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日本人最愛的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人人都會背

2020-12-07 陶陶愛歷史

蘇州寒山寺,是當地最知名的名勝之地。而在這座古老的寺廟,每年都會迎來一大群來自日本的客人。而這些日本客人之所以會拜訪這裡,都是源於一首唐詩。

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燦若繁星。開元年間,大唐國力強盛,萬國來朝,而詩歌這個題材,也在這時到達了頂峰。在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這些偉大的名字裡,張繼或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

作為一名進士,一個詩人,張繼在當時並不出名,做官也不太在行。由於人微言輕,張繼連他的生平事跡都相當模糊。生卒年都不詳,而他所留下的50首詩,大多數都不出名。

安史之亂期間,他因公事在蘇州出差,夜宿於江面上。到了夜晚,他突然聽到寒山寺傳來的悠揚鐘聲,突然詩興大發,揮毫寫出一首僅有28字的小詩。而這首小詩,直接將張繼推向中國頂級詩人的殿堂,而這首詩,便是《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但卻在中國引發了巨大反響。特別是自宋代以來,這首詩被詩人們反覆詠唱, 直至清代而不衰。 而這首詩,也讓此前默默無聞的寒山寺,變得舉世皆知。

宋人孫覿《楓橋寺記》說:「唐人張繼 …… 嘗即其地作詩紀遊,吟誦至今,而楓橋亦遂知名於天下。」 可見, 張繼詩最遲到宋代已傳誦不絕, 楓橋寺在 那時就天下聞名了。

明代人王登寫道:「 詩裡寒山黃葉, 前朝稱古寺,橋邊漁火丹楓,千載記名藍。」 其意是說,由於詩中意象深入人心, 因而名寺也就流傳千載。

到了清代初期, 蘇州籍著名詩學家葉燮之處:「 唐人張繼`月落烏啼' 一詩, 人人童而習之。 寺有興廢, 詩無興廢,故因詩以知寒山」。這也就是說,到了清代,《楓橋夜泊》已經成為當地兒童人人都會背的一首詩

同時,寒山寺曾經因為戰火和各種原因被毀。但是由於這首詩,寒山寺卻總是能重建。

更令人稱奇的是,到了晚晴,隨著與日本交流的加深,中國人逐漸發現。原來在日本,《楓橋夜泊》也是家喻戶曉,人人都會背。近代俞樾指出:

「吳中寺院不下千百區, 而寒山寺以懿孫一詩, 其名獨膾於中國, 抑且傳誦東瀛。 餘寓吳久, 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 無不能誦是詩者。」

這也就是說,在明治維新之時,《楓橋夜泊》在日本已經發展到「兒童人人皆可吟誦」的程度。早在1073年,《楓橋夜泊》便被日本僧人傳回了日本。由於《楓橋夜泊》所蘊含的空寂、孤獨與物哀之美,切合日本審美。因此該詩一經傳入,便大受歡迎。與此同時,《楓橋夜泊》更接近於大白話,都是日本最常見的漢字,因此也十分適合普及。所以,《楓橋夜泊》往往成為日本兒童對於漢詩的啟蒙。

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倭寇從太倉進掠蘇州及松江等地。由於他們早就從楓橋夜泊那裡聽到了寒山寺的大名,竟悍然攻入了寺廟,不僅搶走了廟中那尊著名的古鐘,還一把火將山寺焚毀。

一直到清末,日本一位名叫山田寒山的人,他有感於自己族人的罪孽,於是四處打聽尋找寒山寺鐘的下落,想要把寒山寺的鐘找出來歸還中國。雖然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終沒有找到。於是他便募捐集資,在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回蘇州寒山寺。所以現在的寒山寺鐘雖然不是唐時的原物,卻象徵著中日之間難得的道歉與和解。

從近代一直到今天,《楓橋夜啼》仍是日本最有知名度的唐詩,它被收錄入小學課本,每個日本孩子都要背誦。因此詩中所提及的寒山寺,仍然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聖地。每年,都會有大量日本人來到寒山寺,只為聽一下寒山寺的鐘聲;他們摩肩擦踵,只為圓從小就有的一個夢。在聽完鐘聲後,他們還會爭相求購《楓橋夜啼》的拓片,用作永久的紀念。

這種對寒山寺的迷戀,甚至連日本首相森喜朗都不能免俗。當結束對寒山寺的出訪,他激動地說:

「蘇州和寒山寺是我嚮往的地方!」

這種盛況,為中國文學史上所罕見, 亦為國內外名勝古蹟所罕見。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其意思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好詩在唐朝已經創作完了,後來人要想寫古詩就要先去熟讀唐詩才可以。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作為一首標準的羈旅詩,同時也是寫愁詩的代表作,全詩的對景的描述富有相當程度的美感,仿佛它不是一首詩而是一幅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合理且清晰,歷代的各種唐詩選集均將其列入其中,不僅如此,就連日本的教科書中都有它的身影, 這又是為什麼呢?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在我國流傳很廣,在日本更是無人不知,火爆程度中國不能比。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兩者持續時間之長,將近千年之久。而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唐文化的信仰和對詩僧寒山的崇拜。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其中首推日本,比較全方位的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李唐盛世,日本通過遣唐使的方式從各方面系統學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築設計,民生政策以及文化活動等。中國的古詩詞也在那時候全面的傳播到了日本。在現在的日本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我們還能夠看到中國古詩詞的身影,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作品。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 為什麼日本這麼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為什麼寒山寺叫寒山寺呢?待他圓寂後,被日本醍醐天皇追賜法號弘法大師。在清代康熙年間,皇家正式賜封寒山為「和聖」,賜封拾得為「合聖」。日本人,自詡為大和民族,對這個和,當然是頗有好感的。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 一首經典唐詩,全篇都是名句,收入小學課本,在日本更是家喻戶曉
    比如,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朝鮮、東南亞流傳度都很高,尤其在日本,多年被編入教科書,真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而這首詩最近在加拿大又火了。今年年初,在加拿大蒙特婁的一個地鐵站,一位中國大爺趁著等車的空檔,用毛筆蘸水在月臺地上寫起了張繼的《楓橋夜泊》,圍觀的老外們立刻被這東方書法及這首古詩驚豔了,紛紛拿出手機給他錄像,然後又把視頻發到網上,當地媒體MTLBlog還為此做了報導。一下子,這首唐詩被翻譯成各種版本,在蒙特婁、在加拿大迅速走紅,中國、蘇州、寒山寺成了他們的嚮往。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張繼:我曾在楓橋夜泊
    李白、杜甫的盛名遮住了太多詩人的光華,我自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是一場落榜成全了我。落榜之後,姑蘇城裡那一夜平常的失眠,我創作了《楓橋夜泊》。這首詩,本是我失意心情的自然流露,但我沒想到,它卻讓世人如此喜歡。我不是組合意象的高手,但學者對它的解讀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一千多年來,我本已沉沉睡去,但世人給我的讚譽實在太多,讓我不得不穿越時空向你們道謝。
  • 文人墨客最鍾愛的寺院,詩詞歌賦數量驚人,連小學課本都已出現
    長江下遊地區的寺院更是我國的代表,其中有一座古代文人最鍾愛的寺院,但並不是大名鼎鼎的杭州靈隱寺,你知道是哪一座寺院嗎?自從南北朝開始江南就有了農耕文化的原形,在吳越大地上誕生了令世界矚目的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境內風光美的絢麗多彩。其中以蘇杭為代表,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就可看得出蘇州與杭州的富饒而美麗。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 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一、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馮彬藏墨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作者:馮彬藏墨筆者今天帶來的拙作分別是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詩、唐 · 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近代毛澤東的《七律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中華文脈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開始,之後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推陳出新,源源不斷。而說起古詩詞,毫無疑問,《全唐詩》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雖說「文無第一」,但是如果我們硬要追問:全唐詩中,究竟哪一首是第一名呢?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張繼的楓橋夜泊物語
    楓橋夜泊物語大唐,自古以來第一個盛世。而此時,開元盛世已過了十多年了。李隆基,一個在戲曲方面很有造詣的皇帝,被梨園子弟尊為聖人。大唐經過貞觀年間的積累,國民經濟得到了很大提升。人無論高興或是煩心的時候總喜歡喝點酒的,尤其是男人。沒有說平常心態也喝酒的,喝酒就是有事。張繼此時想到的是什麼?說自己麻木不仁吧,卻以進士之身做官一絲不苟;說自己盡匹夫之責吧,卻也對廟堂之亂無能為力而孤身流落於江南,說白了就是逃難。這種時候一個人借酒是最好的。搭一葉扁舟,孤星獨飲。一輪孤月懸於空,周圍只有點點寒星微弱地閃爍。
  • 800年來最經典的一首五言絕句,入選小學課本,成為必背詩
    #每天一首古詩詞#俗話說「詩必盛唐」,唐詩是為詩歌藝術的巔峰,而盛唐又為唐詩的巔峰,因而後世作詩必學盛唐。自唐以後,詩體再不復盛唐氣象,雖說宋詩數量質量都很高,但也難比唐詩。而兩宋之後的元明清詩壇更是逐漸走向沒落。當然,這只是針對一個時代的整體水平而言。宋詩雖不如唐詩,但也是名家輩出,傳下不少佳篇名句。而元明清三代800年來的詩作中,也不乏一些精品。
  • 唐詩鑑賞:1200多年前,蘇州城外楓橋下,秋夜憂愁到如今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一月,安史之亂的爆發,將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推進了戰亂的深淵。因為戰火未曾燒到江南,許多文人倉皇逃到江蘇、浙江一帶避禍。某個深秋的夜晚,有一位詩人停泊在了蘇州城外的楓橋。
  • 國際歌唱家合唱唐詩!太精彩啦!
    國際歌唱家合唱唐詩!太精彩啦!音樂會由iSING!蘇州評彈演繹下的《楓橋夜泊》則展現了中外合璧的精彩2020年,藝術節以唐詩為主題,原創製作「iSING! Suzhou•唐詩名篇」音樂會,並在蘇州進行世界首演,大獲成功。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中國城市,位於江蘇,詩情畫意受遊客追捧!
    韓國人最喜歡的中國城市是位於山東省的青島市,日本人最喜歡的中國城市又是哪一座呢?它位於江蘇省,不知你猜的是哪座城市呢?沒錯,它就是毗鄰上海的蘇州市,自古和杭州齊名。日本人為什麼喜歡蘇州呢?日本文化源自中國,尤其是建築藝術、服飾、文字、繪畫、茶道等方面廣受大唐影響。唐代的時候,日本多次派使者到長安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的古詩,尤其是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國內幾乎家喻戶曉,很多日本人都會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