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2020-12-04 鈺姐的書屋

我泱泱大中華是上下5000年的燦爛文明古國,世界他國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看似也屬情理之中!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如此,正好印證了這句甚為經典的話:

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由此可看出:經典傳承的、燦爛輝煌的世界文明,終將被全世界人民所認可、尊重和熱愛,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那麼日本為什麼獨愛《楓橋夜泊》並載入教科書、人人皆能吟誦呢? 鈺姐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3點,權當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正。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崇尚中國文化

日本人很尊崇中國古文化,可以說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對古代中國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文化,還是會以十分尊崇的態度去面對。

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受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民生,還是語言文字等,都無一不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受唐文化影響很深。

顯然這些影響已經深入日本人骨髓,變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

比如,對於很多新出生的日本人來說,在談及這部分中華文化時,雖然都知道這些文化來自中國,那還是不會以「這是外來文化」去理解,而是直接把這些文化看作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即便到了近現代,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卻也沒有完全丟失、解構或破壞自己的傳統文化。

而是走上了一條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洋為和用」的融合調整之路。

如此很多傳統文化在日本並沒有斷代或消失,反而得以保存下來,包括對中國語言文字 、古詩詞等中華文化的熱愛與推崇,比如日本還有類似中國祭奠已逝親人的中元節-「盂蘭盆節」等。

《楓橋夜泊》是驚豔千古的名篇

上面講了中華文化在日本備受推崇,那麼《楓橋夜泊》在日本火到什麼程度?

清代學者俞樾形容說:「其國三歲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也就是火到連日本3歲小兒皆能吟誦。

張繼《楓橋夜泊》誕生已逾1000年,日本也歷經了朝代更替及戰火連綿等,但《楓橋夜泊》依然在日本大為盛行,且口耳相傳、備受青睞,還編入教科書。

少時初讀《楓橋夜泊》感慨無多,全因年少無知經歷太少,對詩詞意境與涵義難以理解,如今讀之感受斐然。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張繼勾勒出的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無一不是內心情緒的傾瀉。

而詩中的意境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悲涼得讓人難以自抑,感覺是完全虐哭讀者。

它把客船夜泊者的羈旅之愁、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無奈、顧慮及惆悵等複雜心緒,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有從文學性來看,《楓橋夜泊》體現的文學藝術氣息相當濃厚,詩句語言精確細膩、娓娓而來,把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如此一首名篇受日本人愛戴也正常。

不僅如此,而此詩中的「楓橋」與「寒山寺」實際成了現實中日本粉絲心中的打卡聖地。據說上世紀初好些日本人跑來中國還看不夠,後來乾脆在日本東京都青梅市郊,造了類似的「楓橋」與「寒山寺」。

如今,詩中寒山寺的鐘聲,仿佛穿越千年的時空敲在了世人的心上。提到鐘聲就不免提到寒山寺的鐘,據說蘇州城外寒山寺的巨鍾,就是1905年日本工匠們鑄造好後贈送而來的。

日本人如此喜愛中國文化,對於這首虐人千年的名篇《楓橋夜泊》自然也是情有獨衷了。許是只隔一衣帶水,許是文化信仰相似,許是文化魅力薰陶,總之就是對《楓橋夜泊》愛了!

對寒山寺的情結濃厚

《楓橋夜泊》之所以打動日本人,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詩中的」寒山寺「。寒山寺讓日本人非常仰慕,而寒山寺的得名也因這個在國內低調、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寒山。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多次屢考不第後出家,30歲後隱居浙東天台山,活到了100歲。在天台山以樺樹皮為帽,破衣木屐,與群童戲,言語無度,人莫能測;常至天台國清寺,與拾得為友,以寺院剩餘飯菜維持生計。

寒山,是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他常在山林間題詩作偈。

他的詩通俗易懂,既有山林逸趣與佛教出世思想,也蘊含人生哲理,同時也譏諷時態、同情民苦。他的詩被後人緝成《寒山子詩集》,元朝時就傳入日本、朝鮮、美國,後又譯成了日、英、法文。

寒山這位充滿極富傳奇色彩的唐代詩僧,在當時一度受到冷落,直到20世紀,寒山詩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20世紀50年代寒山詩風靡歐洲,寒山聲譽比李白杜甫還要高;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寒山研究呈現雨後春筍之態勢。

而最明顯的是,寒山詩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因而寒山在日本頗負盛名。同時日本人也因喜愛寒山,從而喜歡上了張繼《楓橋夜泊》,想來能有如此的淵源也是甚為奇妙,因一個人愛上一首詩、一座廟、一座橋,這並不稀奇。

我們對寒山最為熟悉的他與拾得的千年妙對: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世代相傳的具有哲學和儒家意義的「寒山拾得」的精彩對白。

總結

綜上所述,其實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文化的魅力。還是那句話,文化無國界,文化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奼紫嫣紅之別,關鍵是這」奼紫嫣紅「也並非人人都能描摹,這說明了文化精髓存在差異性。

大家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在我國流傳很廣,在日本更是無人不知,火爆程度中國不能比。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兩者持續時間之長,將近千年之久。而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唐文化的信仰和對詩僧寒山的崇拜。
  • 《楓橋夜泊》:日本人最愛的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人人都會背
    而在這座古老的寺廟,每年都會迎來一大群來自日本的客人。而這些日本客人之所以會拜訪這裡,都是源於一首唐詩。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燦若繁星。開元年間,大唐國力強盛,萬國來朝,而詩歌這個題材,也在這時到達了頂峰。在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這些偉大的名字裡,張繼或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 張繼的楓橋夜泊物語
    楓橋夜泊物語大唐,自古以來第一個盛世。而此時,開元盛世已過了十多年了。李隆基,一個在戲曲方面很有造詣的皇帝,被梨園子弟尊為聖人。大唐經過貞觀年間的積累,國民經濟得到了很大提升。天保十二年,張繼進士及第,沒想到僅僅兩年後,安祿山和史思明以誅殺奸賊楊國忠為名帶兵攻入長安,李隆基及一幹文武倉皇奔走,雖在馬嵬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但不是李隆基本心。朝中文士也紛紛出逃避難。寒秋,肅殺之氣。張繼隻身逃到江蘇姑蘇城。文士被逼到此種境地也算是悲劇。只因當朝皇帝寵幸後宮寵幸奸佞不聽忠言,致使被蒙蔽,受災難的還是老百姓。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 張繼:我曾在楓橋夜泊
    作者:張風莉我是唐人張繼。也許你根本不會記得我,更不會對我有興趣。因為盛唐詩壇,實在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的盛名遮住了太多詩人的光華,我自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是一場落榜成全了我。落榜之後,姑蘇城裡那一夜平常的失眠,我創作了《楓橋夜泊》。這首詩,本是我失意心情的自然流露,但我沒想到,它卻讓世人如此喜歡。
  • 為什麼日本這麼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為什麼寒山寺叫寒山寺呢?待他圓寂後,被日本醍醐天皇追賜法號弘法大師。在清代康熙年間,皇家正式賜封寒山為「和聖」,賜封拾得為「合聖」。日本人,自詡為大和民族,對這個和,當然是頗有好感的。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其中首推日本,比較全方位的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李唐盛世,日本通過遣唐使的方式從各方面系統學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築設計,民生政策以及文化活動等。中國的古詩詞也在那時候全面的傳播到了日本。在現在的日本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我們還能夠看到中國古詩詞的身影,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作品。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而唐朝詩人張繼就是這樣一位詩人,張繼的詩歌雖然流傳下來的有四十多首,但是,真正為後人所熟知的,卻只有一首《楓橋夜泊》。僅靠這一首佳作,就讓他躋身於唐朝優秀詩人之列,而且中國歷代的唐詩選本都選入此詩,後來就連日本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年年成為日本小學生朗誦必背讀物!
  • 每日詩話:張繼一首六言絕句,超越《楓橋夜泊》寫出了曠世的孤寂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賞析:人一旦上了年紀,心事少的就像頭頂上的寥落的白髮,屈指可數。沒有了少年時代紛亂如麻的情事,沒有了青壯年齊家治國的家國之憂。人生簡單成了一片青山,任花開花落,看雲捲雲舒,無所掛礙。
  • 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一、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馮彬藏墨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作者:馮彬藏墨筆者今天帶來的拙作分別是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詩、唐 · 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近代毛澤東的《七律
  • 張繼的詩有哪些?張繼的詩詞全集8首
    唐代詩人張繼,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
  • 一首經典唐詩,全篇都是名句,收入小學課本,在日本更是家喻戶曉
    比如,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朝鮮、東南亞流傳度都很高,尤其在日本,多年被編入教科書,真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而這首詩最近在加拿大又火了。今年年初,在加拿大蒙特婁的一個地鐵站,一位中國大爺趁著等車的空檔,用毛筆蘸水在月臺地上寫起了張繼的《楓橋夜泊》,圍觀的老外們立刻被這東方書法及這首古詩驚豔了,紛紛拿出手機給他錄像,然後又把視頻發到網上,當地媒體MTLBlog還為此做了報導。一下子,這首唐詩被翻譯成各種版本,在蒙特婁、在加拿大迅速走紅,中國、蘇州、寒山寺成了他們的嚮往。
  • 唐詩鑑賞:1200多年前,蘇州城外楓橋下,秋夜憂愁到如今
    是的,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作者張繼。關於張繼,留下史料很少,我們只知道他是襄陽或南陽人,博學多才,公元753年中進士,與皇甫冉、劉長卿是知交好友,病故於洪州鹽鐵判官任上。張繼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這首《楓橋夜泊》是他的代表作。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中國城市,位於江蘇,詩情畫意受遊客追捧!
    韓國人最喜歡的中國城市是位於山東省的青島市,日本人最喜歡的中國城市又是哪一座呢?它位於江蘇省,不知你猜的是哪座城市呢?沒錯,它就是毗鄰上海的蘇州市,自古和杭州齊名。日本人為什麼喜歡蘇州呢?日本文化源自中國,尤其是建築藝術、服飾、文字、繪畫、茶道等方面廣受大唐影響。唐代的時候,日本多次派使者到長安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的古詩,尤其是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國內幾乎家喻戶曉,很多日本人都會朗誦。
  • 張繼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連用了9種景象,令人讚不絕口!
    所以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畢竟他的名篇《楓橋夜泊》要是沒有流傳下來的話,可能今天我們就不會知道,古代詩壇還有一個詩人叫張繼了。但是話說回來,張繼僅憑《楓橋夜泊》這一首詩,顯然已經名留千古了。並且詩中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究其原因,自然是因為寫得好了。那麼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
  • 「聲動」《楓橋夜泊》用四地方言來讀,你能聽懂嗎?
    楓 橋 夜 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上海、蘇州、桐廬、黃山方言怎麼讀這首詩?張繼,字懿孫,唐代詩人。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