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大中華是上下5000年的燦爛文明古國,世界他國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看似也屬情理之中!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如此,正好印證了這句甚為經典的話:
「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由此可看出:經典傳承的、燦爛輝煌的世界文明,終將被全世界人民所認可、尊重和熱愛,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那麼日本為什麼獨愛《楓橋夜泊》並載入教科書、人人皆能吟誦呢? 鈺姐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3點,權當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正。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崇尚中國文化
日本人很尊崇中國古文化,可以說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對古代中國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文化,還是會以十分尊崇的態度去面對。
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受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民生,還是語言文字等,都無一不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受唐文化影響很深。
顯然這些影響已經深入日本人骨髓,變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
比如,對於很多新出生的日本人來說,在談及這部分中華文化時,雖然都知道這些文化來自中國,那還是不會以「這是外來文化」去理解,而是直接把這些文化看作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即便到了近現代,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卻也沒有完全丟失、解構或破壞自己的傳統文化。
而是走上了一條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洋為和用」的融合調整之路。
如此很多傳統文化在日本並沒有斷代或消失,反而得以保存下來,包括對中國語言文字 、古詩詞等中華文化的熱愛與推崇,比如日本還有類似中國祭奠已逝親人的中元節-「盂蘭盆節」等。
《楓橋夜泊》是驚豔千古的名篇
上面講了中華文化在日本備受推崇,那麼《楓橋夜泊》在日本火到什麼程度?
清代學者俞樾形容說:「其國三歲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也就是火到連日本3歲小兒皆能吟誦。
張繼《楓橋夜泊》誕生已逾1000年,日本也歷經了朝代更替及戰火連綿等,但《楓橋夜泊》依然在日本大為盛行,且口耳相傳、備受青睞,還編入教科書。
少時初讀《楓橋夜泊》感慨無多,全因年少無知經歷太少,對詩詞意境與涵義難以理解,如今讀之感受斐然。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張繼勾勒出的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無一不是內心情緒的傾瀉。
而詩中的意境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悲涼得讓人難以自抑,感覺是完全虐哭讀者。
它把客船夜泊者的羈旅之愁、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無奈、顧慮及惆悵等複雜心緒,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有從文學性來看,《楓橋夜泊》體現的文學藝術氣息相當濃厚,詩句語言精確細膩、娓娓而來,把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如此一首名篇受日本人愛戴也正常。
不僅如此,而此詩中的「楓橋」與「寒山寺」實際成了現實中日本粉絲心中的打卡聖地。據說上世紀初好些日本人跑來中國還看不夠,後來乾脆在日本東京都青梅市郊,造了類似的「楓橋」與「寒山寺」。
如今,詩中寒山寺的鐘聲,仿佛穿越千年的時空敲在了世人的心上。提到鐘聲就不免提到寒山寺的鐘,據說蘇州城外寒山寺的巨鍾,就是1905年日本工匠們鑄造好後贈送而來的。
日本人如此喜愛中國文化,對於這首虐人千年的名篇《楓橋夜泊》自然也是情有獨衷了。許是只隔一衣帶水,許是文化信仰相似,許是文化魅力薰陶,總之就是對《楓橋夜泊》愛了!
對寒山寺的情結濃厚
《楓橋夜泊》之所以打動日本人,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詩中的」寒山寺「。寒山寺讓日本人非常仰慕,而寒山寺的得名也因這個在國內低調、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寒山。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多次屢考不第後出家,30歲後隱居浙東天台山,活到了100歲。在天台山以樺樹皮為帽,破衣木屐,與群童戲,言語無度,人莫能測;常至天台國清寺,與拾得為友,以寺院剩餘飯菜維持生計。
寒山,是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他常在山林間題詩作偈。
他的詩通俗易懂,既有山林逸趣與佛教出世思想,也蘊含人生哲理,同時也譏諷時態、同情民苦。他的詩被後人緝成《寒山子詩集》,元朝時就傳入日本、朝鮮、美國,後又譯成了日、英、法文。
寒山這位充滿極富傳奇色彩的唐代詩僧,在當時一度受到冷落,直到20世紀,寒山詩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20世紀50年代寒山詩風靡歐洲,寒山聲譽比李白杜甫還要高;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寒山研究呈現雨後春筍之態勢。
而最明顯的是,寒山詩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因而寒山在日本頗負盛名。同時日本人也因喜愛寒山,從而喜歡上了張繼《楓橋夜泊》,想來能有如此的淵源也是甚為奇妙,因一個人愛上一首詩、一座廟、一座橋,這並不稀奇。
我們對寒山最為熟悉的他與拾得的千年妙對: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世代相傳的具有哲學和儒家意義的「寒山拾得」的精彩對白。
總結
綜上所述,其實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文化的魅力。還是那句話,文化無國界,文化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奼紫嫣紅之別,關鍵是這」奼紫嫣紅「也並非人人都能描摹,這說明了文化精髓存在差異性。
大家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