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劉學良: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

2020-12-24 南京大學哲學系

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帶來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

首先,劉老師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誕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提出,他將哲學應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劉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

那麼兒童如何做哲學呢?劉老師通過一系列實踐的案例來講解,指出兒童哲學是以一種哲學的方式來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與兒童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並運用概念澄清、邏輯演繹和思想實驗等哲學方法引導進行探究式的思考。也就是說,兒童哲學並不是一種新的哲學思想或哲學流派,而是一種具有哲學特色的教育模式,可以稱為「哲學家教育法」。

然後,劉老師講述了國內兒童哲學的教育實踐。國內的兒童哲學出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目前已發展了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各地很多中小學、幼兒園都在實踐兒童哲學課程。並且很多高校的教育學、哲學的力量積極投入這項運動中,成為推動兒童哲學發展的主要力量。

最後,劉老師從哲學的角度對兒童哲學進行反思和定位,指出兒童哲學是一種新興的哲學教育,是哲學自身教化功能的體現,體現了哲學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復歸。兒童哲學作為一種具有哲學特色的教育方式,其研究和實踐需要有哲學思維和素養的支持,因此需要有更多哲學專業人才的加入。

講座結束後,劉老師就兒童哲學與認知治療、心理諮詢的異同關係、兒童哲學的推廣與培訓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現場學術氛圍濃厚,講座圓滿成功。

撰稿/ 黃洋

校對/劉學良

編輯/王振襲

相關焦點

  •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孩子們說很喜歡
    在人們眼中,哲學意味著艱深難懂,為何學校要特意開設這門普適課程?面向兒童的哲學課該怎麼上,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課並學有所獲?楚天都市報記者進行了採訪。物質概念竟能這麼講今日下午3時許,在光谷十一小的兒童哲學教室裡,該校305班的學生迎來了這周的兒童哲學課。
  • 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院校和學術團體的20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出版人及藝術機構負責人聚集一堂,從「藝術哲學」的概念辨析出發,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圖1)的學術定位、藝術哲學的歷史和內涵,以及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的關係等相關的藝術哲學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 講座預告|黃遠帆:我們如何做哲學?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17期講座主題:我們如何做哲學?報告人:黃遠帆時間:12月9日 周三晚上7:30—9:00騰訊會議ID:544 500 059報告摘要近年來,哲學界對哲學方法論議題展現了濃厚的興味——我們是如何做哲學的,又應當如何做哲學。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哲學智慧啟蒙之旅
    英文是Philosophy,我們中國的學者把它翻譯成「哲學」,也就是有關智慧的學問,專治各種「到底是什麼,到底為什麼」。今天,我和大家聊一本有趣的兒童哲學啟蒙讀物——《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它被坊間推舉為中國的《蘇菲的故事》,而且別具一格。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從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中走向技術實踐  技術的哲學元素和哲學的技術元素在技術時代巧妙地匯聚在一起,這使得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自然而然地構成了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近年來,我國學者關於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大數據等技術的哲學本質解析以及由其所引發問題的探討等都是在尋求可行的技術哲學研究新路徑。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技術哲學從其誕生以來常常被視為是在努力追隨技術的發展,但技術哲學並非僅僅是對技術的哲學腳註,而是在對技術本質的釐清中,走向技術實踐。
  • [中國社會科學網]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為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7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於2020年7月下旬起,隆重推出「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講座採取在線直播形式,邀請素為學界景仰的哲學名家,聚焦哲學前沿問題做專題講座,並以騰訊會議在線直播、B站轉播等方式,向社會開放。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如今,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自然的主導和社會的主體被人代替。
  • 觀點‖胡薩:哲學之思與為師之道——培養有理論自覺意識的教師
    做教師有其「原理」可以依循嗎?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要想保持一份教育者的自信、從容和清醒,如果不加強哲學的學習,不努力建構個人的教育哲學,是非常困難的。教師個人教育哲學作為對自身和他人教育思想前提和依據進行反思的活動,使得教師的實踐成為一種有理論自覺的實踐。因此,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即教師為師之道的根本在其哲學思想,而非經驗的重複或技術的熟練。
  • 工作坊|「遊戲致/至死」——遊戲與哲學一日談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姜宇輝以《遊戲致/至死》為題做了工作坊的首個主旨演講。報告題目蘊含著姜宇輝對遊戲的反思,一方面遊戲長期以來都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遊戲致死概括了社會上對遊戲的負面印象與種種擔憂;另一方面,遊戲也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
  • 做哲學有門檻嗎?
    《做哲學》作者:(美)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譯者:柴偉佳/龔皓 版本: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8月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的《做哲學》一書,有別於傳統的知識梳理類或哲學史類的哲學入門讀物,它旨在展現哲學方法論的運用。哲學發展至今,門派林立,脈絡各異,經過各種輾轉承襲生發出不同的哲學方法論。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
  • 笛卡爾哲學中上帝的內涵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
  • 【專訪】樂高的 STEM 教育哲學
    【專訪】樂高的 STEM 教育哲學 作者:阿槑 發布時間: 2017-07-14 07:00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
  • 講座預告丨桂起權:邏輯哲學的中心問題——恰當相符性
    講座題目:邏輯哲學的中心問題——恰當相符性主講人:桂起權(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持人:張建軍(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邏輯所所長)時間:2020南京大學哲學系(薛光林樓)216室 主辦:南京大學哲學系、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主講人簡介:桂起權,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 哲學問題的特質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鍾貞山教授所著《「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價值哲學的獨特視角對「人性危機」「生態危機」和「心態危機」進行了深刻審視分析,對「人-境和諧共生」狀態下的理想人性進行美好展望,構建了「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的理論模型,提出了諸多值得借鑑和參考的塑造「社會生態人」人格進而有效破解「三大危機」的實踐路徑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馬克思開闢了實踐的唯物主義思維走向,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於意識的空話將銷聲匿跡,它們一定為真正的知識所代替。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以理性自覺對我國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做必然性論證與合理性辯護,必然指向對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自身何以出場、何以創新的追問。為此,我們需要步步深入追問下列問題:第一,必然性辯護邏輯的方法論辨析——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出場的必然性;第二,歷史與規範——科學把握「長期實踐探索」的歷史向度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規範向度的關係;第三,必然性辯護的現實根基——差異性社會;第四,規約差異性社會的善治邏輯——差異的正義原則;第五,何以堅持和鞏固制度體系——我國制度體系出場的合理性闡釋;第六,何以發展與完善制度體系——從頂層設計的高度把握我國制度體系的未來走向與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