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2020-12-14 新民晚報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或者說哲學的未來定向到底意味著什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類世的哲學》的主題是「技術與未來」,作者孫周興解釋,書名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日前,來自北京、上海、杭州、重慶等地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就近來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圖說:《人類世的哲學》

孫周興近些年來關注「未來哲學」命題,主編有《未來哲學叢書》,並於2016年出版《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今年最新出版的《人類世的哲學》一書,是由孫周興的演講集收集改編而來,書中的內容要比書名來得更明快易懂。《人類世的哲學》可視為作者關於「未來哲學」的嘗試性闡述。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孫周興認為,「人類世」意味著一個文明的大變局,即自然人類文明及其精神表達系統的頹敗以及技術統治時代新人類文明的形成。寫作此書的初衷,是因為目前國內有些領域復古性太強,但這不合哲學和藝術的當代性的使命。孫周興試圖通過此書強調,藝術人文科學要重新定向。「關於人的科學的時代到了。現在熱門的科學,包括人工智慧、基因工程都是關於人的科學,當然必須還加上人文科學。今天的時代已經進入到這三門科學的獲得當中,這是人類文明、知識體系的最後一張網,兩個科學加上一門古老的人文科學,在這個意義上我會說人文科學的時代到了,我們要參與這其中。」

圖說:孫周興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成素梅對此十分贊同。在她看來,隨著人工智慧、基因編輯、量子技術以及納米技術的發展,未來機器的人類化以及人類的機器化都有可能變為現實。所以她認為,「未來哲學」不僅僅是關乎當下的問題,更關乎人類文明的限度在哪裡、怎麼走的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哲學系教授、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認為,從哲學角度討論當代技術,那麼就應該回應康德提出的「人類尊嚴」問題。「未來,人有沒有可能存在著製造者、設計者?如果一個人是由另外一個人有意製作的話,是不是就消除了人和非人之間最重要的界限?」他認為,孫周興已經觸及到這個問題。

但在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鬱振華看來,面對技術邏輯、資本邏輯、權力邏輯的擴張,恰恰需要一種雄健的人文學。

圖說:現場討論十分熱烈

「我們討論人的存在,必然會和價值論連到一起,真理、自由、善、美、仁愛、慈悲等,這些是人最基本的價值,在這些價值上樹立人的尊嚴、人的形象。當下的討論讓我們意識到人的尊嚴和形象不是靜態的,它是與時推移的,新技術的出現可能讓我們重新考慮什麼叫人性,什麼叫人的尊嚴。」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張江感受到,不僅是哲學,中國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必須面向未來。「不面向未來,我們的研究總是在重複別人的話,不是那麼有意義。」對孫周興關於未來哲學的提法,特別是從技術、科學與未來人類世界的關係的角度,創造性地建構一種個人性的哲學,並對以往的哲學做出批判。

復旦大學教授哲學學院鄧安慶從此書中看到了近些年中國哲學界的一個新的轉變,即都在尋求一種原創性思想的自我表達。「各種討論、各種新提法不斷地湧現,說明中國哲學界在消化吸收了西方哲學和一百多年來的成果以後,在開始根據自身的生存經驗,提出我們如何面向未來的哲學。」(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相關焦點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曾海龍讀《道體學引論》的感受是,丁耘的直接問題意識是不認同熊十力、牟宗三由心體會通性體建立道體之理路,也不認同海德格爾處理存在問題的方式,而是藉助道體解決這兩種進路的問題。周展安(上海大學文學院)將《道體學引論》放在古今中西之爭的脈絡裡來認識,他認為本書在「生生」問題之上,對「虛靜」的闡發構成了道體學的一個核心。
  • 我怎樣讀尼採?|對哲學路徑分析的一點看法
    [1]即使是這些特定的讀者,也要學習怎樣讀尼採,才可以最後讀懂。尼採是先透過獨特的寫作手法和風格吸引這些讀者,然後也是透過寫作手法和風格令他們逐漸發覺需要某種閱讀方法和態度,經過艱難和努力,才會得到閱讀的成果。尼採是企圖用這種間接的方式來教育及改造他心目中的讀者。
  •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申辯》
    怎樣生活才算是過上了「好」的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因這些問題感到困惑,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是如此。柏拉圖在其師蘇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一位不斷叩問並嘗試回答究竟什麼才是「好」的生活的哲學家的姿態。怎樣才算好的生活呢?蘇格拉底與承其衣缽的柏拉圖是哲學史上最早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哲學家。
  • 你了解哲學嗎?這本書中有個輕鬆的故事,帶你了解西方哲學簡史
    書中有一些人生的終極問題,例如人生的意義,薩特說:人生本沒有意義,需要我們自己去賦予。雖然最終我們終究會滅亡,不復存在,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抓住自己擁有的時間,利用自己選擇的自由,負起對人生的責任。當我們試著體會某種力量控制人生時,在哲學上講這是「存在的焦慮」,不過這未免不是好事,它表明我們還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書中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書中人的真相,利用自己的哲學智慧帶著唯一信任他的學生蘇菲逃離了那個荒謬的世界,來到了席德的世界。在這裡他們以精靈的身份存在,可以聽到席德與爸爸的對話,不過他們不知道蘇菲與艾伯特的存在。
  • 讀完《花園裡的哲學》,原來烏託邦就在我們身邊
    西班牙籍的聖地牙哥·貝魯埃特是一位人類學家、哲學家、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沉迷花園的花園哲學家,他建設了一座小花園,親自耕種、除草、栽培,與花園同時成型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書,名為《花園裡的哲學》。人們為什麼這麼喜歡花園?通過閱讀《花園裡的哲學》,也許能夠找到答案。
  • 如何走進哲學的世界:從入門到一步步深入!
    首先,先讀哲學導論、哲學概論等基礎一類的書籍。初讀之時,也許會有點兒乏味單調,但從中可以大致了哲學的概況,明白哲學是什麼。雖然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在回答這一問題,仍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透過哲學史可以初步窺見哲學的影子以及背後的某些問題,然後去追問和探索。切記,不要被哲學史迷惑。任何哲學史著作,代表的更多的是著作者的觀點,而不是哲學史上哲學家們的觀點及其哲學。比如馮友蘭寫的《中國哲學史》,裡面孔子的哲學,是經由他解讀的後的孔子,而不是原原本本的《論語》之中的孔子,你鑽研的是中國哲學,不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
  • 國慶書單,這幾本書讀懂共和國
    中國網9月30日訊 在祖國第71個生日即將到來之際,這份書單帶領我們回顧共和國的歷程、展示共和國的形象、總結共和國的經驗、讓我們重溫記憶裡的共和國,和記憶中的我們…… 《共和國識別碼》
  • 《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周興的新書《人類世的哲學》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了出版座談會,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這一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討論。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技術哲學的未來何在?無論如何,斯蒂格勒緊追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精神,值得中國技術哲學界同仁認真學習:現時代是技術時代,哲學應當做出回應。毫無疑問,當代中國的技術發展世界前列,工程領域更是首屈一指,中國的技術哲學研究可以利用國情優勢,接續傳統,推陳出新,在世界學術共同體中贏得應有的關注和地位。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無論如何,斯蒂格勒緊追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精神,值得中國技術哲學界同仁認真學習:現時代是技術時代,哲學應當做出回應。毫無疑問,當代中國的技術發展世界前列,工程領域更是首屈一指,中國的技術哲學研究可以利用國情優勢,接續傳統,推陳出新,在世界學術共同體中贏得應有的關注和地位。
  • 寂寞思索:百年哲學未前行,哲學世界的終結,停滯的文明
    《蘇菲的世界》〔31〕:哲學世界停滯一百年,難道真的已經終結到了最後的時候,也是整本書實際上最後的地方。許多的終結也發生在了最後的篇章中。★世界的終結★實際上,今天的思想基本上都是100年前已經形成的思想,也就是說這100年,新的思想並不多,甚至於處於一個很長的沉默期。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從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中走向技術實踐  技術的哲學元素和哲學的技術元素在技術時代巧妙地匯聚在一起,這使得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自然而然地構成了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如:在人與技術進行交互的界面化實踐中,技術以工具的樣式出場,但在技術的工具性表象之下卻浮出了人的被工具化跡象,這迫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技術的工具性,進而避免人類自身的被工具化。說其慎重,是因為技術作為工具有其合理性,且為人所熟知。在日常生活中,智能增強技術、情感機器人、類人機器、腦機接口等新興技術就是作為人類之外的工具而出場的。
  • 你的「下一本書」就在「這本書」裡
    儘管讀書是個人的事,但如果真的去讀,你就會發現你的「下一本書」就在「這本書」裡。一本挨著一本,讀心理學,是一串,讀思維又是一串,邏輯又是一串,雜食,不等於亂食。既可以下裡巴人,也可以陽春白雪,但這當中是有個脈絡的,彼此相通的。譬如我這回讀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20周年紀念版)》,就發現書中許多觀點並不陌生,都是在別人觀點上的闡發。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你需要擁有「最強大腦」才行。可另一邊,媒體似乎很熱衷於把法國高考裡的哲學試題拿出來「刺激大眾」。什麼「我們能拋棄真理嗎?」「何為公正?」「請根據《利維坦》節選寫一段論文」,這些他國十幾歲孩子都能侃侃而談的哲學問題,我們的成年人可能連題目都不太能理解。媒體由此判定: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哲學教育,差距太遠了!
  • 兩年讀了差不多200本書,這7本書讓我印象深刻
    記得那天讀了兩本書,一本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還有一本是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從那以後,我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手機裡、kindle裡面的電子書也越來越多。終於在時隔不知多久之後,讀書這件事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半的的時間裡,大概讀了有200本書。
  • 五本值得細品一二的網絡小說,精彩劇情不小白,絕對好糧草!
    這是這個世界最壞的時節,也是最好的時節。 末法時代已經走向終結,魔力正在回歸,整個世界都在喧囂變動。 一個人的能力終歸有限,不得不抱團取暖,才能面對未來的天崩地裂,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異類種田爭霸文!書評:本書開場低魔,前期術士主導,慢慢開啟絢爛多彩的奇幻世界。入手既不是完全的奧術研究,也不是種田,也不是立馬雄霸天下。
  • 哲學論|給入門哲學的朋友推薦五本好書
    、「哲學問題跟其他問題有甚麼根本上的分別?」、「哲學問題能解決嗎?」等後設哲學問題。舉個書中的例子:一個醫藥學家在親自試用一種新研製的an mian藥,吃藥後,不知過了多久,他好像還是清醒,但懷疑自己由於藥力其實已入睡,只是在做夢,於是他問:「我怎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這個問題在形式上與笛卡兒在他的懷疑論論證裡問的完全一樣,但醫藥學家問的不是哲學問題,而笛卡兒問的卻是,其間的分別在哪裡?
  • 「後喻時代」安生哲學
    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夾縫中間怎樣左右逢源?其實幫助父母與幫助子女與新技術相知相處的方法,並非沒有共通之處  一邊是「處心積慮」和孩子爭奪「手機控制權」,一邊要苦口婆心第一千零一次給父母講朋友圈雞湯科普文不可信,這個在三代同堂之家的常見場景,其實背後蘊含著某種文化遷徙的深遠變化。
  • 寂寞聰聞:網絡興起起旋風,哲學世界的終結,停滯的文明
    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去推測這個世界的運行。這就是新時代的哲學,也就是這100年的哲學。可惜的是,我們發現自己還是不斷的在原地打轉,並沒有真的突破,這是一個比較可悲的事情。而到了這裡,好像都很自由,實際上,我們陷入了一個困境,這就是一個無形的罩子困住了所有人。諸多的「偽」哲學和「新」哲學中,到底哪裡才是突破和統一。希望能夠儘快的看到曙光。
  • 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讓讀過的書不白讀
    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有你想要的答案。《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由美國教育家、學者、《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查爾斯.範多倫合著。這本書曾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自問世以來,讓無數讀書人找到了有效讀書的途徑。作者將讀書分為四個層次,通過讀書層次的不斷深入,我們就能讓一本書的知識內化於心。