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2020-12-10 春綠潤境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該系列的第八篇,我們推出的是日本的京都國立博物館。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在海外眾多展陳中國藝術的博物館中,日本的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各中原有,固然有其地理優勢(中日一衣帶水)、文化優勢(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長期影響),但更根本的或許是日本博物館內藏有的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其中,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便是一例。

李公麟 《維摩天女像》 南宋 日本京都

京都國立博物館內典藏中國文物眾多:南宋李公麟《維摩天女像》,殿堂級白描佳作;宋徽宗時期院畫畫家所繪《四季圖》,南宋文人畫早期代表作;牧溪法師《瀟湘八景圖》,日本家喻戶曉的中國南宋文人畫師。此外,還有大量中國佛教畫、雕塑、青銅器和瓷器等。

夏景圖 宋徽宗畫院畫師作 128.2 x 55.2 cm 南宋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積跬步 聚小流:京都國博的中國文物來源

不同於此前我們介紹過的那8家博物館,它們或由於個體,或由於具體歷史時代,奠定了館內龐大的中國文物典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中國藝術收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澱,是無數微小個體積跬步而成。值得一提的是,京都國立博物館並不像正倉院那般,筆筆文物均有清晰記載,因此,個體和每件文物的具體來源並無具體的詳實記載。

牧溪法師《瀟湘八景圖》(局部)

館內中國文物最大的來源當屬出使中華時帶回去的寶物。在唐衰落之前,日本官方每年都會派遣遣唐使,出使唐朝,而每次回程,皇帝都會御賜眾多寶物,諸如經書、卷集、繪畫等以表「天朝皇恩」。此外,對中華文化嚮往的日本遣唐使也會在民間搜羅優質的藝術品,帶回日本。唐衰落後,雖官方不再「報銷」來往交通費,但民間交往亦絡繹不絕。最為著名的當屬宋朝時期,奝然一行的尋求佛寶之路。《十六羅漢圖軸》、《開寶大藏經》蜀版初印本及新譯經四十一卷等(現藏京都清涼寺藏),便是這樣被帶回日本的。反過來,中國部分高僧也會出使日本,帶去中華文物,如鑑真等。

牧溪法師《瀟湘八景圖》(局部)

京都國立博物館裡中國文物另一大來源便是戰爭掠奪。鴉片戰爭後,中華國門大開,大量文物珍品流向世界。如1862年,日本「千歲丸」號來滬行商,據隨行人員納富介次郎的日記記載,回國時他在滬上古玩市場花低價廉價購買了一批元明清書畫作品,這些文物都是逃避戰亂的中國東南各省難民出售。當然也有著一些中國古董商人在發現商機後,主動將藏品送至日本出售,比如留學日本的著名藏書家董康,他曾在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將自己在北京舊書店購得的「永樂大典」中的17冊,賣於京都帝國大學圖書館。而這一時期被掠奪過去的文物,大多被購買者捐給了博物館。

枯木圖 郭壁 33.0 x 106.1 cm 元代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如,京都國立博物館藏的中國書畫主要是日本朝日新聞社創始人上野理一的藏品,其子上野精一在1961年將這些作品捐給了該館。上野理一的收藏以明清書畫為主,其中,碑帖和書法有76件,繪畫87件。這些作品,被列為日本「國寶」的有10件,「重要文化財」23件。

惲格 24.2 x 106.1 cm 清代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聚焦「中國寶物」與中國文化:京都國博裡的中國藝術

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有兩種方式:以「寶物」之名聚集中外名品;以專題展聚焦中國文化。

以「寶物」之名:脫離智識的譜系

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的重要方式之一為:將中國文物與世界文物並列,展示中國文物背後的獨特文化,以及它那奧妙的、或沉靜或壯麗的多姿之美。且此類展覽並無明確的藝術主題,亦不著眼於某一人物、某一時代,或某一現象,更不對文物作詳實的描述、對比、分析。中國文物在這裡,脫離了智識的、歷史的、文化的、時代的、國家的譜系,每件文物自身的獨特的美與價值顯現。

「皇室的名寶:紀念天皇即位」展品

《喪亂帖》摹本,王羲之,三之丸尚藏館藏

館內近幾年推出的大展便是如此,如「紀念天皇即位展」、「紀念開館120周年」等。

「皇室的名寶:紀念天皇即位」(2020年10月10日至11月23日)是京都國立博物館為慶祝日本新天皇即位和新年號「令和」的到來而舉辦,此次展覽展出了王羲之《喪亂帖》的摹本、伊藤若衝繪《旭日鳳凰圖》、狩野永德(傳)的《源氏物語圖屏風》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展品之間並無藝術師承關係,亦無時代、歷史糾葛,被聚集僅因為其是「館藏名品」,可以起到慶典的作用。

「京都託管的名寶:守護美 傳承美」展品

蝦蟇鐵拐圖 顏輝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託管的名寶:守護美 傳承美」(201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亦是如此。此次展覽從京都國博6200多件託管藏品中選出經典名作,其中除了日本「國寶」屏風畫《風神雷神圖》(俵屋宗達繪)之外,還有顏輝的《蝦蟇鐵拐圖》。在這次展覽中,眾多「寶物」因其「名品」身份聚集京都國立博物館。

「禪 化心為形 — 臨濟禪師1150年、白隠禪師逝世250年紀念展」海報

「中國近代繪畫巨匠-齊白石」展品

《花和鳳蛾》(《工蟲畫冊精品》八開之一),1949年,齊白石,北京畫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初,京都國立博物館曾聯合北京畫院展出過「中國近代繪畫巨匠-齊白石」,但在館內近幾年的展覽中,此類中國傳統藝術家個展僅此一個,故不作論述。

專題展聚焦中國文化

以專題展聚焦中國,是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另一重要方式。每年的新春佳節,京都國立博物館都會結合生肖文化,推出當年的生肖慶賀展。中國文物亦是此類展覽的常客。如其在2016年的「新春猴展-欣賞幹支」、2018年推出的「犬-戊戌新年慶賀展」等等。

「犬-戊戌新年慶賀展」展品

《花卉鳥獸圖卷》(局部),國井應文、望月玉泉,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這一視角並不僅僅存在於新春生肖展中,在其2018年推出的「窮極美麗的中國陶瓷」展亦是如此。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此次展覽以專題展的形式陳列,京都國立博物館仍舊保留了上述第一種重要方式的內核:使文物脫離智識譜系,呈現寶物之美。

「窮極美麗的中國陶瓷」展品

粉彩松鹿圖瓶,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這一點在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展覽介紹十分簡單明了:展覽將展示京都國立博物館近年獲寄贈的中國陶瓷,呈現其美麗的造型與色彩。此外,京都國立博物館還介紹道「中國陶瓷總是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在表面塗上各種各樣的釉藥,產生多樣的色彩與形狀」,毫不掩飾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讚許。但這類展覽並非京都國立博物館展示中國藝術的主流。

【後記】在展示中國藝術方面,京都國立博物館如此做法固有有其不足之處,但在看慣了中國傳統藝術展那長篇累牘的展覽介紹和錯綜複雜的人物介紹,像這般剝離掉知識的意義,單純地感受中國文物的力量和美,未嘗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

(本文來源於雅昌藝術網,作者:李家麗;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相關焦點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這些作品,被列為日本「國寶」的有10件,「重要文化財」23件。惲格 24.2 x 106.1 cm 清代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2聚焦「中國寶物」與中國文化:京都國博裡的中國藝術京都國立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有兩種方式:以「寶物」之名聚集中外名品;以專題展聚焦中國文化。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陶瓷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裡佔據了如此大的空間,而一隻小小的天目盞在日本能價值上億。因為中國陶瓷不僅對日本工藝美術產生過重大影響,還影響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和飲食文化。以中國書法史上的傑作《祭姪文稿》為首要展品,呈現顏真卿之為人與書法藝術的精髓,介紹唐代書法對後世及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近期,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一篇,我們推出的是瑞士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日本人的奇石博物館,中國網友實在不服!這就?
    喜愛博物館的人或者只是好奇的遊客會遇到不同主題的獨特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絕對不在必看的藝術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之列。奇石博物館是一個私人博物館,以其奇特的藏品而聞名。這家博物館位於秩父,距東京僅2小時車程。這個博物館展出了形狀各異的巖石。
  • 鑑賞|石之美者,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裡的「古玉風華」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有玉器約1000多件,其中主要來自私人藏家捐贈。近日,在這家博物館的一次線上導覽中,資深策展人Colin Mackenzie馬麟和專家萬珺介紹了館藏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商、周、戰國時期的玉器,並針對一些玉器愛好者常有的問題,分享了他們的玉器鑑賞之道。玉,石之美者。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分析一首詩的內容及情感,往往需要先去了解其歷史背景,了解後我們發現張繼是不幸的,沒有生在才人輩出的盛唐時代,相反飽受安史之亂之苦,羈旅一生浪蕩天涯。
  • 這家鄭州私人博物館,門口站著仨變形金剛
    ,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有「中國歷史天然博物館」之稱。蹲下一看,居然是「中國十大民營博物館」的獎盃。 「每次小學生們來這裡參觀,都喜歡圍著看這個,金燦燦的哈哈哈。」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在我國流傳很廣,在日本更是無人不知,火爆程度中國不能比。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兩者持續時間之長,將近千年之久。而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唐文化的信仰和對詩僧寒山的崇拜。
  • 日本食品考察溫泉之鄉的巧克力博物館
    在翔正國際的日本商務考察過程中,箱根是個經常路過的地方,原因有二:第一是名古屋到東京剛好路過這個溫泉之鄉,不享受一下這個日本溫泉的體驗,似乎會漏過些什麼;第二則是位置剛好處於富士山下,能更好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雖然地方不大,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能夠了解日本的傳統文化。
  • 建盞·宋代鬥茶第一茶盞 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宋徽宗為何如此獨愛
    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讓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如此獨愛?在談論建盞之前,讓我們先走近宋徽宗。 趙佶在位26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個月。他善書畫詩句,曾自創書法字體,被後人稱為:瘦金體,並廣泛應用。他熱愛畫花鳥,畫作自成院體。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 獨庫公路博物館背後的故事|天山公路|畢鴻彬|李善國|獨庫公路|陳...
    為銘記築路歷史,弘揚天山築路精神,2019年,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委、區政府開始籌劃建設獨庫公路博物館。今年6月12日,獨庫公路博物館開館。「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讓我們一起走進獨庫公路博物館,走進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宋代繪畫100幅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宋代繪畫100幅 宋 夏明遠 樓閣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
  • 博物館之城③|「彈丸之地」的騰飛密碼 這家博物館都記錄了
    【視頻】博物館之城③|「彈丸之地」的騰飛密碼 這家博物館都記錄了 2021年01月03日 21:02
  • 西貝的「弓長張」,還未面世就宣告失敗了,為何賈國龍獨愛快餐?
    賈國龍的「5戰5敗」,獨愛快餐的西貝,為什麼做不起來?西貝原本計劃在7月1日望京華彩商業中心開業的「弓長張」現炒快餐店,到了8月10日依舊仍舊開業,甚至連裝修的跡象都沒有,華彩商業中心的人員說:「沒聽說過西貝要開新店,也沒有聽說弓長張這個品牌,最近也沒有門店在裝修。」
  • 訪談︱徐堅:中國早期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日本淵源
    【編者按】《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與《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是中山大學歷史系徐堅教授從學科反思出發而研撰的學術史著作。這個訪談大體呈現了他的一些核心觀點,比如中國早期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日本淵源,濱田耕作對中國考古學的巨大影響等。不管贊同與否,徐教授的一家之言都值得重視。
  • 走進中國溼地博物館 感受生態文明之美——民革江幹區基層委開展...
    走進中國溼地博物館 感受生態文明之美——民革江幹區基層委開展主題學習活動 2020-12-14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石原裡美宣布結婚:為何國內女星愛豪門,日本女星卻偏愛普通人?
    石原裡美宣布結婚:為何國內女星愛豪門,日本女星卻偏愛普通人? 很多人認識石原裡美大多都是從一些大熱的日劇,或是一些日本綜藝的分享變美小妙招當中所了解,熟悉她的粉絲分都親切的稱她為「十元」。其實十元也並不是天生就長得這麼漂亮,剛出道的她長相併不驚豔,反而有些普通粗糙。
  • 原來我忽略了那麼多可愛的日本博物館
    日本不僅博物館多,博物館的種類也非常多,有傳統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如陳列有日本古文物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也有展現企業發展歷史的博物館,如本田汽車博物館此外,日本還有很多經典的動漫人物專設的博物館
  • 盤點那些在日本博物館的中國古董
    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因為館藏有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下面小編就簡單介紹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