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該系列的第八篇,我們推出的是日本的京都國立博物館。
在海外眾多展陳中國藝術的博物館中,日本的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各中原有,固然有其地理優勢(中日一衣帶水)、文化優勢(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長期影響),但更根本的或許是日本博物館內藏有的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其中,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便是一例。
京都國立博物館內典藏中國文物眾多:南宋李公麟《維摩天女像》,殿堂級白描佳作;宋徽宗時期院畫畫家所繪《四季圖》,南宋文人畫早期代表作;牧溪法師《瀟湘八景圖》,日本家喻戶曉的中國南宋文人畫師。此外,還有大量中國佛教畫、雕塑、青銅器和瓷器等。
積跬步 聚小流:京都國博的中國文物來源
不同於此前我們介紹過的那8家博物館,它們或由於個體,或由於具體歷史時代,奠定了館內龐大的中國文物典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中國藝術收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澱,是無數微小個體積跬步而成。值得一提的是,京都國立博物館並不像正倉院那般,筆筆文物均有清晰記載,因此,個體和每件文物的具體來源並無具體的詳實記載。
館內中國文物最大的來源當屬出使中華時帶回去的寶物。在唐衰落之前,日本官方每年都會派遣遣唐使,出使唐朝,而每次回程,皇帝都會御賜眾多寶物,諸如經書、卷集、繪畫等以表「天朝皇恩」。此外,對中華文化嚮往的日本遣唐使也會在民間搜羅優質的藝術品,帶回日本。唐衰落後,雖官方不再「報銷」來往交通費,但民間交往亦絡繹不絕。最為著名的當屬宋朝時期,奝然一行的尋求佛寶之路。《十六羅漢圖軸》、《開寶大藏經》蜀版初印本及新譯經四十一卷等(現藏京都清涼寺藏),便是這樣被帶回日本的。反過來,中國部分高僧也會出使日本,帶去中華文物,如鑑真等。
京都國立博物館裡中國文物另一大來源便是戰爭掠奪。鴉片戰爭後,中華國門大開,大量文物珍品流向世界。如1862年,日本「千歲丸」號來滬行商,據隨行人員納富介次郎的日記記載,回國時他在滬上古玩市場花低價廉價購買了一批元明清書畫作品,這些文物都是逃避戰亂的中國東南各省難民出售。當然也有著一些中國古董商人在發現商機後,主動將藏品送至日本出售,比如留學日本的著名藏書家董康,他曾在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將自己在北京舊書店購得的「永樂大典」中的17冊,賣於京都帝國大學圖書館。而這一時期被掠奪過去的文物,大多被購買者捐給了博物館。
如,京都國立博物館藏的中國書畫主要是日本朝日新聞社創始人上野理一的藏品,其子上野精一在1961年將這些作品捐給了該館。上野理一的收藏以明清書畫為主,其中,碑帖和書法有76件,繪畫87件。這些作品,被列為日本「國寶」的有10件,「重要文化財」23件。
聚焦「中國寶物」與中國文化:京都國博裡的中國藝術
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有兩種方式:以「寶物」之名聚集中外名品;以專題展聚焦中國文化。
以「寶物」之名:脫離智識的譜系
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的重要方式之一為:將中國文物與世界文物並列,展示中國文物背後的獨特文化,以及它那奧妙的、或沉靜或壯麗的多姿之美。且此類展覽並無明確的藝術主題,亦不著眼於某一人物、某一時代,或某一現象,更不對文物作詳實的描述、對比、分析。中國文物在這裡,脫離了智識的、歷史的、文化的、時代的、國家的譜系,每件文物自身的獨特的美與價值顯現。
「皇室的名寶:紀念天皇即位」展品
《喪亂帖》摹本,王羲之,三之丸尚藏館藏
館內近幾年推出的大展便是如此,如「紀念天皇即位展」、「紀念開館120周年」等。
「皇室的名寶:紀念天皇即位」(2020年10月10日至11月23日)是京都國立博物館為慶祝日本新天皇即位和新年號「令和」的到來而舉辦,此次展覽展出了王羲之《喪亂帖》的摹本、伊藤若衝繪《旭日鳳凰圖》、狩野永德(傳)的《源氏物語圖屏風》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展品之間並無藝術師承關係,亦無時代、歷史糾葛,被聚集僅因為其是「館藏名品」,可以起到慶典的作用。
「京都託管的名寶:守護美 傳承美」展品
蝦蟇鐵拐圖 顏輝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託管的名寶:守護美 傳承美」(201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亦是如此。此次展覽從京都國博6200多件託管藏品中選出經典名作,其中除了日本「國寶」屏風畫《風神雷神圖》(俵屋宗達繪)之外,還有顏輝的《蝦蟇鐵拐圖》。在這次展覽中,眾多「寶物」因其「名品」身份聚集京都國立博物館。
「禪 化心為形 — 臨濟禪師1150年、白隠禪師逝世250年紀念展」海報
「中國近代繪畫巨匠-齊白石」展品
《花和鳳蛾》(《工蟲畫冊精品》八開之一),1949年,齊白石,北京畫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初,京都國立博物館曾聯合北京畫院展出過「中國近代繪畫巨匠-齊白石」,但在館內近幾年的展覽中,此類中國傳統藝術家個展僅此一個,故不作論述。
專題展聚焦中國文化
以專題展聚焦中國,是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另一重要方式。每年的新春佳節,京都國立博物館都會結合生肖文化,推出當年的生肖慶賀展。中國文物亦是此類展覽的常客。如其在2016年的「新春猴展-欣賞幹支」、2018年推出的「犬-戊戌新年慶賀展」等等。
「犬-戊戌新年慶賀展」展品
《花卉鳥獸圖卷》(局部),國井應文、望月玉泉,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這一視角並不僅僅存在於新春生肖展中,在其2018年推出的「窮極美麗的中國陶瓷」展亦是如此。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此次展覽以專題展的形式陳列,京都國立博物館仍舊保留了上述第一種重要方式的內核:使文物脫離智識譜系,呈現寶物之美。
「窮極美麗的中國陶瓷」展品
粉彩松鹿圖瓶,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這一點在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展覽介紹十分簡單明了:展覽將展示京都國立博物館近年獲寄贈的中國陶瓷,呈現其美麗的造型與色彩。此外,京都國立博物館還介紹道「中國陶瓷總是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在表面塗上各種各樣的釉藥,產生多樣的色彩與形狀」,毫不掩飾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讚許。但這類展覽並非京都國立博物館展示中國藝術的主流。
【後記】在展示中國藝術方面,京都國立博物館如此做法固有有其不足之處,但在看慣了中國傳統藝術展那長篇累牘的展覽介紹和錯綜複雜的人物介紹,像這般剝離掉知識的意義,單純地感受中國文物的力量和美,未嘗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
(本文來源於雅昌藝術網,作者:李家麗;如有侵權,聯繫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