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豐富多彩的景物主要是從聽和看兩個角度來寫的,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秋江夜泊圖。詩裡描繪的色彩、聲響和詩人的黯然愁思的心境完全一致。品讀此詩,使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孤立霜天,站在船頭,黯然憂思,靜聽著寒山寺的聲聲鐘鳴。
張繼這首詩的確寫盡了寒山寺的夜景。「月落烏啼」季節鮮明,點出夜泊之時;「江楓漁火」畫出夜泊之景,並點出詩人之愁;「姑蘇城外」透出寒山寺的位置;「夜半鐘聲」一句則極富話題性,引起宋元明清歷代文人的爭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唐朝以後,許多文人都在寫楓橋和寒山寺,但由於有張繼的這首詩在先,幾乎所有的描寫這類題材的詩都承續《楓橋夜泊》的意蘊,很難寫出新意和丰采。
說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好,主要是寫作技法高妙。詩人連用殘月、烏啼、寒霜、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營造出了一個悽清的意境,讓愁緒漫延於詩的意境之中。詩人還有意把「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放在最後,使這首詩遠遠超越其他描寫羈旅愁緒的詩,也使寒山寺的鐘聲千年迴響,悠悠不絕,詩的意味也綿綿不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外,這首詩語言清爽,不求藻飾,詩人把精心選擇的景物形象,按照它的本來面貌表現出來,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意匠經營,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