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帶來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
首先,劉老師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誕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提出,他將哲學應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劉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
那麼兒童如何做哲學呢?劉老師通過一系列實踐的案例來講解,指出兒童哲學是以一種哲學的方式來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與兒童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並運用概念澄清、邏輯演繹和思想實驗等哲學方法引導進行探究式的思考。也就是說,兒童哲學並不是一種新的哲學思想或哲學流派,而是一種具有哲學特色的教育模式,可以稱為「哲學家教育法」。
然後,劉老師講述了國內兒童哲學的教育實踐。國內的兒童哲學出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目前已發展了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各地很多中小學、幼兒園都在實踐兒童哲學課程。並且很多高校的教育學、哲學的力量積極投入這項運動中,成為推動兒童哲學發展的主要力量。
最後,劉老師從哲學的角度對兒童哲學進行反思和定位,指出兒童哲學是一種新興的哲學教育,是哲學自身教化功能的體現,體現了哲學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復歸。兒童哲學作為一種具有哲學特色的教育方式,其研究和實踐需要有哲學思維和素養的支持,因此需要有更多哲學專業人才的加入。
講座結束後,劉老師就兒童哲學與認知治療、心理諮詢的異同關係、兒童哲學的推廣與培訓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現場學術氛圍濃厚,講座圓滿成功。
撰稿/ 黃洋
校對/劉學良
編輯/王振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