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2020-12-17 文史寶鑑

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我們作為中國人,自己看自己,理解自己的文化。身在其中難免會顯得不夠客觀。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萊不尼茲作為中國哲學的局外人,他的這個觀察基本是正確的。

萊布尼茨

「實踐哲學」雖然不能夠包括中國傳統哲學所有的東西。但是,抓住這一個顯著的特點,的確是了解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一個可靠的路標。

這裡要說明的是,「實踐哲學」,它也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將它用來闡明中國哲學的特點。實踐哲學在西方的理論當中,又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實踐哲學只是指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而廣義的實踐哲學是指人類正確生活的方式和目的,人的公共世界和政治生活,人的自由活動和人際交往活動的哲學思考。

哲學

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符合狹義和廣義兩個意義上的實踐哲學。孔子、老子、墨子、楊朱、管子、法家等等,他們的思想也無不是在討論對世道人心所思所想的匡正和穩定社會、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這些也都趨向於是實踐性。

生活實踐

雖然這不能說中國古代哲學就只是實踐哲學,更不像有些人狹義地理解中國哲學,說中國哲學只是道德倫理秩序,相反我們祖先形而上之事的能力並不弱。他們同樣會問一些類似於蘇格拉底哲學家們問的深奧問題。中國古代哲學家並非一開始,就是形上學家,他們的思想往往是從實踐問題上升到思辨問題。

我們中國人向來是「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聯繫在一起。實踐哲學關心的是人類正確的生活方式和目的,實際上是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探索。

形上學主要是通過老莊,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幾個階段逐漸形成,到宋明時期達到了非常高的成就,明清理學遭到了猛烈的批評,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明清代哲學是以批判理學和維護哲學來區分的,為護理學不去說,批判理學的無一不是藉助實踐哲學的名義和理由。

宋明理學

「如果說古希臘哲學靠蘇格拉底才把哲學從天上帶回了人間,那麼中國哲學是從人間逐漸向天上延伸,但始終沒有離開人間。」這就是我們中國哲學最寶貴的傳統。它的實踐性也成為了在比較中西哲學過程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以會通中西構建原創性哲學體系
    世紀老人以這樣的告別方式,再次詮釋了這位中國學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崇高風範。張世英先生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美學家和哲學教育家。在7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在西方哲學(美學)史、德國哲學(美學)、中國哲學(美學)和中西哲學(美學)比較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畢達哥拉斯是東學西漸的「虛擬樞紐」,萊布尼茨是「中學西被」的...
    ——美國羅德學院教授戈登·畢格羅 一旦說明「中國」在這段歐洲歷史中的實際存在,這就意味著把西方哲學的權威置於危險之中。……如果重新講述「中國故事」,則必將把她置於德國及歐洲的文學與文化史的核心。
  • 《異端:進擊的哲學現場》:把灰色的哲學講成五彩繽紛的生動傳奇
    萬曆十五年對應的公元紀年是1587年,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看出,黃仁宇選擇這個年份,是想把它儘量向西方歷史上的重要的近代史的開啟點,也就是君士坦丁堡陷落這個重要的節點靠攏,以使得中國歷史能夠納入到整個世界史的大框架中,但實際上,十六世紀的中國還在昏昏沉睡之中,一直到1840年,它才算得上是中國近代史的真正的開啟元年。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從理論上來看,萊布尼茨哲學思想完全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和資源之中發展出來的,有著清晰的脈絡,無需朱熹理學的外在激發。確實如李約瑟所言,萊布尼茨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調和經院哲學的神學目的論和近代新哲學的機械論之間的尖銳衝突。
  • 萊布尼茨,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思想家
    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有萊布尼茨和高特舍特。萊布尼茨是站在德國啟蒙運動門檻處的德國思想家,高特舍特則是德國啟蒙運動早期階段的代表。本文介紹萊布尼茨。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是德國思想家、美學家和歷史學家。他沒有專門的美學和藝術理論著作。他於1703—1704年撰寫而於死後(1765年)出版的《人類理智新論》,以及《單子論》主要闡述一般認識論問題,間接地涉及美學問題。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1724—1804年)康德(1724-1804年),全名伊曼努爾·康德,德國18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康德學習和工作的大學康德作為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從21歲起開始發表哲學著作,一生著作頗豐。
  • 如何用一句話區分:古希臘哲學、印度哲學與中國哲學
    什麼是哲學(philosophy)?philosophy這個詞,源自philein[愛]和sophia[智慧]的結合,有「追求智慧」之意。談及哲學,繞不過一個重要時期——「軸心時代」。歷史上,「軸心時代」是哲學發展的輝煌時期。
  • 哲學是人類的鄉愁,宇宙是哲學家的故鄉
    哲學家的故鄉是什麼?哲學家是一群喜歡思考的人,他們總喜歡問為什麼。當別人在匆匆行路時,他們在心無旁騖地仰望星空。哲學家們喜歡孤獨,卻關心著整個世界。周國平在《敢於孤獨的勇氣》中提到:哲學家的祖國是宇宙。哲學開始於天文學,最早的哲學家幾乎都是天文學家。
  • 「哲學家」任正非: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哲學是人生的羅盤
    眾所周知,任正非是華為的精神旗幟,他曾說過,思想權和文化權是企業最大的管理權。但要首先聲明的是,大多數中小企業都不要太過沉迷在這上面。因為根據我的觀察,一個是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形成體系,或有很多的謬誤,很容易淪為忽悠和「洗腦」,對員工和公司起到反作用。
  • 會議回顧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舉行:緣起...
    倡導中西對話:作為研究西方哲學的漢語學者,我們認為,應當進一步深入倡導中西對話,立足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處境,學習、吸收乃至融合西方的思想與文化,最終參與並推進中國思想與文化自身的發展。中西文化若要達成進一步的深入對話、交流與會通,漢語學者應當以最大的包容度和整體性看待西方思想與文化,由此出發去理解和把握其中精髓。
  •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然而萊布尼茨在運用理性原則闡釋啟示命題時,更多地把它看作是解釋規則而不是理解規則和論證規則,他關於「信仰與理性一致」的設定也包含著相應的傳統宗教因素。在有關認知合理性的問題上他試圖保持信仰和理性間的解釋平衡,使他的宗教認識論體現出了一種弱理性主義的特點。
  • 笛卡爾哲學體系,正統基督徒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教義
    「我思故我在」成為笛卡爾哲學的出發點。但是,這個自身的存在不可被懷疑的我,只是作為思維實體的哲學家因為他的廣延實體身體的存在並沒有被證明,仍必須受到懷疑。然而,笛卡爾認為,他在證明自己的身體存在之前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在自己的思想中發現了一個「更完美的存在」這個理念,他的思想並不能想出這樣一個超越思想自身的理念,因此,它一定是上帝放在那裡的。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2019年8月,丁耘的著作《道體學引論》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此書對勘西方「本體論」傳統,為我們思考中國哲學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框架——「道體學」。 所謂「引論」,即是在具體闡釋「道體學」框架之前,把「道體」作為中西哲學真正的、原初的問題挖掘出來。
  • 全增嘏:哲學研究要貫通古今中外
    在近代歷史上,中國知識分子都力圖學習西方文化來促進民族崛起與革新,但他們卻以更廣闊博大的文化胸襟,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首創」現代西方哲學課程全增嘏貫通古今,現代西方哲學是他一生追蹤研究的重點領域。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那麼,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他們在重複沒有意義的活動嗎?顯然不是。這本《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從哲學家們庸常或天才的生活軌跡入手,為我們呈現了絕大多數人惰於思考卻不得不一直面對的問題:我是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也是作者的開場問題,吸引著我們好奇的目光繼續往下讀。
  • 中國哲學之道
    人們總是強烈地感覺到它的存在,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制約,總是把自己的哲學拿來與其比較,以判定是或不是哲學。在一些對「四書」「五經」一知半解,或面對「經史子集」望洋興嘆的人看來,中國古典文獻中,沒有「哲學」這個詞。無論是從最早的《漢書?藝文志》,還是到晚近的《四庫全書》中,都未發現與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對等的「元物理學」(metaphysics)著作。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萊布尼茨的「學術關係網」
    本書探討了以德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為代表的早期現代(17世紀)學者是如何通過語言研究來尋根的。誰都想弄清自己從哪裡來,歐洲早期的現代學者也想弄清自己從哪裡來、歐洲各民族是怎麼回事、它們相互之間是否有親緣關係。
  • 安樂哲:哲學的最後一站不是真理,而是智性對話
    安樂哲在中國古代經典翻譯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英譯作品包括《孫子兵法》《論語》《中庸》《道德經》《孝經》等。這些譯本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此外,他致力於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帶著「原汁原味」的理解,他嘗試澄清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種種「誤解」,也因此獲得了從中國高校到文化部的諸如「會林文化獎」、「孔子文化獎」等各類榮譽。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當這位性情暴躁的德國哲學家將柏拉圖的理念直接貶低為一樁希臘同性戀風波時,上述說法甚至有些自我諷刺。但這的確也指出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謎團。真正的矛盾之處則是,在希臘誕生於愛情問題的哲學,就像波提切利畫中誕生於貝殼的裸體維納斯女神,似乎都否認了自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