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笛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著名法醫學家,開創了「法醫鑑定學」,被後世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在法庭科學博物館的入口處,雕刻著宋慈所著《洗冤集錄》中的名言:獄事莫重於大闢,大闢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攝影/龍平川)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後屯南路26號的中國政法大學法庭科學技術鑑定研究所總部裡,「藏」著一個面積約為230平方米的博物館。2016年5月20日,暨證據科學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際,我國首家全面展示法庭科學發展歷程和成就的專門博物館—中國法庭科學博物館(ChinaForensicScienceMuseum,CFSM)在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鑑定研究所)正式開館。
在這裡,我們能看到什麼?
無聲的證言
籌建法庭科學博物館,是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重點研究任務之一,也是弘揚司法文明的一項基礎工程,具有宣傳司法文明演進、普及法庭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教育功能。主要任務是作為向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和社會大眾推介宣傳中國法庭科學發展歷史的窗口,傳承中華優秀法治文明和科技文明的研究基地。
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東介紹,博物館設有中國古代、中國現代、外國概覽、影視與文學、證據科學研究院院史5個專題展區,共展出藏品約670件。同時設置影視點播系統和電子查詢、閱讀系統供參觀者使用。該館現存《洗冤集錄》及衍生作品、《法律醫學》《近世法醫學》《法醫月刊》和《國立北京大學法醫學教室鑑定書》等代表不同時期法庭科學發展高峰的珍貴古籍和珍稀民國文獻實物。
此外,該博物館還藏有華裔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辦理辛普森案時,曾在法庭上展示證據使用的幻燈片和展示板實物等與現代法庭科學標誌性事件或人物相關的其他展品。
中國古代展區共有藏品116件。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以斷代史方式,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法庭科學起源、發展、演變和轉歸的歷史軌跡;二是以專區形式,簡要介紹了世界法醫學奠基人宋慈的生平事跡,以及晚清《點石齋畫報》記載的法庭科學相關時事和社會新聞。
中國現代展區分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部分,共展示藏品267件。中華民國部分主要通過鑑定制度沿革、學科建設沿革、專門人才培養培訓、法庭科學論文論著、中國現代法醫學奠基人林幾的生平事跡等的介紹,勾勒了民國時期法庭科學發展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主要通過鑑定制度沿革、法庭科學教育沿革、法庭科學院系介紹、新中國法庭科學人物、法庭科學雜誌、法庭科學相關學會與協會、法庭科學專著與教材等的介紹,展示了新中國法庭科學發展概況。
外國概覽展區共有藏品97件。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以時間軸方式,簡要介紹了法庭科學各專業標誌性事件與標誌性人物相關信息,粗略勾勒出外國法庭科學起源與發展的大致歷程。二是以專區形式,簡要介紹了華裔刑事科學技術專家李昌鈺、美國馬裡蘭法醫局、瑞士洛桑大學、韓國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等的相關信息。
影視與文學展區共有藏品51件。主要內容是以展板結合實物、模型、影視資料等形式,簡要介紹了部分中外法庭科學影視與文學作品。
證據科學研究院院史展區共有藏品88件。主要內容是通過研究院概況、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司法鑑定、大事記與人像牆、國際交流、海外學術研究機構等專題展示,較系統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的發展歷史。
大案與歷史的見證
2017年6月9日,中國留學生章瑩穎從學校出發,準備前往中介籤租房合同,在錯過一班公交的情況下,她上了嫌犯BrendtA·Christensen(以下簡稱B.C)的車,從此失去了聯繫。當天晚上章瑩穎的同學和朋友報了警。
當地時間2019年7月18日,章瑩穎案陪審團對嫌犯B.C的量刑進入最後階段。據當地媒體WTTW電視臺報導,陪審團在連續兩天共計8小時討論後,通過電子郵件詢問法官,如果他們不能達成一致,會發生什麼,法官說他們可以繼續討論,如果確定不能達成共識,B.C將被判處終身監禁。陪審團沒有再繼續討論,而是於幾分鐘後交上了最終的裁決書。法官表示,雖然一些陪審員贊成對B.C判處死刑,但至少有一位陪審員認為死刑並不合適。根據規定,他判處B.C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保釋或是減刑。除終身監禁外,法官還以B.C向聯邦調查局作虛假陳述兩項罪名判處B.C連續五年徒刑,罰款25萬美元。
至此,牽動中美兩國的章瑩穎案暫時落下帷幕。
這起案件的偵破過程中,還有一位中國警官的身影,便是山東省公安廳刑事偵查局物證鑑定中心高級工程師林宇輝。2016年11月,林宇輝參加了央視一檔的特長展示類綜藝節目,節目的評審之一就是著名的華裔國際刑偵專家李昌鈺。
2017年6月17日晚,李昌鈺的學生,正在美國訪學的中國政法大學助理刑事科學鑑定專家劉世權博士聯繫到了林宇輝,向他請教是否可以就章瑩穎被綁架時的監控錄像,還原嫌疑人的頭像。
6月18日和6月19日,林宇輝在刑偵局視頻科的同事幫助下,對監控錄像畫面進行逐幀分析,並通過一個模糊的頭部形狀,繪製出復原頭像。6月21日,林宇輝向劉世權提供了綁匪的復原頭像,並向劉世權詢問美國FBI是否有更多的畫像資料可以提供給他參考修改。劉世權回復他,FBI調查組還沒有任何人畫了綁匪模擬畫像。劉世權博士事後表示,林宇輝的畫像與嫌犯的相似程度,讓美國警方非常震驚。這也讓包括劉世權在內的中方專家得以順暢與美方接觸,獲取案件的最新進展。
2017年8月3日,林宇輝將這幅畫的原稿捐贈給了中國法庭科學博物館。
「劉世權博士是李昌鈺的學生,林警官也是因此與我們聯繫上的,」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院長王旭告訴記者,「他(林宇輝)對我們的法庭科學博物館十分認可,儘管曾有人出高價購買這幅畫,但他還是選擇無償捐贈給博物館。我國法醫畫像學科才剛剛起步,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林宇輝希望他的東西能夠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這一領域中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東向記者介紹,館藏展品的來源只有兩種形式:捐贈和購買。「現在我們正在拓展第三種,即長期保存。」趙東表示:「隨著影響力的擴大,我們也吸引了很多捐贈者。」他告訴記者,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他們遇到了一位「神秘來客」,主動提出向博物館捐贈藏品。出於對法庭科學文物的濃厚興趣和對博物館的信任,「神秘客」自費買下了大量險些被「處理掉」的近現代法庭科學文物和歷史資料。
法律人的情懷
自2017年6月份設立博物館登記簿以來,來自多地的檢察、法院、衛生、高校、保險、律師、司法鑑定等部門和行業的參觀人員達到七百七十餘人次。組織參觀的國內團體、機構達到22個以上;外國團體機構達到5個,其中包括英國著名刑事訴訟法、證據法學家保羅·羅伯茨(PaulRoberts)教授一行和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法庭科學專家一行等,充分發揮了法庭科學博物館展示我國法庭科學文化傳承、促進開放交流的功能。
作為法庭科學文化傳承、交流的平臺,在各個學期的實踐教學和2017年證據科學研究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中,法庭科學博物館也充分發揮了其宣傳教育的功能,參觀的學生人數達到六百餘人次。
王旭在接受採訪中表示:「我本人是做自然科學研究的,以自然科學的視角來看,中國政法大學的大環境下,給自然科學的學者建造了心態舒適的研究場所。我們現在常說學術共同體,其實學術共同體不過是一群人為同一個目標做著類似的工作,共享一種使命感和歸屬感。研究法庭科學的人,技術上精通,但專業上的歸屬感不夠。我們的法庭科學博物館建設起來以後,除了學術共同體,它還起到了情感共同體的作用。證據科學研究院剛成立的時候,領導提出成立的初衷之一是『讓一群不同的人坐在一個飯桌上吃飯』,言外之意就是,讓這些來自不同學術學科領域的人,可以坐在一起溝通、碰撞。正如現在學科發展最大的亮點就是交叉,交叉領域總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們的博物館也是如此,體現著文理交叉,除了關注技術,也關注文化。同時,這些展品背後也有很多故事,供我們在教學中講述給學生。」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表示:「博物館我把它看作一個文化的載體,傳承的核心內容還是文化,文化是博物館永恆的主題。政法大學的法庭科學博物館,是出於一種使命感。正如我們的院訓所說:辨證據真偽,鑄法治基石。」
來源:檢察日報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