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我們作為中國人,自己看自己,理解自己的文化。身在其中難免會顯得不夠客觀。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萊不尼茲作為中國哲學的局外人,他的這個觀察基本是正確的。
「實踐哲學」雖然不能夠包括中國傳統哲學所有的東西。但是,抓住這一個顯著的特點,的確是了解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一個可靠的路標。
這裡要說明的是,「實踐哲學」,它也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將它用來闡明中國哲學的特點。實踐哲學在西方的理論當中,又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實踐哲學只是指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而廣義的實踐哲學是指人類正確生活的方式和目的,人的公共世界和政治生活,人的自由活動和人際交往活動的哲學思考。
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符合狹義和廣義兩個意義上的實踐哲學。孔子、老子、墨子、楊朱、管子、法家等等,他們的思想也無不是在討論對世道人心所思所想的匡正和穩定社會、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這些也都趨向於是實踐性。
雖然這不能說中國古代哲學就只是實踐哲學,更不像有些人狹義地理解中國哲學,說中國哲學只是道德倫理秩序,相反我們祖先形而上之事的能力並不弱。他們同樣會問一些類似於蘇格拉底哲學家們問的深奧問題。中國古代哲學家並非一開始,就是形上學家,他們的思想往往是從實踐問題上升到思辨問題。
我們中國人向來是「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聯繫在一起。實踐哲學關心的是人類正確的生活方式和目的,實際上是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探索。
形上學主要是通過老莊,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幾個階段逐漸形成,到宋明時期達到了非常高的成就,明清理學遭到了猛烈的批評,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明清代哲學是以批判理學和維護哲學來區分的,為護理學不去說,批判理學的無一不是藉助實踐哲學的名義和理由。
「如果說古希臘哲學靠蘇格拉底才把哲學從天上帶回了人間,那麼中國哲學是從人間逐漸向天上延伸,但始終沒有離開人間。」這就是我們中國哲學最寶貴的傳統。它的實踐性也成為了在比較中西哲學過程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