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1200多年前,蘇州城外楓橋下,秋夜憂愁到如今

2020-11-26 騰訊網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一月,安史之亂的爆發,將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推進了戰亂的深淵。因為戰火未曾燒到江南,許多文人倉皇逃到江蘇、浙江一帶避禍。某個深秋的夜晚,有一位詩人停泊在了蘇州城外的楓橋。一切仿佛是註定的,1200多年前這個沒有留下確切日期的夜晚,卻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首千古傳頌、名揚海外的傑出七絕。

蘇州城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是的,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作者張繼。關於張繼,留下史料很少,我們只知道他是襄陽或南陽人,博學多才,公元753年中進士,與皇甫冉、劉長卿是知交好友,病故於洪州鹽鐵判官任上。張繼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這首《楓橋夜泊》是他的代表作。

楓橋

「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已經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月亮落下,是快要天亮了嗎?非也,月初的上弦月在夜半時分就已經落下。也許有人會質疑:你怎麼就斷定是上弦月?很簡單,最後一句的「夜半」兩個字點明了時間。月亮落山之後,天地陷入黑暗之中,光線的變化驚擾到了樹上棲息的烏鴉,「啊、啊、啊……」的叫聲粗劣嘶啞,迴蕩在水面上,令人暗暗心驚。「霜滿天」細想似乎無理,霜是凝結在地下的,它又不是雪,怎麼可能「滿天」?所以這裡的「霜」是「寒冷」的意思,並非實指秋霜。深秋的夜晚本就寒意襲人,再加上詩人是在江面上的小船中,寒氣與水氣疊加在起,形成立體交叉無死角之勢將小船包圍,寒意侵肌砭骨,所以張繼覺得深沉的夜色之中漫天飄飛寒霜。

月落烏啼霜滿天

詩一開篇,就通過月落、烏啼、霜滿天營造出了一種幽寂、清冷的氛圍。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憂愁頓生?雖未直接寫人如何,但「月落」入眼,「烏啼」入耳,「霜滿天」入體,暗暗寫出詩人在船頭一直從傍晚站到了夜半時分。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伴著我的愁緒入眠。江南水邊,多植楓樹、烏桕樹等樹木,經霜之後,紅葉似火,所以古詩中經常混稱為楓樹。然而在這個月亮西沉的黑夜裡,遠遠望去江邊的楓樹只能看到一團團模糊的黑影;近處的江面上,夜間打漁的漁夫們在船頭點起了盞盞燈火,昏黃的燈火跳動,似乎給這寒冷的黑夜帶來一點點光明和溫暖。這一遠一近,一暗一明的景物對比,既真實反映了吳淞江上夜間的風貌,又寫出了獨特的詩意和浪漫以及絲絲縷縷的愁緒,顯示出作者在藝術上的獨具匠心。

江邊楓樹

「對愁眠」中的對字,雖然包含有「伴著」之意,但是如果直接用「伴」字沒有「對」字含義豐富。第一,用「對」字,是將江楓、漁火擬人化了,面對著詩人;第二,詩人對著江楓、漁火這充滿詩意的美景,引發的不是歡喜讚嘆,卻是滿腹的憂愁。所以「對」字還隱含著人與景物之間感情的相互交流。

「愁」字則是這首詩的詩眼,雖然它只出現了一次,但全詩四句中隱含的感情,愁緒無處不在。所以這個「愁」字需要深入解釋一下,我個人認為,《楓橋夜泊》中的愁共分為三種:第一種,羈旅之愁。張繼當時的情況是非常貼切的漂泊於江湖之上,秋夜思鄉,人之常情。第二種,命運之愁。張繼中進士以後,沒有通過吏部的銓選,所以沒當上官,黯然返鄉,恰逢叛亂,前途渺茫。第三種,家國之愁。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屈原起就有了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品質——「憂國憂民」,繁花似錦的大唐王朝戰亂突起,玄宗狼狽逃竄到四川,北方大地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開元盛世成一夢,整個國家岌岌可危之中。這三種愁緒交織在一起,張繼怎能不愁腸百結,難以成眠。

漁火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之外的寒山寺,夜半時分敲響鐘的聲傳到了客船上。在蘇州城西南有一座姑蘇山,所以蘇州自古就有一個別稱——姑蘇城。其實在我個人的感覺中,「姑蘇」比「蘇州」寫入詩詞中更加優雅、抒情。寒山寺位于楓橋附近,建於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大唐初年,著名詩僧寒山曾長期住在此處,因而改名為「寒山寺」。

寒山寺

關於「夜半鐘聲」還產生了一段文學史的上著名公案:北宋文豪歐陽修批評張繼為了好句子、好意境,不顧常識亂寫,因為寺院敲鐘一般是清晨和傍晚時分。後來有人專門到蘇州查訪,發現這一帶的寺院確實有夜半敲鐘的習俗。

楓橋夜泊文化節

詩的前兩句以清冷秀麗的筆法描繪了江南水鄉秋夜,道出了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就在詩人因夜深嚴寒不得不回到船艙勉強躺下之後,也許剛剛睡著,也許是半夢半醒之間,忽然傳來了鐘聲。這是寒山寺的鐘聲,在這蒼茫黑夜之中的客船上聽得分外清晰。悠遠、低回、古樸、蒼涼的鐘聲,從深夜的寒山寺中傳出,似乎又蘊含了佛教特有的空靈禪意以及許多悲憫之感。靜臥艙中的張繼,此時此刻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楓橋夜泊》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以「愁」為基調,但四句詩基本都在寫景,第二句只寫了一個「愁」字,然而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卻始終能感覺到憂愁如同一條靜默的暗河,流淌在字裡行間。這是因為前兩句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這些意象全都是冷色系的,自帶清幽寥落之感,經過作者的精心編排,形成了高度融合的整體,而後兩句中的「寒山寺」、「夜半鐘聲」兩種意象的加入,則進一步強化了全詩的意境,情景交融,情思悠長,1200多年後,依然讓人回味不盡。

相關焦點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白話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繼為了躲避戰亂只好乘船南下到當時相對安定的江南地區(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而正是這次偶然的江南流寓之旅,讓他才有了與蘇州城外楓橋一次美麗的邂逅。 安史之亂持續了整整八年之久,詩人張繼也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期間他遊歷了吳越名山大川。後來不知道在哪一年,他來到蘇州城遊玩,在某個悲涼的秋夜,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中國的古詩詞也在那時候全面的傳播到了日本。在現在的日本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我們還能夠看到中國古詩詞的身影,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
  • 張繼:我曾在楓橋夜泊
    落榜之後,姑蘇城裡那一夜平常的失眠,我創作了《楓橋夜泊》。這首詩,本是我失意心情的自然流露,但我沒想到,它卻讓世人如此喜歡。我不是組合意象的高手,但學者對它的解讀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一千多年來,我本已沉沉睡去,但世人給我的讚譽實在太多,讓我不得不穿越時空向你們道謝。說起來其實挺丟人的,我曾經是個失敗者。
  • 《楓橋夜泊》:日本人最愛的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人人都會背
    安史之亂期間,他因公事在蘇州出差,夜宿於江面上。到了夜晚,他突然聽到寒山寺傳來的悠揚鐘聲,突然詩興大發,揮毫寫出一首僅有28字的小詩。而這首小詩,直接將張繼推向中國頂級詩人的殿堂,而這首詩,便是《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詩行天下|蘇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唐玄宗天寶九年(750),一個名叫張繼的青年才子,在科舉考試中,遺憾落榜了。他只得滿懷悵惘地離開了長安。他乘著小船一路沿江而下,一直向東,來到了吳越之地——姑蘇城。
  • 蘇州旅遊之寒山寺楓橋風景區:江楓從來一對橋,寒山拾得兩神仙
    夜漸深,霜滿天,酒意漸濃,涼意漸增,幾聲輕嘆,腳下輕浮,拾級下楓橋。雖有醉意,卻無睡意,滿腹的鄉愁與思念枕著輕晃的小船,恰如這滔滔不絕的運河水。那時候,忽然有洪亮的鐘聲響起,驚醒了空寂的秋夜,驚醒了客船的寧靜,也驚醒了詩人美妙的靈感。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寒山寺為何在半夜敲鐘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全詩如下:作者: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據說楓橋原叫封橋,因為這首詩改名楓橋,與寒山寺一起名聞天下。此外,還有就是這悠揚的鐘聲了。張繼能聽到夜半的鐘聲,是因為客船距離寒山寺近,還是因為距離遠,但鐘的質量好呢?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注釋】 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6.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 蘇州楓橋盤活低效用地拓空間
    新華網南京12月4日電(記者劉巍巍)記者4日從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獲悉,該街道今年以來盤活低效用地1228.6畝,拓空間取得實效。  蘇州綠工機械有限公司2010年購得木橋街19號土地30.2畝,建築面積7773.9平方米,用於生產工業管道類機械設備。
  • 蘇州楓橋:發展蝶變邁向「詩與遠方」
    楓橋,一個美麗宜居的地方中國江蘇網訊 千百年前,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楓橋蜚聲海內外。千百年後,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的成名,已不僅僅因為這首詩,還源於它「工業大鎮」的底氣。連續多年,楓橋街道工業企業的稅收貢獻率穩定在80%左右。當前,楓橋街道下大力氣推動轄區工業轉型升級,推動「存量」轉型,以創新論英雄。由日本礙子株式會社投資、2001年底落戶楓橋的NGK(蘇州)環保陶瓷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落戶以來,NGK已在楓橋進行了10次投資增產。去年10月,投資20億元的NGK第二工廠竣工,目前已正式投產。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在我國流傳很廣,在日本更是無人不知,火爆程度中國不能比。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兩者持續時間之長,將近千年之久。而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唐文化的信仰和對詩僧寒山的崇拜。
  • 每天一首古詩詞|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記得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裡,有一篇作家張曉風的文章,名字叫《不朽的失眠》,寫得極美。而這篇文章就是根據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虛構出來的一個故事。「愁」字,是全詩的題眼。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
  • 一首經典唐詩,全篇都是名句,收入小學課本,在日本更是家喻戶曉
    比如,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朝鮮、東南亞流傳度都很高,尤其在日本,多年被編入教科書,真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而這首詩最近在加拿大又火了。今年年初,在加拿大蒙特婁的一個地鐵站,一位中國大爺趁著等車的空檔,用毛筆蘸水在月臺地上寫起了張繼的《楓橋夜泊》,圍觀的老外們立刻被這東方書法及這首古詩驚豔了,紛紛拿出手機給他錄像,然後又把視頻發到網上,當地媒體MTLBlog還為此做了報導。一下子,這首唐詩被翻譯成各種版本,在蒙特婁、在加拿大迅速走紅,中國、蘇州、寒山寺成了他們的嚮往。
  • 蘇州老照片:蘇舜欽流連忘返的滄浪亭,荒涼蕭瑟的江楓橋
    蘇州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始建南朝梁時,報恩寺塔整座寶塔氣宇軒昂,雄偉壯觀,黑白照片亦掩蓋不了其風採。這組照片主要展示的是清末民初蘇州各個寺廟建築,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些寺廟百年前的樣貌。蘇州開元寺無梁殿,開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後屢經廢興,無梁殿成寺內僅存的古建築。因為都是磨磚嵌縫縱橫拱券結構,不用木構梁柱檁椽,故習稱「無梁殿」。蘇州寒山寺遠景,近處的就是江楓橋,橋下流水已經乾涸,遠處寒山寺外牆斑駁,到處一片荒涼蕭瑟。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十裡的楓橋鎮,初名「妙利普明寺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寒山子曾在此當主持,遂改名寒山寺。
  • 【詩詞鑑賞】十首唯美秋夜詩詞,一起感知秋夜的美好!
    秋夜是美麗的,秋風習習,一陣秋雨灑過,帶來一絲絲涼意。秋夜是漫長的,高低起伏的蟲鳴,悠然釋懷,盡歸平淡。 十首唯美秋夜詩詞,一起感知秋夜的美好! 秋夜池上作 宋-陸遊
  • 寒山寺,姑蘇城外的千年網紅是怎樣煉成的
    01迷霧重重的歷史寒山寺如今依然在蘇州古城外。於是他從家鄉紹興出發,一路逆流而上,途中經過蘇州,就在楓橋邊復刻了當年張繼的場景,寫下了一首《宿楓橋》:「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