宓、張洹等當代藝術家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展示當代藝術家作品時,館內並不局限於展示純書法作品,而同時展出其他以「書法線條」為媒介的作品,包括繪畫、攝影等。在展示當代藝術家對「書法」這一傳統藝術的多角度解讀中,探討書法藝術泱泱3000年歷史如何在當代傳承。

2020年9月11日至2021年1月17日,「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展出。

圖為《千峰萬壑圖》 龔賢 約1670年

《宣城奇景圖》 梅清 1679-1680年

《無線風光在險峰》 李可染 約1961年

將於9月開展的「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同樣以「古今對話」為策展特點。此次展覽將展出90件繪畫、錄像和裝置藝術品,時代跨越6個世紀,以明清時期的中國山水畫和知名現當代藝術家作品並列展出,呈現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對話。龔賢的《千峰萬壑圖》、梅清的《宣城奇景圖》與李可染的《無線風光在險峰》、黃巖的《中國山水紋身系列之七》、楊泳梁的《蜃市山水系列》並列,即便毫無哲學基礎的國外觀眾,也能跟隨策展人的腳步,在中國古今作品的穿梭中,感受「山水」在中國如何發展。

《中國山水紋身系列之七》 黃巖 1999年

《蜃市山水系列》 楊泳梁 2010年

後記:總的來說,裡特貝爾格博物館對中國文化的解讀還算專業,其策展以「古今對話」為特點,重視中國傳統藝術當代傳承。這可能受到了首任館長約翰.伊登的教育背景和教學興趣的影響。

- END -

原標題:《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9#藝術144#展覽57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7#藝術114#展覽43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書畫,令人心碎!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珍品以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章瑩穎案罪犯的模擬畫像為何保存在這家神秘的博物館裡?
    在法庭科學博物館的入口處,雕刻著宋慈所著《洗冤集錄》中的名言:獄事莫重於大闢,大闢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攝影/龍平川)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後屯南路26號的中國政法大學法庭科學技術鑑定研究所總部裡,「藏」著一個面積約為230平方米的博物館。
  • 在藝_復商興市「中國藝術家眼中的瑞士」特展滬上開啟
    「中國藝術家眼中的瑞士」瑞士當代藝術和設計之旅主題發布會,以推廣蘇黎世、巴塞爾、日內瓦湖區、伯爾尼等目的地,以及瑞士當代藝術博物館聯盟。2020年1月,瑞士國家旅遊局邀請了6位中國藝術設計建築專家,在瑞士國家旅遊局亞太區主任包西蒙先生的陪同下,搭乘瑞士國際航空公司班機,依靠瑞士便捷的公共運輸系統,從瑞士法語區的日內瓦湖區到德語區的巴塞爾和蘇黎世,一路探訪了瑞士最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建築空間,以及幾所與設計有關的大學。
  • 鑑賞|石之美者,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裡的「古玉風華」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有玉器約1000多件,其中主要來自私人藏家捐贈。近日,在這家博物館的一次線上導覽中,資深策展人Colin Mackenzie馬麟和專家萬珺介紹了館藏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商、周、戰國時期的玉器,並針對一些玉器愛好者常有的問題,分享了他們的玉器鑑賞之道。玉,石之美者。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
    1月10日拍攝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外景。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74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74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於2016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新華社記者 尹棟遜 攝
  • 2020世界十大博物館建築公布,中國佔4家!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許多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場合的開放都受到影響,但仍有不少優秀的場館將其創新願景變為現實。世界著名的設計網站Designboom發布「十大博物館及文化中心」榜單,中國佔4席!
  • 盤點那些在日本博物館的中國古董
    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因為館藏有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下面小編就簡單介紹幾個。
  • 世界頂級博物館IP的中國玩法
    仇非:品源文華是一家運營世界頂尖博物館藝術IP及商業化變現的公司,目前我們旗下擁有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BBC Earth博思星球六大王牌IP,除了進行IP衍生品的開發與銷售之餘,還攜手品牌商、平臺、線下場景等合作夥伴,一起為年輕消費者提供有智、有品、有趣的內容、產品和服務
  • 虛擬博物館之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就開放了網上展廳邀請您雲看展。下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年根據中央決定,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丹青·資訊】藏在美國博物館裡的中國國寶
    ▲美國博物館地圖/曾刊於《美成在久》第17期20世紀初,西方收藏界對中國藝術產生了空前興趣,美國的藏家和博物館競相購買市場上最傑出的中國藝術珍品。而同一時期的中國積貧積弱,面臨內憂外患,無暇保護自身的文化遺產,使大量珍貴藝術品流入市場。
  • 品源文華獲得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中國獨家IP授權與運營權
    波士頓2018年12月25日電-- 品源文華於近日宣布與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正式籤約,成為其在中國區獨家IP授權與運營商。未來品源文華將立足於博物館百科全書式的館藏資源,通過IP二次開發,打造優質授權商品以及零售體驗,讓更多中國消費者感受到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魅力。
  • 臺灣名畫家歐豪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
    (左)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鵬翼展天寬》個人作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右)當天提早到展場觀展,向大師致意。中新社發 劉舒凌 攝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邢利宇)臺灣知名嶺南派畫家歐豪年29日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鵬翼展天寬》個人作品展。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鈞瓷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中國很多珍品也被收藏在這裡,其中就有鈞瓷。
  • 美國假期值得參觀的19個免費藝術博物館
    在報導中說,這些從紐約到洛杉磯一路遍布的珍品,為藝術愛好者欣賞繪畫、攝影、雕塑、表演等提供了空間。假期可以是昂貴的,但免費藝術博物館不是。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貝恩斯·詹森曾經說過:「藝術是一個民族最珍貴的遺產,因為正是在藝術作品中,我們向自己和他人展現了指引著本民族的內心視野。」遍布美國各地的藝術博物館繼續堅持著,向顧客提供這份不斷發展的「內心視野」的驚鴻一瞥。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72期):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哈默博物...
    甘肅簡牘博物館建築設計圖(圖片來源: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將於2021年9月完工】作為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2021年9月建成,並達到開放條件。2019年9月,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籤約儀式在成都博物館舉行,也標誌著該博物館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