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2020-12-1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閆宏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面對技術時代課題,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對技術的思考是其應有之義。馬克思曾將技術視為一種革命性的力量,並指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郎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

  當今的技術發展早已大大超越了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等相繼出現在人類對文明的表達之中。雖然技術哲學早在19世紀就已經出場,但是技術哲學的創新恰恰源自技術的發展。因此,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再度審視技術哲學的發展路向,進而實現對技術的有效解碼。

  從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中走向技術實踐

  技術的哲學元素和哲學的技術元素在技術時代巧妙地匯聚在一起,這使得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自然而然地構成了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先驗在哲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關於技術的哲學解讀中,以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等為代表的經典技術哲學家就是以先驗論為切入點,從宏觀的視角,藉助對技術的批判審視,展示了一幅與啟蒙運動時代截然不同的技術畫像,拓展並充實了關於技術的哲學解讀。該畫像中,技術衍生著異化,技術樂觀主義圖景也因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遭受質疑。該路徑在對技術進行批判的基礎上走向了對技術的否定、恐懼和悲觀。如,海德格爾的「座架」模式洞悉了技術對人與世界的促逼,但其為克服現代技術危險所開出的藥方以及對技術本質解釋的抽象性也正是因其先驗性而遭遇質疑。在《技術哲學導論》中,德國學者弗裡德裡希·拉普指明了經驗研究的重要性,因為「單憑演繹而不看經驗事實根本無法充分地說明它們。只有在分析了與哲學有關的歷史發展和由經驗提供的技術的總體特點之後,才有可能確立一種基礎堅實的形上學解釋」。毋庸置疑,技術哲學的先驗研究也涉及關於技術的經驗研究,但系統化的經驗研究則肇始於技術哲學界對此問題的深度關注。

  「經驗轉向」主要源自對經典技術哲學先驗路徑的反思與超越,其以面向社會和面向具體工程技術的研究應對先驗路徑的宏觀與抽象,通過對技術本身的分析與描述而非對技術後果的批判來走出先驗路徑的悲觀與後思。荷蘭學者彼得·保羅·維貝克將經驗研究視為探究技術本質的必備條件,並認為「一旦離開先驗論的領域進入具體的物性,就能全面解讀技術」。毫無疑問,這種研究抓住了技術哲學需要基於技術的本質。該路徑在關於我們周圍技術或技術物,如微波爐、長椅、手機、扶手、消防栓、可穿戴設備等的分析中解碼技術的本質,但僅僅囿於經驗的研究會因其過於具體的瑣碎性描述而將哲學之維碎片化乃至遮蔽。

  因此,對先驗路徑的經驗之維關注與對經驗路徑的形而上之維揭示是哲學對技術進行解碼的兩個向度,即立足於先驗的經驗研究呈現技術哲學對時代的關注,立足於經驗的先驗研究助推技術哲學的理論發展。近年來,我國學者關於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大數據等技術的哲學本質解析以及由其所引發問題的探討等都是在尋求可行的技術哲學研究新路徑。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技術哲學從其誕生以來常常被視為是在努力追隨技術的發展,但技術哲學並非僅僅是對技術的哲學腳註,而是在對技術本質的釐清中,走向技術實踐。這種走向需要先驗與經驗的聯袂,這種聯袂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對技術本質的形上學探究中,需保持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二是走向技術實踐雖然是偏重經驗的,但先驗與經驗的聯袂才能確保這種走向的深度、力度與持久性。也正是通過這種聯袂,技術哲學的技術性與哲學性才能進一步得以彰顯。在技術日益智能化與自主化的當下,對技術背景下的人的本質、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的未來等時代課題的探究,需要深入到技術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的揭示之中才能更加有效地走向技術實踐。

  從對技術工具論的反思中審度技術倫理

  技術工具論在技術的發展歷程中有著悠久歷史與深遠影響。在海德格爾對現代技術的審視中,依然保留了技術是合目的的工具的技術觀,這種保留意味著沒有簡單地否定技術工具論。不難發現,現代技術因其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而早已超越了傳統的技術,走向了對人類存在的構成。但並不是說將技術視為工具是完全錯誤的,而是說以技術的工具性為出發點,不能充分揭示現代技術的全貌,因而,技術工具論是局部有效的。

  然而,也正是技術工具論的局部有效性使得對其的反思更為迫切,也更為慎重。說其迫切,是因為當今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種人類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被變成工具的感覺。如:在人與技術進行交互的界面化實踐中,技術以工具的樣式出場,但在技術的工具性表象之下卻浮出了人的被工具化跡象,這迫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技術的工具性,進而避免人類自身的被工具化。說其慎重,是因為技術作為工具有其合理性,且為人所熟知。在日常生活中,智能增強技術、情感機器人、類人機器、腦機接口等新興技術就是作為人類之外的工具而出場的。基於這種立場,當我們把技術工具論演繹為技術是人的工具時,顯然不能恰當地體現當今技術的自主化與智能化;反之,若當今技術的發展迫使人成為技術的工具時,則人類的主體地位必將面臨挑戰,人類的未來必將是暗淡的。因此,技術哲學需要對技術工具論予以慎重反思。

  21世紀,技術哲學界的倫理轉向作為對技術倫理問題的關注,特別是從技術內部進行倫理評估的路徑就是源自對技術工具論的反思。對於技術發展的倫理反思還應關注到一些特殊情況,譬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一些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面臨一系列現實困難,在需要查看防疫健康碼的地方遇到不便。另外還有不同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技術差距導致出現的數字鴻溝等問題。數字鴻溝的消除可以通過研發新的技術工具,即技術問題通過技術來解決的方式進行應對,但更需要從技術與倫理的關聯性著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國的「健康碼」作為旨在防控新冠病毒與確保人類健康的技術產品,促進了疫情的有效防控。但與此同時,無法使用「健康碼」的群體即被該技術拒絕的群體也不在少數。這種現象並非簡單的是技術不夠成熟的表現,事實上,究其本質而言,是由技術工具論的倫理維度缺席所致。因此,技術的發展必須突破技術工具論的局部有效性,將倫理作為其內在的一個重要因素。

  走向人與技術共融的技術哲學

  在對野蠻性、神性、技術性等的區分中,人文主義從對人的關注出發,通過對人類主體性的揭示、理性精神的強調以及自我意識的關注等,確立了人類的地位、尊嚴與價值。這種區分暗含了人與非人的對立,如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等就是從不同維度彰顯了這種對立。同樣地,在這種對立中,人的有限性成了人文主義哲學對人理解的一個主要內容,而技術就是一直在力圖超越這種有限性。在這種超越中,技術參與到了人自身、人的生存環境及人性的塑造之中。一方面,人類通過技術不斷地增強自己,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另一方面,人的主體性及其地位等遭遇到來自技術系統自主性與普遍性等的挑戰。

  反觀人文主義的發展,技術之力一直備受關注。技術曾助推了人的主體性地位確立,強化了以人之本的理念,但這並非技術之力的全部。如:以盧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式人文主義因技術所帶來的功利化、道德淪喪等而將技術視為人的對立面,在對技術的批判與排斥中呼喚人性。現實是技術並未因此而退出,反而更為迅猛。因此,將人與技術置於兩端的二元對立模式雖然充分揭示了技術與人的緊張關係,但並不能有效地指導人類未來。當然,值得肯定的是,這種模式在對人文主義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充實了人文主義對技術及其自身的思考。

  在某種意義上,技術的發展一直倒逼著關於人的本質和技術未來的思考。在推進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馬克思關於「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的警示。21世紀的智能技術、生物技術等開啟了人與技術共融,進入了人與技術的新關聯時代,這為人文主義提供了新的技術語境。因此,技術哲學應秉承傳統人文主義對人的本質、人生的意義及價值的探究,但這種探究不是從人與技術對立之中,而是從人與技術共融的視角來審視人的自由、人的地位、人與技術的邊界、技術治理與決策等的哲學依據。這種視角不是旨在強調技術對人的強勢滲透,凸顯技術的地位,而恰恰是旨在為新技術背景下守護人之為人的本質提供理論框架,指導技術賦能,警惕人被技術取代與湮沒。

  綜上,在技術時代,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技術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技術哲學應通過跨學科的協同作戰與技術哲學自身獨特性的保有開啟哲學解碼技術之路,在對技術審視的基礎之上,走向規範與引領,以慎思的哲學姿態擁抱技術。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記憶的倫理問題及治理研究」﹝19BZX043﹞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15版)

[ 責編:楊煜 ]

相關焦點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技術哲學的未來何在?無論如何,斯蒂格勒緊追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精神,值得中國技術哲學界同仁認真學習:現時代是技術時代,哲學應當做出回應。毫無疑問,當代中國的技術發展世界前列,工程領域更是首屈一指,中國的技術哲學研究可以利用國情優勢,接續傳統,推陳出新,在世界學術共同體中贏得應有的關注和地位。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論壇第5期話題】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2020年8月6日,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去世,引發世界範圍內的悼念。在國內,傳媒的紀念行動已經成為一場頗有影響的文化事件。斯蒂格勒之死,將人們目光吸引到技術哲學上來。技術哲學的未來何在?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特輯|林德宏:技術的哲學意義——恩格斯技術哲學...
    摘要恩格斯的著作從字面上看,「技術」一詞很少出現,但實際上他提出了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技術的哲學意義重於自然科學,技術對哲學發展的貢獻大於自然科學。技術具有物質性和實踐性。技術使猿變為人,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又向人類的命運發起挑戰。
  • 講座回顧∣劉學良: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
    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帶來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首先,劉老師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劉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那麼兒童如何做哲學呢?
  • 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他給出的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這其實是由藝術形態的發展所決定的,比如當代藝術,涉及的問題非常複雜和多元,對於藝術解釋和理解藝術行為的需求空前龐大,可是今天我們討論藝術問題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大多卻依然是之前從哲學中提取的,因此,之所以說藝術哲學有未來,就是因為當下藝術發展的新狀態決定了藝術哲學本身的自動更新。吳瓊談到國內藝術哲學所具有的後發學術優勢。
  •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獲批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日前,經過成都市規劃辦資格審查和專家組評審等環節,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中心獲批為成都市第二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功晉升市廳級科研平臺。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成都航院組建了成都航空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中心。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道體學引論》甫一面世,即引起思想界廣泛關注和討論,廣州的中山大學,北京的清華、北大、人大,上海的復旦、同濟等高校都曾打算召開讀書會、研討會,北京大學中國文化與哲學研究所率先於2019年12月6日舉行「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活動,以「生生:技術統治時代如何做哲學」為主題,圍繞丁耘教授新作和北京大學吳飛教授的《生命的深度》展開深度對話。
  • 《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周興的新書《人類世的哲學》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了出版座談會,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這一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討論。
  •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或者說哲學的未來定向到底意味著什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類世的哲學》的主題是「技術與未來」,作者孫周興解釋,書名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
  • 科學源於哲學,宇宙源於「能」
    可是到了基本粒子之後,前途即為之斷絕,去無進路。但研究學術的工作未完,然而去無進路,怎麼辦呢?難道就此為止嗎?那麼對追蹤一切學理的來源基礎問題,難道也就此作罷不成?不能作罷,應從看不見的物質能分子學理,即陰陽太極之學做起。它為科學家另闢途徑。去有進路,且耳目為之一清。明白一切現象物、都是本「看不見的物質」一一能一一能分子發展而來的。
  • 哲學和科學在中國的撞擊
    幾乎同一時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哲學家、人工智慧專家、生命科學專家,腦科學專家聚集中國,舉行了一場關於技術與未來的跨界大討論,「基因人」、「非自然人」、科學倫理正好會議的熱點議題。上海未來哲學論壇的舉辦和深圳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發生,折射出思想領域與生活世界之間極強的關聯性,隨著基因技術、人工智慧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得不再次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些古老的問題。
  • 段偉文:數碼利維坦與人類紀裡的哲學反擊
    技術時代,路向何方?近30年來,作為後來者的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試圖通過「重新發現技術」帶來一場哲學的革命:哲學問題就是技術問題。究其語境,這一斷語有兩個重要背景。其一是科學的技術化。其二是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興起。就像早期科學哲學家在構建科學哲學時,內心所想的科學多為物理學一樣,斯蒂格勒在主張技術就是哲學的研究對象時,所默認的技術主要指自動化、信息和通信科技,特別是1993年全球資訊網開啟數碼時代以來的網絡、數據以及智能技術。斯蒂格勒是電氣工程師之子,兒時就製作過一些電子小玩意,這使得數碼科技在其成年生活與思想旅程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 白春禮院長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
    」上的致辭
  • 中科院哲學研究所今天上午揭牌
    記者了解到,哲學所將致力於探討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和當代科技前沿中的哲學問題,開展研究和人才培養。除了正常招收研究生外,還將考慮面向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提供第二學位教育。在上午的揭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在這個時期以前,12世紀的阿拉伯著名哲學家伊本·路西德已提出了反對正統經院哲學的思想。他崇敬亞里斯多德,甚至具有比亞里斯多德更多的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倡"二重真理"說,否認真主幹預世界,主張自然事物受因果必然性支配。
  •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在筆者的印象中,哲學是一門無比高深的學問。但凡是能把哲學搞清楚的人,無疑都是「業界大牛」。就當代研究哲學出名的學者而,首推復旦大學陳果、「自由學者」王東嶽。
  •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創新新的世界觀  如何認識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轉向:第一是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因為在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中葉,西方社會進入人的生存全面異化的狀態,那種追問「世界何以可能」的形上學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主題,解答了「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第二是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探討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使哲學關注的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實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人之生命需要的不僅是邏輯和分析,以及技術文明所帶來的生活環境的改善,更加渴望的是一個能夠使靈魂得以安放的場所。詩化哲學,正是一個頗為合適的靈魂歸處。在中國哲學史重寫或改寫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中,考古學新材料被賦予較多關注,而詩化哲學文獻史料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現當代諸多學人如蕭萐父、張世英等均對詩化哲學有系統深入思考。
  • 哲學|從仰望星空開始
    他確認了小熊星座,大大地促進了當時航海技術的發展。一夜,他仰望星空,預測了第二天的大雨,卻因為當時太過專注,跌倒在了泥坑裡,還被隨行的女傭嘲笑。泰勒斯起身,抖落汙泥,笑了笑,繼續看天。鬥轉星移,變幻莫測。
  •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全面展現文藝復興哲學多樣面貌
    然而,這一進路的成果不應被理解為一部學科際或者跨學科的著作。毋寧說,我們試圖釐清某個特定的學科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種種分殊。後來的各時代將這種統一性裂解為許許多多不同的知識領域。第一部分探討文藝復興哲學的思想背景,也試圖指出在文藝復興時期該學科各分支在其中起作用的思想框架類型。制度性的設定、哲學家們所面臨的各種限制、他們能夠獲得的技術和資源等等,都會加以考察。第二部分構成了本卷的核心,聚焦於哲學各分支本身。按照文藝復興教科書的傳統,該學科通常分為四個主要領域:邏輯學、自然哲學、形上學以及道德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